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鲜为人知的古镇,四处都是精美的文物,你想去看吗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4-29 发布于上海

本文转自:阿娟旅行

传说在这里,你一不小心便会踢翻唐宋的石子,碰落明清的牌匾。这里,便是皤滩古镇,一座始建于唐,拥有了上千年历史的古镇。地处永安溪沿岸,又是苍岭古道的起点,优越的地理条件让这座古镇人潮汹涌,在唐朝便繁华一时,此后更是成为了重要的盐运埠头,是苏松、浙闽、福建等地的重要商贸集散地。古镇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如清代建筑群、古井、古塔、古桥等,这些都是古镇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走在鹅卵石铺砌的古街上,两侧是古朴的低矮木屋,因为年代久远有的房梁都已被蛀虫啃完了内里,只剩一层薄薄的躯壳,重檐上是斑驳的燕子瓦,檐下缀着红色灯刺无骨华灯,古街弯弯绕绕,有数不清的小店,仿佛正翱翔九天的蛟龙,因此这里也被叫做“龙形古街”。

走着走着,似乎穿越了历史的洪流,看见这座古镇的兴起,繁荣,破败,乃至最后的归于宁静,从唐宋的白滩渡白滩集,到明清的皤滩镇,这座小镇在不断都重建不断走向繁华。始建于唐,那是它还叫白滩渡,是依靠水运发展起来的集市,来往的船只无数,贸易繁荣发达,有人在此定居,有人来来往往,于是这里有了街道,有了住宅。

偏安一隅的宋朝大兴文治,大力发展工商业经济,于是出现了勾栏瓦肆都能传唱的词,也多了供市民阶层娱乐的勾栏杂耍,在皤滩镇,这样的地方数不胜数,甚至现在还保留有“美赛春花”的勾栏匾额,出现了讲学之风,于是这里有了有“江南第一书院”美称的桐江书院,吸引了无数的学子考生慕名而来,只为拜在韦溪先生门下,聆听那诱人深省的哲思。

元朝定都北京,高官偏爱北方建筑,于是南方小镇便多了几处“四合院建筑”,四面合围,糅合了南方的园林建筑,更加细腻美观。如最著名的大明堂,低调又不失奢华,线条简单,多了几分蒙古族的粗犷,大明堂的建筑始建于明代,是皤滩古镇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明堂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三进三天井”式的传统明清官式建筑。建筑采用木结构、砖瓦结构和石雕结构相结合的形式,雕刻精美,装饰繁复,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工艺和艺术水平。大明堂内部有多个大厅和小房间,其中主要的大厅为“文华殿”,它是大明堂的中心建筑,也是皤滩古镇最大的明清建筑之一。文华殿内的木雕、石雕、彩画等装饰艺术非常精美,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瑰丽和繁华。

何士里大学士遗府则更不一般,整套建筑雕梁画栋,精美异常。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朝政府设立皤州府,将皤州府治所设在了何士里遗址所在的地方。这里当时建有府衙、民居、庙宇等建筑,是皤州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到了明清,皤滩古镇则更加繁荣昌盛,水运的便利,加上处于江南经济条件好的地带,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镇,有书院,有街道,有祠堂,有古建筑,娱乐行业渐渐发展起来,民俗活动数不胜数,“皤滩调”,看大戏,闹花灯等等。

如今的皤滩古镇正在慢慢归于宁静,没有过多的开发,只保留最原始的模样,或许,在历尽千年之后,它最真实的样子,是我们最喜爱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