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传之苏轼:高俅飞黄腾达的第一推手

 老赵肖马 2023-04-28 发布于四川

苏东坡传李一冰著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故,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赵煦只有十岁,因其年幼,群臣奏请高太后垂帘听政。54岁的高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她让司马光复位,马上扭转了政局,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止。她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因此这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也十分繁荣。因而,宋哲宗时期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的时期。高太皇太后也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同时,由于高太皇太后器重苏轼,苏轼到京城汴京八个月中,官位升了三次,由七品到六品,跳升四品,最后成为三品的翰林,负责起草诏书。

苏轼雕像

在元祐八年,坊间流播一个说高太皇太后有意废除哲宗赵煦,改立自己儿子继位非常荒谬的谣言。高太皇太后听到了,精神上大受刺激,不久就病倒了。也由于高太皇太后长期干政,也让小皇帝宋哲宗一直心生不满。公元1093年(即元祐八年)9月,宣仁太皇太后驾崩寿康殿,十八岁的哲宗皇帝,忽然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君权, 而且怀抱着激烈的报复心理,急欲彻底变革元祐的故常。但是,就在宣仁太皇太后病危时,朝廷罢免了苏轼礼部尚书的职务,以两学士充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一职去守边定州。这或许是太皇太后为保全苏轼所提前做的安排,也或许是宋哲宗早已听从了新党分子的教唆,先把这位将成为障碍的师傅打发出去,省得将来产生麻烦。不过无论如何安排,在这政局震荡、谣言纷纭、人心浮动之时,能够脱身是非之场,对苏轼个人来说,总应该是一件好事。

元祐八年九月十四日,苏轼将要守边定州(即今河北省定县地),在东府辞别了自己的弟弟苏辙。苏轼遣散了在京城汴京家里的仆人杂役等一干人等,却发生一件无心插柳的故事。据南宋王明清所撰的《挥塵后录》记载,苏轼家里有一名杂役名叫高俅,他原本是苏轼府中的一名行走小吏,专职负责苏府里抄写的文秘工作。由于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书写功底过硬,苏轼也是个惜才如命的人,故而很欣赏高俅这个人。苏轼本来打算把高俅送给翰林学士曾布使用的,由于曾布家文书的人员太多了,曾布谢谢了苏轼美意没有接受。于是,苏轼便将高俅托付给了当时他的好朋友驸马都尉、贵族画家王诜。由于苏轼与王诜是挚友,所以,高俅在驸马府中一住就是七年。那么,这个高俅就是施耐庵在《水浒传》刻画的那个奸诈无比的典型奸臣高俅。

《水浒传》中高俅形象

公元1100年(也即宋哲宗元符末年),苏轼的好朋友王诜任枢密都承旨一职,主要负责承接、传递章奏的枢密承旨的工作,王诜与宋神宗第十子端王赵佶关系很好,因为他们属于当时京城中花花公子那种类型。 一日,王诜和端王赵佶在朝堂外等待皇帝接见,端王赵佶想整理仪容发现忘带篦刀子,只好向王诜求助暂借一把篦刀子修理胡须和鬓角。王诜便从腰袋里取出一枚篦刀子来借给端王赵佶使用。修理完胡须鬓角后,赵佶对篦刀子爱不释手,啧啧称赞:“这件篦刀子款式新颖,造型别致,很不错。”王诜闻弦音而知雅意:“我前几天刚刚制作了两副篦刀子,还有一副尚未启用,下朝后我派人给您送到端王府去”。当天晚上,王诜就派高俅把那副尚未启用的篦刀子送去端王府。高俅到了端王府里,恰好端王赵佶在后花园里蹴鞠,在当时宋朝,上至皇帝,下至大臣与平民,蹴鞠是一种贯穿于普通生活的一种体育兼娱乐运动。宋朝的皇帝甚至将它作为一种在重要场所中的娱乐表演。其中,全国成立了不少蹴鞠社团,社团中主要成员就是达官贵族,可见在当时蹴鞠活动就是一种风尚。这时,端王赵佶看到高俅站在一旁看时露出不以为然的样子,就问道:“你也会踢吗?”高俅当时出于年轻气盛还是老谋深算已无法得知,总之他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后,便下场与赵佶一同蹴鞠。高俅便使出浑身解数,将球踢得柔顺丝滑。赵佶一眼看出高俅是一个深藏不露的蹴鞠高手,心中便暗暗窃喜。随即派人传话给王诜:“谢谢你给的篦刀,连同你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于是高俅便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由于高俅情商很高,乖巧善佞,百般迎合讨好赵佶,所以,高俅得到了端王赵佶赏识信任。

不久皇帝宋哲宗驾崩,端王赵佶幸运地被太后选中继位,成了宋徽宗。高俅因此鸿运当头,一跃进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场,并得到了宋徽宗的不断提拨。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高俅的父亲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哥哥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高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高俅也在几年后官至节度使,很快又升为枢密使。由此可见,高俅此时已然平步青云,位高权重。所以说,苏轼是高俅能混迹于北宋政坛,最后飞黄腾达的第一推手。但是,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恰恰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

宋徽宗

高俅虽然腐败,不善于带兵,在他的领导下,导致公元1127年几十万禁军被金兵全歼,北宋也因此走向灭亡,“靖康之耻”由此而发生,但往往历史人物是复杂的综合体,高俅也不例外,他有一个很值得人称道的优点,就是知恩图报。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轼对他的提携之恩,后来,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周济打点他们的生活。在北宋末年期间,像这些元祐党人的子弟境遇是非常悽惨的,这些人不许在做官,连进京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即便在流放安置之处,也时常受到当地官员的凌辱和践踏,有的甚至被迫害而死。苏轼的子孙在那样的逆境中,能得到朝廷高官高俅的庇护,实属不易,甚至可以说是个奇迹。

苏轼一生磊落坦荡,从无小人之心,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虽然,苏轼与高俅政见相左,人生取向上大相径庭,完全不属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在存亡危急之时,恰恰是高俅救了他们的性命,使苏轼的子侄们得以在南宋时重振家风,或许这正是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广阔胸襟,对谁都以诚心相待,才使得“坏蛋”高俅也为苏轼对自己的提携而感恩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