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故事在小小说中的地位 ![]() ![]() 篇幅束缚了它的手脚,所以它很有些委屈。这里看个例子,选自国外获奖作品,题目叫《三封电报》--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的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个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运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从这个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出故事对通篇起的作用,又可以看出故事自身的伸缩性。如果从故事出发,它可以戴帽--前边完全可能出头;也可以充肚--中间起伏可以展开;还可挂尾--后边也能够延伸。可是作者没有那样做,因为他考虑的不仅仅是故事,主要是小说。作者这样做是高明的,简炼得惊人。其次,小小说的故事由于受篇幅所限,通常在流动中交待,绝少单独的叙述。它一般随着情节的进展,靠动作、人物对话、场景转换等办法,以动带静地向前推进。这里再看个例子,作者是波兰的斯特法尼亚·格罗津斯卡,作品的题目叫《文艺批评家和部长》-- “您看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评论家回答:“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赏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部长摇摇头说:“这衣领真别扭。” --初看这篇作品,似乎没有故事依托。其实不然,作品第一句话就有了故事的暗示。故事中间部分的推进,作者没有一句单独的叙述,而是靠人物对话和动作来进行的。其间的六句“部长摇头”,一层一层地把故事悬念往下拖,直到最后落笔,才抖开了故事的内核。第三,小小说的故事,除了作为作品的一个构成部分外,还常常被作为一种表现技巧兼用,我们姑且称它为“障眼法”吧。言在此而意在彼,声东击西,这当是这种“障眼法”的使用特点。这类例子我们不用再举,上一章讲的《落棋有声》,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拍得山响。 --注意,这是小小说的起句。“半夜”是静态,“门拍得山响”有动有声,一下子推出了故事的环境。“寡妇门前是非多”,哈叔到这儿来干什么呢?-这儿便设下了悬念。读者该往下看了,想知道下面发生的事。小小说接下来写道: 好象他是这家的主人,那急不可待的样子象是出远门刚刚归家似的。 屋里灯亮了。四嫂扣着衣襟,开门一看,忙踮脚越过哈叔高高的身板朝四下瞅了瞅,憋着嗓子愠怒地说:“你就不怕被人听见?” --到此,故事推出了第一个回合。以上的悬念又进一步引伸,一个“怕”字又为悬念找到了微妙的落脚点。接下来: “堂堂正正的怕什么?” 哈叔一脚跨进了屋。四嫂犯愁了:是关上门呢,还是敞着?最后只好把门半掩着才回过身来。 --在这里,前一个悬念继续下坠。故事所向开始转向女主角,第二个悬念插入:四嫂该怎样接待哈叔呢?紧接着: 她想哈叔准是来催办婚事的,就倒了一杯茶放在桌上,说:“再耐一阵,我不想被人说沾你万元户的光。到秋里……” “我想把婚事挪到明年再说。四嫂一惊,忙问:“为啥?”“没钱了。” --至此,故事进入第二个回合。第一个悬念释疑,第二个悬念渐渐被冲淡,第三个悬念又抬头:婚事怎么样?再接上: 四嫂心里一酸:“老哈呀,悔婚就直说,谁不知道你是万元户!你以为我是为钱才嫁给你!”她背过身,叹了口气。哈叔继续说:“快秋忙了,村口'害人桥’三根木头朽了两根,人呀担呀不知要过多少,弄不好,还得再瘸几个。我睡不稳啊。这事得抓紧哩,想和你商量一下,把存款拿出来修座水泥桥。” --小小说走到这一步,故事进入第三个回合。第二个悬念渐渐隐去,第三个悬念仍在引伸,同时牵出第四个悬念:是否肯出钱修桥?再往后: 四嫂舒了口气,目光落在哈叔的瘸腿上,那是前年他过那座桥时摔坏的。要不是大队发挥这残废人编竹器的特长,哈叔这后半辈子完了。她转身进了里屋,拿出一个红布包,说:“五百块,凑个数吧。”哈叔高兴得跳了起来,那劲头象个健壮的小伙子。 --故事到此,已近尾声。第四个悬念释疑,然而第三个悬念仍在起作用。紧接着: 四嫂见了低下头,捻着衣角悄声说:“咱们的事过秋就办,没钱要什么紧?不兴新事新办?”哈叔更高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俯身在四嫂脸颊上亲了一下。四嫂羞红了脸,慌忙跑到门边往外直瞅。 --第三个悬念释疑了,可是故事的意境仍在起作用,使读者觉得余犹未尽。请看结尾: 夜静极了,静得能听见怦怦的心跳。 尾笔照应开头,使故事圆满地告终。通篇回忆起来,可作如下思考:①故事采用波浪式向前行进;②悬念采用连环扣设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前疑未解,后疑又生,牵引意念不放;③故事的波峰与悬念的环扣相呼应,彼此手牵着手,脚跟着脚,同心协力将作品的主题送向了“彼岸”。 通过《半夜敲门》的现身说法,我们基本了解了故事悬念的特点和实地运用的一些诀窍。从实用角度看,这只是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并不等于打开房门就成了房屋的主人。进得庙门,是成仙,还是成佛,这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往下我们再谈谈小小说故事中的伏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在前面谈悬念时留意,就该认识它了。说穿了,伏笔是个高明的“间谍”,它常常作案而不被人们发觉,最后直到“公安人员”出面才抓住它。伏笔作案时的拿手戏就是隐身法,只那么一晃,只那么一出溜儿,便躲起来了。粗心大意的人往往看不到它的存在,或者即令看见它也不认为是间谍。然而故事却特别喜欢它,抬举它,把它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常常使唤它去放冷枪,打冷炮。伏笔和悬念更为要好,宛如孪生姐妹,它们出自故事这一母同胞。伏笔和它的上司情节,关系也很亲密,情节时常请它为座上客。 然而,伏笔对读者来说,无论如何都是间谍,倘若不是“间谍”,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对作者来说,应该精心地把伏笔培养成“间谍”,而且应该培养成“高级间谍”。否则,作者对伏笔就没有尽到养育之恩,那可是天大的失职! 现在我们就把伏笔请出来,让它表演一番。记得日本小小说大师星新一,曾有一篇小小说叫《小而大的故事》,作品一开头写道: 这里是郊外住宅区公寓的六楼某室。窗外,暮霭开始浓重下来。她站在窗边,一边收听新闻广播,一边嘟囔道: “哎哟,又是物价上涨,真讨厌!政府若是多想点法子就好啦……” 序幕拉开,女主人公登场只此一句牢骚话,便变换场景,转向另一番天地去表演了。她年青貌美,富有教养。可惜家中有个不称心的丈夫,他是个嗜酒如命的醉汉。她讨厌他,忍受不了他对她的折磨,希望同他离婚,他不放过她,依赖她挣的钱喝酒。他不肯离婚,使得他的妻子无可奈何,因为他手中掌握她误伤人命的证据,常常以此要挟她,说要去告发她。无穷无尽的煎熬使得女主人公忍无可忍,于是这天晚上她乘丈夫醉酒之机,决计把他从六楼窗子里推下去。醉汉发现妻子的动机之后,声称自己早有防备。原来他写过一封信--注意这封信,下面我们将要用到它--信的内容是告发她过失杀人罪的,他把这封信放在一位信得过的朋友那里而且已经贴过邮票,只要他发生了意外,就让朋友将那封信投进邮筒,寄给警察署。尽管如此,女主人公还是下了决心,把他推出了窗外。这样造成醉汉坠楼身亡的假象,邻居作了证言,巡逻车就把尸体运走了。可是事后,女主人公心中惴惴不安,她担心那封信真的引发前科。三天以后,邮差来了,递给她一封信。那封信正是丈夫的笔迹,投信地址也正是警察署。她吓坏了,可不明白这封信为什么又投到自己家里来。作品最后写道: 女主人公马上弄清了原因。原来,贴在信封上的正签写道:“因邮资不足,无法投递,故退回寄信本人。” “哎呀!多亏了物价上涨。我真高兴极啦!政府若不是带头上涨物价,那,我现在将是……” 女主人公放下心来,在爽朗的笑声中,擦燃火柴,把信烧掉了。 --作品结尾惊奇,妙得让人拍案叫绝!回顾整篇,构思严谨,故事顺理成章,悬念前呼后应,可谓滴水不漏。那么,我们在初读作品时,是否注意到开头那句话呢?女主人公抱怨一声:“哎哟,又是物价上涨!”这句与通篇故事似不相干的话,读者是不会留心的。然而这句话,恰恰是沟通全篇的楔子,如果没有这句话,结尾处将会让人感到荒唐。“哎呀!多亏了物价上涨。”这句话的音响,如同空谷悲呜,震耳发聩,摄人心魂。仔细揣摸,细心分辨,这宏大的音束里也包含了前一句话的旋律。由此可以看出,伏笔在构成情节跌宕中的作用,它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星新一的鬼斧神笔,是如何安插伏笔的。①出其不意,声东击西。这一招表现在开头的伏笔和结尾的照应,埋得深,藏得秘,最后也就抖得响,摔得脆。②欲擒故纵,欲露还藏。这一招表现在中间那封信,始露其面,半真半假,进而掩去不提,到最后“邮资不足”,才见庐山真面目。③配合默契,不露声色。文中两次设用的伏笔,一阴一阳,异曲同工。开头的伏笔,手法是暗的,用意是明的;中间设信的伏笔,手法是明的,用意是暗的--暗含物价上涨。初一看,两处伏笔互不关联,闭目沉思,两处伏笔挂得很紧,没有前者,后者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后者,前者就失去了立足点。它们是安插在故事波峰上的环扣,也是悬 念赖以藏身的基地有关故事的部分,我们就谈这些。这里需要明确一句话,小小说的基本面是故事,但故事不是小小说的唯一表现目的。如果是成功的小小说,它应该具备比故事更高级的成分。后一个问题我们以下再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