分享

苏轼血泪凝结的行书,让他稳坐书坛首席,台北故宫从未对外展出!

 墨品书法网 2023-04-28 发布于北京

因为书画文物的特殊贮藏条件,那些特别珍贵的文物,博物馆一般是不会对其进行常年的对外展出的。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台北故宫就展出了一件苏轼的行书复制品,即便只是复制品展出,依旧引得万人空巷,让大众慕名前来观瞻。

这件作品就是苏轼一生中公认最好的行书作品《黄州寒食帖》,它让苏轼稳坐北宋书坛的头把交椅,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要读懂这件行书,我们必然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政敌构陷入狱,此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史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也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在黄州,苏轼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在黄州的第三年,他写下了两首《寒食诗》, 诗中的“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就是苏轼在黄州生活最真实的记录。

这件行书是由苏轼的血泪凝结而成,用乾隆的话来说,这和《兰亭序》、《祭侄文稿》一样,是一件“无意于佳乃佳”的作品。

苏轼将自己的心境融合在了书境之中,此作中锋、侧锋转换自如,文字点画和结体整体偏于肥厚,是典型的“石压蛤蟆”体;其点画带有颜真卿的沉雄和厚重,但是在行笔上,又不失杨凝式的潇洒狂狷。

在章法上,作品前半部分还较为收束,越往后就越加开张,行列间距逐渐拉大,字势跌宕起伏,尽显文人气、潇洒气。将诗境、画境和书境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自台北故宫收入《黄州寒食帖》以来,其真迹从未对外展出过。这件作品历来被奉为书坛里程碑式的创作。

黄庭坚曾在卷后有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庭坚的这段题跋,一直被保存在《寒食帖》后方,被人称作与苏轼的墨迹是“珠联璧合”。

对这件《黄州寒食帖》,明代大书法董其昌也说:“余生平见东坡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是苏轼血泪和他书法精华的凝结,是学习行书和收藏不可错过的作品。

我们采用进口微喷技术,将这件作品进行了纳米级1:1超高清的复刻,连细节处的墨色浓淡变化和牵丝映带,都与原作别无二致,见此作如见原作,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