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毛主席的能力强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法厉无边 2023-04-28 发布于浙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1935年,中央红军从遵义出发,急速行军,向北赶路,计划冲出国民党军队重围。当时,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由8.6万人减员至3万人,而蒋介石纠集兵力足有40多万人,十多倍于红军兵力,包围圈从东南西北四面缓慢合拢,如何跳出包围圈,成了攸关生死的关键问题。

此时此刻的中共政权刚刚召开过遵义会议,新生的党领导以毛主席、朱德、周总理等领导人为核心。红军经历过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烈战役,损失惨重,遵义会议的召开,实际是对之前惨败的一场反省和批判,也是我党危急关头的自救。

文章图片1

从原本的国际派领导博古、李德、王明等人手中接过的,是最为危急的生死之关。能够突破重围,中央红军就还有喘息之机,图谋以后;若是被包围圈合拢歼灭,一切就会陷入无法挽回的颓势。

在历史上,毛主席指挥过许多战争,然而即使在所有战争之中,论起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没有比四渡赤水之战更重要的一战了。也正是这一战,让我们看到了毛主席强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能力。

一 四面楚歌,绝处求存

遵义会议后,三万红军身处包围圈中,必须尽快决定突围方向。东南西北都有国民党军队。停留在原地是死路一条。南边兵力最强,蒋介石10万大军和两广联军,东边湘军大修堡垒,在进退两难中,中央红军选择了向北突围。

文章图片2

向北突围是一个在任何人看来都常规、保险的选择,考虑到北面有红四方面军,可以遥作配合,牵制川军。然而,红军的兵力、士气、补给都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而防守北面的川军虽然不是蒋介石的正规军,对于防守红军的决心是不容小觑的。

而这种特质也贯穿了随后的战争——各地方军一防红军,二防蒋介石亲率的国军,如果红军靠近边境,是下了死力气打;但若是红军离开了边境,就算蒋介石下令追击,也不会和防守一样积极。

文章图片3

红军第一次往北走,很快就撞上了死力气大的川军。向北面突围的选择,不止是国民党,甚至连四川地区的富户也猜的一清二楚,有些人家连夜搬向了四川腹地,川军方面更是严阵以待,派出了川中名将郭勋祺。

在四渡赤水中,几乎每一场都是千钧一发的生死之战。而红军和川军的土城之战中,川军几乎攻下土城,红军指挥所和领导层都在土城,最后朱德总司令亲自上前线,甚至派出了最后的预备力量,陈赓领导的干部团,勉强打退了川军的进攻。

文章图片4

这就是一渡赤水的直接导火索:和川军的直接对峙,对于我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北面难破,红军启用了备用计划,强渡西面的金沙江。而这个决策,就如同之前和川军硬碰硬,往西走,就意味着要和云南方面的滇军打一仗。

要渡过金沙江,首先要打下一个小县城叙永。但此刻的红军已经虚弱到连这个小县城也打不下来,部队继续前进,又在扎西进行了一次尝试,都以失败而终,而滇军也发现了红军动向,开始了包围阻击。

文章图片5

突围的三次尝试都失败了。然而,在一渡赤水前后,有着微妙的区别,红军开始避免进行硬碰硬的战斗。在这最黑暗的时刻,往往最能让人看到强烈的光辉。毛主席提出了一个从没人设想过的方向:二渡赤水,走回头路,打遵义!

即使在现在看来,这也是极其冒险、巧妙,令人称叹的一招!第一次渡赤水,是强行突围,步步在敌人预料之中,那么第二次渡赤水,回攻遵义,就是死里求生,夹缝里求存,出其不意的杀出一条生路。

2 力排众议,神妙布局

打回遵义,等于是从包围圈周围,又跳回了包围圈中心。对于这个路线,国民党军队完全没有预料。但是对于毛主席来说,这条线路有三个优点:第一,避免和川军、滇军硬碰硬,第二,去往遵义的路线上的黔军已经挨过一次打,实力大伤,不难攻破,第三,遵义的王家烈吃了蒋介石闷亏,只有六个团的兵力,且防范不足。

文章图片6

毛主席的分析,可以说是完全料中了国民党的状态。红军随即杀了回马枪,渡过赤水,对此,蒋介石又向着“突围”方向推测,红军打算回头啃更硬的骨头,蒋介石拍了桌子下令:川军、滇军向东南移动,追击红军主力。

而红军前往遵义的路上,行军急速,却也面临一场避无可避的生死之战:娄山关之战。这一场战斗中,遭遇的敌军不仅有先手优势,占据了险要之处,还早早部下了后援部队。但是,红军却下了一手妙棋,安排了两支部队,迂回插入敌军指挥部,夺下了这次命运交关的胜利。

文章图片7

为什么红军能够准确打击敌军指挥部?这就要说到在长征中,一支神秘的部队:军委二局。这支由周总理组建的部队,是风中的耳朵,也是长征途中红军隐秘的利器。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还将进一步发挥意想不到的力量。

打下遵义的过程并不顺利,步步危险,来回拉锯,可以说是当时红军的真实情况。但打下遵义之后,红军士气大振,而敌人的物资也让红军得到了休息和补充。暂作休息后,原来的问题又浮上水面:身处包围圈中,该往哪里走?

文章图片8

此时,蒋介石也回味过来,竟然上了红军的当。在这场战役中,蒋介石的原本的计划可以说是第五次围剿的复刻,结硬寨,打呆仗,稳扎稳打的利用兵力优势包围、消灭红军。不过,红军二渡赤水之后,他气急败坏的下了一道命令:令周浑元、吴奇伟出兵,夹击遵义的红军部队。

文章图片9

得知这个消息,红军领导人是十分高兴的,然而,蒋介石在最后关头取消了这道指令,重回原本的计划——那最简单,也最难破解的策略。遵义四周的敌人开始修建堡垒,层层推进,红军又一次陷入了危机,如何破局,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这时候,面对40万敌人围拢的压力,党内出现了两种声音。第一种是打王家烈部所在的金沙县城,一来王家烈部很弱,打下了可以获取补给,大部分人都赞同这更稳妥的策略,而第二种,则是毛主席极力推荐的,打最难打的周浑元所在的鲁班场。

没有人附议,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个提议表示了不赞同。在之前一连串的战役之中,红军已经损失很重,而现在又是如此危险的局面。但当时,在遵义会议中定下来,周总理是下最后决定的负责者,而在会议上,周总理没有进行表态。

文章图片10

毛主席找上了周总理,连夜商谈,不能打金沙县,王家烈虽然很弱,但别的部队会对红军进行夹击,未必打得下来,最重要的是,打金沙县得到补给并不能改变现状,战略层面上,对红军的处境没有什么改善。终于,周总理拍板并说服了其他人。红军决定,打周浑元所在的鲁班场,如果打不下来,就三渡赤水!

3神出鬼没,跳出包围

战局发展到这里,打周浑元已经不再是战略目的了,三渡赤水才是真正的神之妙手。战场上发生的转折,对蒋介石来说是一头雾水的,这场围剿战对蒋介石来说是消灭红军的关键之战,但是,相比起第五次围剿战中,博古和李德死守苏区不动,红军进退缓慢臃肿,现在的红军神出鬼没,打得毫无痕迹可循。

第三次渡过赤水后,蒋介石焦急的等待着远方传来的消息。不久后,侦察机回报,看到了红军主力渡河。又过不久,赤水西边的古蔺县城有一只团和红军发生了遭遇战,发来了急报正在遭受攻击,而红军的电台,也出现了在古蔺附近频繁活动。

文章图片11

蒋介石的心安了下去,往古蔺方向,就是打算从长江及金沙江突破,向北和红四方面军汇合。于是他立刻发出急电,将川军、滇军都调往西北防线,又派出自己的主力部队渡过赤水河,夹击红军。

这一次,川、滇,国民党中央军、王家烈黔军都向古蔺县城进逼,可以说是把方寸之地围得滴水不漏。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国民党大军朝着古蔺所在的红军部队集结时,真正的红军主力一直没有离开赤水太远,在国民党大军向古蔺县移动时,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杀了第二个回马枪。

文章图片12

此时,原本的铜墙铁壁的包围圈已经被蒋介石下令去包围了古蔺。四十万大军的围困早已集中一隅,而红军主力和国民党军队擦肩而过,火速南下,当蒋介石收到战报时,红军已经抢渡乌江,剑指贵阳,而此时,蒋介石身在贵阳督战,嫡系全在远方战场上,身边兵力不到一个团!

蒋介石大惊失色,嫡系部队也急忙回援,然而红军直逼贵阳后,虚晃一枪,又往东走,蒋介石一解了围,立刻认为红军是要去湖南方向,命部队往东边追,谁知道红军这依然是障眼法,折向西南,绕道贵阳南边,直扑云南!

文章图片13

此时,防守西南防线的滇军被蒋介石调走,云南中门大开,毛主席带领3万红军,跳出了40万大军的包围圈!而后,红军渡过了金沙江,走上了漫漫长征的道路。

这是在无比绝望之中的一战,国民党40万大军围堵3万红军,前者精兵良将,士气高涨,而红军刚刚折戟沉沙,损失了六成以上的兵力。在悬殊的差距下,毛主席却以天才般的分析力和战略布局,带着红军四渡赤水,两次杀回马枪,最终在蒋介石的晕头转向中跳出了包围圈,可以说是强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其实早在第五次围剿之时,毛主席就已经提出了更灵活的战术打法,然而在当时,代表苏联的博古、李德则视之为逃跑主义。靠着硬拼硬,苏区红军损伤惨重,这也导致了遵义会议上,毛主席成为了新的领导核心,人们开始意识到,外国的月亮并不能照亮中国的黑夜。

也是在这时候开始,我党从工人运动路线转向更广泛农民运动,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道路,都是从中国的现实中摸索出来。带领中共走上这条道路的人,不仅有着战略上天才的布局能力,更有着看清国家现状,在黑暗中摸索道路的能力,在他走过的路上,人们看到了太阳撒下的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