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记】《泰坦尼克号》里的「阶层鄙视链」...

 平头哥68 2023-04-29 发布于北京
原创 蔡子夫 倦勤斋 2023-04-16 18:02 发表于上海

一.

终于在电影院里观摩了一代绝恋...

像我这种「泪腺」有点问题之人,没有什么电影能比《泰坦尼克号》更令人眼角膜发炎了...《我心永恒》配乐一响,鸡皮疙瘩立马掉一地...

电影看过不下N遍,但第一次在电影院体验,还是有别于小屏幕,多了电影细节的捕捉...不过所谓的「3d」真如同鸡肋般的存在。

随便聊一聊电影吧...

《泰坦尼克号》主要表达了三个层次的主题:「社会」「灾难」「爱情」...三个主题彼此关联,又相互牵引,所以电影长达3个多小时,却依然一气呵成。

首先电影不惜笔墨,极力渲染了20世纪之初英国各阶层不断固化而导致「整体撕裂」的社会现实...其实也是当时「大英帝国」最真实的写照。

泰坦尼克号首航前夕,英国爆发了全国性的煤矿工人大罢工,旨在为煤矿工人争取最低工资标准,这次罢工也导致英国的进出口航运几乎停摆。

由于泰坦尼克号规模庞大,白星公司很早就订购了航行用的煤炭,泰坦尼克极其「幸运」的躲过一劫。

这场来自于社会底层的动乱,也随即影响到了在英华工的谋生。无所事事的他们,也各自寻找新的方向,有8名华人就被雇主送上了「泰坦尼克号」。

当然我们不该忘记从19世纪下半叶起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排华法案」,勤劳的华人群体成为了美国乃至英联邦最不被待见的种族。

这种「排华法案」直接导致泰坦尼克号上的6位华人生还者长期遭受到诋毁、诽谤以及不公正待遇。

《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六位幸存者》一书就详细披露了那一段鲜为人知「求生经历」。书里记载了当时搜救人员发现躺在木板上的方荣山(Rose原型)的情形:

「...他被冻得僵硬在那里。有人呼唤他时,他并没有回答,高级船员犹豫是否要救他。“有什么用?”洛先生说,“他很可能已经死了,即使他没有死,还有其他人比日本人更值得救!”洛先生其实已经把我们的救生艇调头,但又改变主意回去了。」

虽然这个片段曾被改编在了电影之中,但电影大大「美化」了这个过程,英联邦对于自己底层的族裔都满怀恶意,「亚裔」的蔑视更是根深蒂固。

二.

我们知道泰坦尼克号上乘客们的「撤离逃生」严格遵循等级秩序,「一等舱」率先上艇,「三等舱」则被牢牢锁在舱体,从而导致只有179名三等舱乘客获救。

很多人可能不曾了解,之后「遗体搜寻」的工作,仍然严格按照着「尊卑有别」...

「衣着精致的被认定为头等舱乘客,会被放进棺材,并接受防腐处理;三等舱乘客则被帆布包裹着;船员的遗体被存放在甲板上。海葬一直在进行。」

可见,当时英国阶层的「撕裂」已经达到病态的地步。哪怕一洋之隔的美国,当时也随处充斥着「吐槽嘲讽」,完全看不出是出自同一盎撒民族的「包容性」...

诗人马修·阿诺德,认为美国人「知识平庸」并且「普遍缺乏智慧」。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的推理小说里也有不少对美国人的「冷嘲热讽」...英国主流念念不忘他们的「文化霸权」与「等级思想」。

这便是「泰坦尼克号」启航之际,英国各种阶层极其「复杂而分裂」的真实生态链。卡梅隆则把这种「阶层矛盾」又巧妙糅合进了「泰坦尼克号」的船舱之内,演绎了极佳的「戏剧效果」。

三.

回到电影本身,《泰坦尼克号》始终在有意无意强调着某种「阶层对立」...

乘客上船伊始,「一等舱」的贵宾都是极为优雅从容,迈着铿锵有力的步子,甩着颐指气使的表情,登临了高高在上的「一等舱」。

然而「三等舱」的旅客就没有那么好运了,被一个个揪出来检查「个人卫生」...老人小孩一个都不能放过,必须反复确认。

电影从「登船」就划定了「一等舱」与「三等舱」是两个完全项背的「社会」。尤其当Rose独自一人走上「一等舱」的甲板倚栏远眺,借由Jack的「仰视」再一次深化了阶层的「鸿沟」...

从《泰坦尼克号》删减片段里的线索,连接「一等舱」与「三等舱」之间的楼梯,被明确高知「三等舱」是不允许进入「一等舱」,简直赤裸裸的鄙夷。

但是极其讽刺的,「一等舱」贵宾们的爱犬,却可以任由去到「三等舱」的甲板拉屎放屁...Jack爬上「一等舱」需要偷取「大衣礼帽」,也是不对等的服饰随时会被驱赶下去,上流社会是最看重着装的。

被删减的隐藏剧情还交代了Rose曾去「三等舱」向Jack邀约,「三等舱」里的旅客忽然见到一位衣着气质本不属于这里的「客人」,纷纷齐刷刷投来异样惊奇的目光...像是看待外星生物般不可思议。

图片

这种刻意描摹不同阶层的「疏离性」,尤其对于Rose的高光处理,再次强调了「一等舱」与「三等舱」之间的「天堑」,不是「同流合污」,就能「化作一潭」。

四.

让我们再回到「一等舱」,那些看似一派和气的「权贵阶层」,就那么相安无事,谈笑风生??

Rose的母亲,家道中落,只维系了一个体面的「英国贵族」身份,却一边竭力攀附着伯爵夫人,一边看不起在美国白手起家的「暴发户」莫莉夫人,可惜维系Rose母亲的体面,还是得依附美国人的口袋...

「上流社会」里的男士们固然有像格雷西四世、阿斯特四世、古根海姆等这些真正的绅士,他们在灾难真正来临所表现出的「贵族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反观不认识「弗洛伊德」的伊斯梅,不知道「毕加索」的卡尔...虽然他们的言行举止有时候看起来更「绅士」,但商人的「市侩」在此两子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受过良好教育的Rose,也从骨子里鄙夷「优秀精子」的代表伊斯梅与卡尔,也鄙夷所谓「上流社会」随处可见的虚伪与滥情。

莫莉夫人在引导Jack时解释了什么是「上流社会」说得特别精辟:大家都拜金,你只要假装家里有矿,就能融入进来。

最后从小提琴演奏者华莱士嘴里的吐槽:反正在餐厅也没什么人听...再一次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着「上流世界」。

纸醉金迷的「一等舱」,暗流涌动着英国人鄙夷美国人,美国人也瞧不上英国人;富二代看不起创一代,创一代更看不起富二代...

虽然大伙可以照样围坐在一桌,照旧品尝着美味鱼子酱,热烈探讨着商业与政治,一同表演上流社会的「其乐融融」。

五.

「权贵阶层」在享受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渐丢失面对底层穷人的「同理心」。奢华享乐主义的盛行,必然也会渗透影响「中产阶层」的核心价值观。

「中产阶层」应该是任何时代最中流砥柱的「框架」,也是最值得被信赖托付的「能力者」,因为他们大部分的工作,是直接担负起给整个社会「托底」的责任。

可惜在泰坦尼克号里「中产阶级」的代表,无论史密斯船长还是设计师安德鲁,当他们最终也选择了倾向「权贵」,从设计到指挥上的一再疏漏,也就注定了泰坦尼克的悲剧。

回顾真实历史,船长的「贪功冒进」和设计上的「缺憾」并非如电影所展现的那样,实则是对于泰坦尼克太过「自信」。

但编剧强调史密斯船长基于听信了伊斯梅的鼓噪,设计师安德鲁减少救生筏数量是「一等舱」太过拥挤,还是为了刻意营造的「对立情绪」。

「泰坦尼克号」的覆灭,到底是一次「天灾」?还是一场「人祸」??导演用一场场展现不同阶层的「矛盾与分裂」,隐喻了「泰坦尼克号」本身就是一艘表面「光鲜」,实际存在着诸多「裂痕」的巨轮。

从「社会面」过渡到「灾难面」,人性之中不同阶层的「善与恶」,骤然在灾难来临之际被无限放大,个体的「微光」终究不能左右整体的「散乱」...

假如当时泰坦尼克号上的「秩序」从一开始就不至于礼崩乐坏,显然也不至于造成如此惨重的结果。

卡梅隆想要表达的价值观便是如此,人类在享受「资本」带来的愉悦,也必然会遭到「资本」的反噬,《阿凡达》同样也有相关价值的反思。

六.

「爱情」,人类永恒值得歌颂的主题...

《泰坦尼克号》在不断展示阶层的「撕裂」,同时又注定了「悲剧」的内核,也就天然孕育出了讲述「爱情」故事的最佳土壤。

有一类「爱情片」的风格就是以某种男女身份极致的「落差感」,去营造爱情伟大的「兼容性」...

这类小说电影非常之多,《洛丽塔》、《茶花女》、《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倩女幽魂》都属于此类的代表...

Jack与Rose的爱情之所以久久令人回味,不单只是「两情相悦」...

虽然两人来自于不同舱位、不同阶层,不同世界,但电影通过不断构建两者在性格、志趣、气质、理想之间的契合,其实他们「三观」始终是一致的。

Rose不囿于传统世俗观念的束缚,也不甘于平庸依附的生活。她向往「文艺」、热衷「自由」,同时爱憎分明,讲求「阶层」平等,是极为独立的「时代女性」。这样的人设大概还能想起《唐顿庄园》里的「三小姐」。

Jack四海漂泊,居无定所,但其自身乐观积极且富有哲理的人生态度,确实是一份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只不过这些特征远远不足以促成Jack与Rose的旷世之恋。

促成恋情最重要的「牵线红娘」,毫无疑问是两人十分热衷的「文艺」。「文艺属性」确实使得Jack更为豁达、更具魅力、更有勇于表现的精神。

七.

Rose从一进入客房就摆弄起毕加索、莫奈、德加的绘画。以1912年印象派的地位远不及如今这般备受推崇,可见Rose审美之前卫与自主,同时也为Jack埋下伏笔。

卡尔却极度鄙夷这些新潮画家,自认为这些人未来不可能有前途,这也是第一次表现了两人「志趣不投」,更无包容性可言,又为Jack的最终夺爱预留「助攻」。

Jack与Rose从相遇到相知,「情绪价值」最重要的一次推升,是Rose偶然发现了Jack的绘画天赋...从原本一次客套的感谢,迅速发展到甲板约会了一整天。

从聊天里两人推心置腹了彼此的理想,Rose向往巴黎街头,向往能像Jack一样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哪怕做演员也是乐意至极的。

随后Rose又表达了讨厌鱼子酱,厌恶随时都有仆人服侍,完全没有自主的生活。(可惜这段重要剧情被删除了)

Jack就开始引导Rose享受「世俗」的趣味,比如骑马,又比如「吐口水」...如果不联系之前的「隐藏剧情」,单单看「吐口水」会显得极其突兀,完全是混不吝的臭小子。

八.

然后是极其重要的Jack参与「一等舱」的晚宴戏,Jack也正如莫莉夫人所讲的那样,只要表现出「家里有矿」,就能得到上流社会的尊重。

Rose母亲与未婚夫早想好了刁难来让Jack彻底下不来台。但让他们措手不及的是,Jack用极其真诚与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动声色回击了高傲的挑衅。

Jack的这番肺腑之言,霎时技惊四座,Rose的母亲与卡尔瞬间尴尬得脚指头拼命抠地,Rose则彻底化身迷妹,这不正是自己想要追求的肆意人生嘛...

Jack回绝侍者端来的鱼子酱,并声称从不喜欢鱼子酱,Rose迅速投来会心一笑。这正是在隐藏剧情里Rose曾经无意透露的,说明Jack内心细腻,反应迅速,果然泡妞有一手。

但未婚夫卡尔就完全没有这份心思,他认为拿出全世界最珍贵的「海洋之心」,别人就应该心悦诚服...当然这招大概可以征服这个世面上99%的俗女。

可Rose毕竟是Rose...

她的「价值需求」并非这些表面物质就能够被驯服...17岁又充满浪漫文艺情调的小女生,她的内心世界有足够多的「乌托邦」,「砸钱」未必真就能调动对方的积极性。

九.

Jack给Rose画像也是《泰坦尼克号》里的重头戏。

首先Rose并不想「白嫖」Jack的画技,虽然只是象征性地支付了一个铜板...但通过之前的闲聊,Rose清楚Jack替人画像的报酬只是10美分。

由此可以看出Rose的品格,在阶层撕裂且严重对立的社会,她却努力追求自由平等的价值交换,并且尊重对方的劳动成果。这便是Rose的经典魅力...

或许画上一张素描就能简单搞定,或许双手奉上「海洋之心」仍旧无动于衷...

Rose交代Jack不喜欢画🉐像「瓷娃娃」那样。说明Rose内心极其不欣赏主流「学院派」和当时维多利亚时代所风靡的「拉斐尔前派」,都是十分舔腻的「唯美」风格。

这点与Rose偏好莫奈、德加、毕加索的现代艺术形成了巧妙「互动」。可能Rose之前也经历过一些严谨刻板、精致绚丽,唯独缺乏「生气活力」的肖像画。

所以提出要让Jack替自己画「人体肖像」,也是Rose独立个性的释放。在她生活的阶层,是不可能找得到能替她实现「叛逆」精神的艺术家。

纵观Rose与Jack的爱情,始于「意外」,陷于「艺术」,痴于「才华」,迷于「气质」,忠于「人品」,最后合于「默契」...

你知道现代人的「爱情观」,做到前面几项并非难事,难就难在大多数最终衰于「阶级」,坏于「私立」,折于「物质」,败于「现实」...

大多数观影者沉醉于电影的「魔幻」,但在最后拉起字幕,也就揉一揉眼眶,迅速抽离回现实生活...这不过又是一出活在银幕里的幻影罢了。

不过老年Rose的一些生命感悟,倒还有一些积极意义。Jack给予Rose的价值,不仅救了她的命,而且让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终究还是讲求「精神」的互动,可能置于「爱情」,更会追求灵魂的「契合」...不然岂不永远是在「同床异梦」,真诚「虚度」每一天?

相爱之人,哪怕终有一天肉体不在,音讯全无,相信精神境界一定仍旧相互通融的,会长久刻印在记忆里,成为某种力量和勇气。想到杨绛在《我们仨》里写到:

尽管这个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