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细节 以上我们讨论了作品构成的三大件:故事、人物和情节。在那里,我们的眼前晃动着一个艺术精灵--形象;我们的耳畔回荡着一种热切的音响--生活;我们的心中孕育着一幅神秘的梦幻--虚构。形象使我们想到活泼,生活使我们想到扎实,虚构使我们觉得空灵。这些感受并不坏。 以下我们就来讨论作品构成的所谓小件--细节。别看细节被称之为小件,它在任何作品中都占有大量的位置,就 ![]() 人物;反之,一个失败的细节,往往败坏情节的神韵,损伤人物的风貌。鉴于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所以我们在设置细节时也须慎之又慎,若非恰到好处,不可轻易撒手。 这里引用《文艺报》发表的一篇小小说,以及为其配发的短评,从中可见细节的风采及其发掘细节的玄机。小小说的作者叫周志琦,题目《塘边》: 撒了鱼味,刚刚把钩放下水,浮儿就不见了。我连忙提竿--挺沉,用力,哈,一条鲫鱼悬了上来,足有半斤重。将鱼取下,放进篓里,养在水里……不到晌午,已收获十来条了。 我坐在塘埂上,手握鱼竿,悠闲自得。谁说现在的鱼不好钓?临来时,妻子还在吹凉风:“钓鱼的比鱼还多,你能钓到我给你生吃了。生吃?我可不愿,这下就等回去瞧她的好了。别看第一次,可算是旗开得胜……我越想越得意。 “哪一个!”从身后传来一声高喝。我扭头望去,一个年约三十来岁的汉子飞奔过来,脸色铁青,两眼冒火。我的心不由得一抖:坏了,看鱼塘的撅鱼竿来了!正想拔腿跑,而他已来到跟前,二活没说,从塘边提出鱼篓看了一眼: “好哇,我养鱼,你来钓!” 我生怕他将鱼倒回塘里,费了我小半天的工夫,忙不迭的一边上前夺篓子,一边嚅嚅地:“我不晓得,这是自家鱼塘。真的,我不晓得。”他死死地抱着鱼篓,我没夺过来。 他从上到下打量着我:“你是哪个单位的?” 问这个干什么?告状?怕什么,单位还能因钓鱼处分我?我照实说了:“江淮仪表厂。” “鱼苗场?”他的眼睛一亮,“你是鱼苗场的?” 我知道,他听错了。是我地道的合肥乡音使他把“仪表厂”听成了“鱼苗场”。这无关紧要,错就错吧,我没有吭声。 他脸上的神色迅速转化:忿懑、惊喜、和蔼,一双眼拉长,将鱼篓还给我:“你钓吧。” 我莫名其妙。 他向我凑近:“你们那里好鱼苗一定很多吧。” 我明白他的意思,看来非纠正不可了:“不,我不在鱼苗场工作。” “看你,刚才还讲在,现在又讲不在……”他露出憨厚的笑来,“你是怕我找你的麻烦。”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包“大前门”递给我一支,“唉,这塘是我承包的,两年了,收成倒有,就是鱼苗不过劲……现在搞副业的多了,想买些好鱼苗也不容易,看人家一年打上万把斤,我急啊。" 他的话使我越发不安:“我不是搞鱼苗的。" “是啊!你不搞,你们场里还不搞吗?你代我托旁人想想法子,我拿钱买……我也不会亏了你的。”他抬腕看看表,“时间不早了,你先到我家吃口饭,下午我帮你来钓。" 他一口认定我在鱼苗场了!对他,我恐怕这辈子都难以解释清楚了。当他伸手来拉我时,我才想到个办法,指指他的手表:“我不在鱼苗场,我在仪表厂,表,仪表!” 他终于悟了过来,失望呈现在他的脸上,拽住我胳膊的手慢慢滑了下去,两眼直直地看着我手里的鱼篓…… 我感到内疚,我将鱼篓递向他。 他定了定神推辞着:“不,你钓吧,这些鲫鱼是我去年从河里摸来放的,没花钱。”说完,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 我怔怔地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久久地望着,蹲下身去,将篓里的鱼一条一条地放回塘里…… --以下是刘心武同志读《塘边》后写的评论,题目是《愿君多采撷》: 我说的不是红豆。 我说的是生活花瓣上那晶莹的露珠。 想写小说的业余作者常想:我该写什么? 有了一些经验的作者和编辑常回答他:写你所熟悉的……可是他们还不满足:我所熟悉的领域里,一切都那么平淡无奇,我还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啊! 真的一切都那么平淡无奇吗? 其实不尽然。关键在于你善不善于发现、把握、采撷那闪光的也许是交臂而过的东西。 请看周志琦同志的这篇《塘边》。 我不知道这篇作品里究竟有多少虚构的成份。但我想这里面那位养鱼的专业户把“仪表厂”误听成“鱼苗场”这一关键的细节,八九成是作者在生活中所经历过的一件实事。作者周志琦同志确实在合肥市江淮仪表厂房管科工作,合肥人说“仪表厂”也确实听来与“鱼苗场”相近。 “误会法”应当说是小说技巧中最古老的,因而也就时常派生出陈腐之弊的一种技巧。但这篇小说使用“误会法”却并不使人生厌。因为你会相信其中人物之间的误会是从生活中直接撷取来的。从生活花瓣上撷取的露珠总是晶莹可爱,充满朝气的。将“仪表厂”误听为“鱼苗场”的细节,是这篇小说的胚芽,其余的种种场景、心境,都是从这胚芽中生长出来的。作者当然对原始的生活素材加以了适当的剪裁,那位养鱼专业户的心理状态,经他一写,有跌宕、有层次、有转圆,把一位新型农民的渴求、向往与大度表现得相当细致、充分;也许生活中那次误会的发生与消除远比他写的简单,或者比他写的还要复杂,但作者把握住了最关键的一个真实的细节,胚芽一活,则全株可生。 作为合肥市江淮仪表厂房管科的一员,周志琦同志的生活视野中恐怕也是以平淡无奇的事物居多,但他善于采撷那凝聚着朝气的生活露珠,而不是任类似的素材交臂而过,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所有写小说的同志学习的。 让我们都更善于采撷。 透过《塘边》,我们看到了细节在小小说中的表现,这表现相当出色。单看养鱼专业户的心理变化,就可发现细节所起的众星捧月一般的作用。“哪一个!”这是养鱼的汉子出场的第一句话,语气传神,那般气急交加、恼怒异常的模样如横空飞来一般立在读者面前,进而才露出“脸色铁青,两眼冒火”的面目。这个细节,仅用一个动词一句话,外加两笔描摹,就把养鱼汉子活脱脱地捧到稿纸上。人们似乎可以听到他的气喘声、心跳声、脚步着地的咚咚声,同时更可以理解他爱护自己鱼塘的惜惜衷情。仅此第一个细节,为人物关系设下了纠葛,为情节的发展劈开了浪峰,为故事的推进埋下了悬念,为主题的展示铺开了画版。接下来,作者又为养鱼汉子设置了几个细节,始而“二话没说,从塘边提出鱼篓看了一眼”,接着又“死死地抱着鱼篓”,再又“上下打量着我”直到“他的眼睛一亮”,这一连串的传神之笔,把个养鱼汉子由怒到喜、由急到缓的表情和心理,刻划得维妙维肖,恰当得体。在这里,细节的作用仿佛画师涂彩,为人物面貌勾勒层次;又宛如医生诊脉,为人物探测内心世界。至此,故事进入了转机,情节形成了大跌宕,主题逐渐露出了苗头。关键时刻,作者又抛出了一个关键细节--“仪表厂”误听成“鱼苗场”由此使矛盾冲突急剧转化,作品的各种构件随之跟着运转,气氛由阴转晴。再看养鱼汉子,“他脸上的神色在迅速变化”,“他向我凑近”,“他露出憨厚的笑来”,“从口袋里摸出一包'大前门’递给我一支”,“时间不早了,你先到我家吃口饭,下午我来帮你钓”,终于又“失望呈现在他的脸上”。这一阶段,细节随着情节的波峰顺笔而下,或描眉,或搽脸,或举止,或言谈,意到笔到,景来情至,无一不显出细节的忠诚和勤恳。最后,细节又赋予养鱼汉子定格的一笔:“他定了定神”,“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迎人热情,送人忠贞,善始善终,这正是细节的品格。 回顾全篇,细节犹如一串珍珠,又如溪流里跳动的浪花,伴随着故事的琅琅之声,伴随着情节的推进起伏,伴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殷勤地服务,细心地装点,忠诚地工作,直至把主题送到目的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细节在使用中的以下特点:①相对集中,群体作战。比如攀登一架山,每个细节都是作战的一员,统一服从主题的指挥,各自执行不同的任务,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作品的艺术效果效劳。②细节具备天生的依附性。具体讲,小小说的细节,一般要依附于人物、情节、事件、环境等才有机会出现,离开了人物等等的依托,它常常没有存身的必要。否则,繁杂的细节容易造成小小说体态臃肿。③细节具备十二分的忠诚。用句不文雅的话说,叫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扮啥角色有啥打扮,一心事主不二。比如细节服务于人物,哭有哭相,笑有笑相,此一时,彼一时,两个细节不能互移。④细节又具备十二分的谦恭。在小小说写作中,当细节与人物、细节与情节等发生冲突时,细节常常主动让位,颇有宾主之情,君臣之义。绝少有以宾欺主、以臣欺君之举。这后一点堪称细节之美德。 至于成功的细节如何得到,刘心武同志在《愿君多采撷》的短评中已经讲得明白,诸位可以悉心琢磨,认真体味。本人在这里只打算送君一句话:到生活中去寻找!当然,这个寻找不是说临渴掘井,不是临上轿再裹脚,而是有备无患,打有准备之仗。这就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细节典型,不妨把它贮存在脑子里,一旦启用,呼之即出,跃入我们的笔端。 ![]() 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接下去,作者插叙了周小波在战斗打响前的一段留言:妈妈生癌呢,哥哥又是一个哑巴,无钱给妈治病,希望能把妈送往部队医院看医生。作品接着写道: 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扳到一起。 那一定是还记着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没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的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吗?”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住…… 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 “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着。 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 我象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的眼睛象散了雾的天空,那么明净,那么清澈,并且有一缕柔情彩云般向我飘来,我能读得懂它:可爱的世界,我去了,我没有给你留下一句假话,我的一生都是真实的呢。还有,李干事,我妈妈看病的事情托付给你了…… 作品到此收笔了,周小波那双眼睛却久久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他用十五分钟写下的那十五个字,字字如砝码,重重压在读者的感情天平上!读着作品,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的运笔功力,不能不叹服作者是一位选材巧手,不能不叹服作者在选用细节时的良苦用心!不难想象,周小波的那双眼睛,作者是看了又看,打量了又打量的;在安排使用细节--这双眼睛的时候,作者的笔是颤抖了又颤抖,掂量了又掂量的。就连浸着汗水、饱含年轻战士的生命和荣誉的十五个字,也决非天外飞来之神笔,而是作者的心血和泪水的结晶! 由此可见,设置成功的细节,不但传神,而且动情:文学形象以传神感人,以抒情动人,细节理所当然地要为增强感染力而设,这是毫无异议的。 从《雾》的细节设置中,我们可以受到两点启发。其一,典型的细节要具备个性。就“眼睛”而言,人人都有一双眼睛,可周小波的那双眼睛与众不同。这不仅是因为周小波的眼睛保留在那张被地雷炸掉了下巴的年轻面孔上,主要是因为他只能用“眼睛”说话。此处可见这双眼睛的个性。再有,这双眼睛由“拘谨”、“迷惘”,到“一层雾一样的东西照在瞳仁上”,再到“雾仍未散去”,直到“象散了雾的天空”,这一连串关于“眼睛”的细节描写,不在于表现人物的特征,而在于揭示人物的心态,其间包含着无声的语言,蕴藏着流动的情感。这与周小波不能讲话有关,由此更可看出设置这些细节的独到之处。在这里,细节仿佛是连在情节上的朵朵浪花,每一个漩涡都要撞一声响。其二,典型的细节要用在关健的地方。这里不妨从那十五个字看。如果放到健全人手中,书写十五个字易如反掌。然而对周小波来讲,写来却字字如滴血。其难不单在身体不健全,关键在那十五个字的内涵。每个字都涉及到他的荣誉,每个字都涉及到他的道德,每个字都涉及到这位即将离开人世的年轻战士的灵魂。作者在运用这个关键细节时,不先不后,不早不晚,偏偏让他放到那个关键时候去写,其艺术效果如雾散日出,云动月升,火候正准,恰到好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