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品生产

 求是1025 2023-04-28 发布于山东

商品生产的出现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之间偶然出现的物物交换还没有形成商品生产。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产品交换变为经常的现象,但生产者还不是为交换而生产,商品生产处于萌芽状态。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商人的出现,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体现了生产者通过物或商品价值形式彼此相互发生关系或相互交换其劳动的关系。商品生产存在于几个社会形态中。

不同生产方式中的商品生产具有共性,例如商品生产存在的一般条件,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商品生产的共性,是为交换而进行生产,它有一个一般的基础,即社会分工。分工有两种,一种是生产单位内部的分工,一种是社会分工。前者以生产资料和产品掌握在同一个生产者的手中为前提,所以不能产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社会分工则以生产资料和产品分散在许多互相独立经营的生产者手中为前提,这样,才能产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列宁说:“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1]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又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来说,也存在着两种形式,即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两者虽然都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但它们的性质及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却大不相同。

简单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个体手工业是典型的简单商品生产,个体农民的生产一般是自给自足的,但有一部分剩余产品也被当作商品来进行交换,这部分产品则属于简单商品生产。简单商品生产有悠久的历史,在原始社会末期,简单商品生产就已出现。它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有一定数量的存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发生和存在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各个生产者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二是生产资料为个体劳动者所私有。简单商品生产的矛盾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归根结底,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即。小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是为了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例如,农民出售粮食取得货币,其目的在于用货币去购买衣服或其他商品。所以,简单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发财致富。

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是发达的商品生产,它和简单商品生产有极大的不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是:①社会分工大发展,各个产业资本家生产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②生产资料掌握在各个资本家手中,这些生产资料变成了资本,即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工人成为雇佣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过活,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而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却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资本家本身的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的公式也就是资本流通的公式,它和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恰恰相反,不是商品—货币—商品,而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这就是说,资本家投入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结果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再把商品卖出去,收回更多的货币,从而榨取到一笔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打破了行会制度的束缚,商品生产者互相进行竞争。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这个两极分化的过程中,一部分较富裕的商品生产者逐渐积聚了大量的货币,开始雇工生产,发展成为资本家;而大部分商品生产者则破产而沦为雇佣劳动者,这样,资本家就可以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所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生产剩余价值。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只是手段,生产剩余价值才是目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矛盾,就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劳动基础上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无论是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都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普遍经济规律。当然,价值规律对两者发生作用的范围、强度和形式是有所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中,价值规律是受剩余价值规律的制约而发挥作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