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不是十三朝古都?那谁又有资格呢?

 茂林之家 2023-04-29 发布于湖南

 1.洛阳是千年陪都吗?

如今站在应天门前该如何介绍隋唐洛阳城呢?

洛阳应天门

武周时期的神都洛阳城自然是没有争议的,可武则天只当了十五年皇帝,难道洛阳作为都城只有十五年?

此时肯定会有人说隋炀帝迁都洛阳,洛阳是隋朝的都城,可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十四年被宇文化及杀害于扬州。

难道洛阳作为隋唐都城只有不到三十年?那这规模宏大的隋唐洛阳城只是个摆设吗?

当然不是。

又有人会说隋唐洛阳城大多时候是陪都的地位,作为备份、备胎存在了三百年,洛阳的十三朝一多半都是陪都。

隋唐洛阳城宫城模型

大家好!三代居河洛,魏晋书文章。汉唐塑鼎盛,文叔说洛阳。

这里是非著名历史爱好者的自留地——文叔说洛阳。

今天就来说洛阳十三朝这个事,先说所谓的陪都是怎么回事。

注意我一直用的是“都城”这个词,而没有用“首都”这个概念,是因为首都这个词会引起歧义。

首都这个概念出现的太晚了,有多晚呢?官方明确提出“首都”这个称号是在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那为什么民国政府要提出首都这个称号呢?主要原因是与明清都城称谓“京师”有所区分。

中华民国号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最早要恢复的就是朱元璋的明朝这个“中华”。明初建都南京,后来又有了北京,所以明朝是南北二京制,民国为了区分,把只有南京这一个都城叫做首都。

南京总统府

后来因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逼迫,1932年民国政府以洛阳(县)为行都,是行在的意思;以长安(县)为陪都,第一次正式出现陪都称谓,1940年又正式定重庆为陪都。

肯定会有人说,不要咬文嚼字,洛阳在隋唐大部分时期都是实际的陪都地位,从西周时期开始就是陪都了。

好,那就从真实的历史上来看看洛阳古都的历史地位。

2.两千年东西徘徊:洛阳、西安

周振鹤先生在《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一文中指出“中国的都城, 尤其是统一王朝时期, 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 一,某一时期在两个地方徘徊建都;二,在长达三千年时间里主要的都城实际上很少, 唐以前只有西安、洛阳, 开封只是一个补充。金以后至今主要就只有北京, 南京只是一种权宜。”

八大古都

周先生说的“三千年指”的是西周到当下,刚好三千年。

从西周到唐末两千年间最重要的两个都城就是长安和洛阳。长安是关西的代表,洛阳是关东的代表,宋以前可以说是只问东西。

周秦汉唐以长安(咸阳)为都城这是人所共知,争议最小。而洛阳作为周汉魏晋隋唐的都城是有疑问的,是需要疑而后信的。

这里面有多种原因。

连周振鹤的老师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谭其骧也认为洛阳作为古都在历史上帝的地位不如西安、北京,并认为洛阳作为统一政权的首都只有二百五十多年,直接从东汉开始算的。更不要说西周时期的成周,直接不算入建都时间。

显然,作为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谭先生巨大贡献是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古都学方面不如他的几位弟子做得精细,当然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特别是考古学的最新成果他也未能看到,便于1992年作古。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隋

直言不讳的说,谭先生也犯了和大部分人一样的毛病,用首都和陪都的概念去套唐以前这两千年的都城制度。

不管是隋唐还是西周都是实行的两都制或者两京制或者多都制,这和民国以后的首都与陪都制度完全不同,相对更接近于明朝的两京制(也有很大不同)。你能说南京是陪都吗?更不要说明朝建国的前七十年,北京名义上只是一个行在,也就是朱祁镇正统六年才正式定北京为都。

先说隋唐。隋炀帝杨广颁布《营建东都诏》并迁都洛阳,这都是正史记载明明白白的,没什么争议。

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行“两京制”,两京并重,直到安史之乱后洛阳实际地位有所下降,唐末又迁都洛阳。

隋大运河示意图

两京制的显著特征是两京在政治地位上并重,但实际地位上会有主副之别,这主要取决于皇帝居住在哪。比如唐高宗在东西二宅来回搬家,两京名实并重。唐玄宗在长安居住时间更久,那长安地位就更高些。

何况在清朝《四库全书》里有过一个总结:唐朝总体上实行两畿五都制:京畿长安、都畿洛阳,并为首都。两畿与太原、凤翔、成都、江陵等陪都并称“五都”。

这个结论还是比较客观的。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可以方便理解为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实际不是),长安所在京畿道、洛阳所在都京畿道是中央所在。明朝两京十三省,清朝汉地十八省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明清北京又被成为“京师”,这京指的是西周的镐京,师指的是西周的洛师,溯源到三代的周。

而日本在唐朝时期积极学习唐朝的各种制度文化,京都作为日本千年都城,名称就是取自唐朝的两个都城长安(京)与洛阳(都)。

这可以说是那个时期的共识。

只能说是长安和洛阳不再作为都城也有千年,当然洛阳在北宋时期还是西京,人们想当然的用首都、陪都的概念去理解也属情理之中。

何况洛阳所在从元明清到现在只是一个普通地级市(河南府),西安是西北重镇和省会(明清),不管是经济规模、政治地位还是高校舆论,洛阳一直处于弱势话语权地位。

河南府

就是铁证摆在面前:隋炀帝的《营建东都诏》、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杜佑的《通典》。大部分人还是不愿相信。所以这就不是历史真实如何的问题,而是人们观念意识的问题,这需要洛阳经济水平和政治地位提高后才能真正回到应有的历史地位。

3.谁是十三朝古都?

在洛阳人民印象里洛阳一直是九朝古都,出处就是乾隆题在嵩阳书院的楹联。

上联: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下联: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九本来是虚指,是很多的意思。可近今年洛阳成了“十三朝古都”,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洛阳也是被迫应战。

最初是是为了旅游宣传的竞争,最后演变成学术之争。不管是什么之争,先看看两地的十三朝成色。

西安十三朝: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十三个王朝。

洛阳十三朝: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十三个王朝。

对比不难发现,两地评选标准是不一样的。

洛阳作为都城除了夏朝、商朝没有正史也就是官方的二十四史直接证明外,剩余十一朝皆有正史可以证明正统。

二十四史第一部《史记》

而西安的十三朝必须站在如今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前提下才能成立,也就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是今天中华民族先祖的一部分,当然是没问题的。

只不过要说明的是洛阳和西安的十三朝的评选标准不是一回事。

按照西安的标准,新莽那十五年算作一朝,那武周十五年也应当成为一朝,还有更始帝刘玄建都洛阳,洛阳不计入在内;

东汉汉献帝在长安六年算一朝,那唐末帝在洛阳那六年应该也算,凭什么说洛阳是唐朝陪都不算一朝?

西晋最后那四年在长安算一朝,那西汉刘邦在洛阳建都的那四个月为什么不能算一朝,难道就因为四年比四个月时间长?洛阳不计入在内。

前赵(匈奴人)作为割据政权存在了十一年作为一朝,那地盘更大的后赵存在三十二年算不算一朝?邢台和安阳的旅游部门跟进一下。那安禄山在洛阳建都的燕国,王世充定都洛阳的郑国为什么不算一朝,因为不是正统王朝,可和前赵比不都是不正统吗?洛阳不计入在内。

前秦、后秦作为割据政权各存在三十多年,都作为一朝,那洛阳作为新莽的东都、北宋的西京岂不是也有了资格?那不乱套了吗?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统一标准那还比啥,不都是个人主观情绪?

隋唐长安、洛阳的地位再重申一遍,有并重,有主次,整体来说长安为主时间比洛阳长。

再说西周。

4.周武王·宅兹中国

在很长的历史中西周的都城被认为只有一个:宗周镐京。和太史公司马迁的看法又很大原因。虽然他也说“昔三代(夏商周)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但又认为周公营建洛邑,周成王还都丰镐,以丰镐为都,直到周平王东迁才以洛邑为都。这成为了后世的主流看法,直达何尊铭文被发现。

国宝何尊

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记述(后来发现的):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丰福,自天才(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才(在)尔,......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

就算不解释为周成王曾迁都成周,只说成王在成周登基(成人礼之后,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武王遗命要把洛邑建城国都并在此(中国)治理天下就不得不重新审视西周的都城问题。

先说结论,个人比较认同的看法。

西周有两个都城:宗周和成周。

宗周由丰、镐两城组成,是周王室宗庙所在,是政治、宗族文化中心。

成周由王城、成周外郭城两城组成,是西周的政治、经济中心。成周也称“洛邑”,正式名称是新邑洛,承袭商朝早期都城“大邑商”之名。

洛邑的称谓应该比成周早。周武王灭商后很快就死掉了,周公摄政称王,平定“三监之乱”巩固周朝统治之后还政周成王。成周的“成”和成王的“成”是一个意思:周朝一统大业完成,周王完成了天的使命,取得了统一天下的成绩,称成王,也称天子。作为周朝统一天下的国都,称成周。对了,成王是“生号”,不是谥号。

洛阳周王城广场

周武王为什么认定洛邑也就是后来的成周是“中国”,也就是天下之中呢?那还要从周武王灭掉的商及商汤灭掉的夏说起。

5.三代居河洛:夏商周

从现有考古证据来看,我比较认可说法是:商汤灭夏之后建立了两个都城: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这两个商城作为商朝早期都城使用了近二百年。而安阳殷墟是晚商都城,使用了二百多年,中间为中商动乱时期,多次迁都。

商文明相对于夏文明来说,商人来自东方,也就是“东夷族”。商汤灭夏之后,为了更好统治,夏都二里头没有被废弃而是又使用了五十年左右,当然不是作为都城。而是在二里头东八公里修建了偃师商城、东一百公里修建了郑州商城。

显然是为了监视和控制夏遗民,也是为了把夏人的青铜冶炼技术完全复制过去。直到政权稳定,偃师商城地位逐渐下降,不过这已经接近中商的动乱期,后来盘庚迁殷,政治中心去了东北方。

夏商周

夏的疆域范围大致在今天的豫西晋南,东到郑州,势力影响范围肯定要更大。不过和商相比要小的多,有说法是商的版图是夏的十倍。

而周作为“西戎”,来自西边,统治的是比商还要的大的疆域。

可以这样理解:夏居中,商来自东方,周来自西方,把洛邑所在的河洛地区视为天下之中就顺利成章了。这个中此时更多的是地理中心概念,对周武王、周成王来说就是国土之中。

宅兹中国,在洛邑(成周)建立国都是人事更是天理。洛邑作为天下之中从周初以建立国都的形式确定下来,一直到唐代的这两千年成为共识,只不过到后期,这天下之中成为了政治、文化概念的天下之中。

再说夏都。

6.二里头不是夏都吗?

二里头作为夏都不能为人信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文字支撑,还有就是二里头上线时间不超过公元前1750年,这不符合大多数人对夏建立时间的公元前2070年的认知。

二里头夏都博物馆

先说结论,我比较认可许宏的观点,二里头最有可能是夏都,也就是最早的中国——广域王权国家的国都。

只不过没有出土文物、文字证明二里头是夏文明。

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还没有发掘到,二里头目前毕竟只考古挖掘了不到2%的遗址范围。

第二种可能是夏朝还没有成熟的文字,或者说是商文明带来的文字(甲骨文),夏没有文字或者是一种不被人知的文字。

这都有待进一步的考古证明,不是只研究古籍可以做到的。

依据现有证据可以下的结论是:二里头最有可能是夏都。就算最后证明不是夏,也改变不了二里头是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国都这个事实。就好比一个人你证明他不叫张三,而是李四,改变不了这个人存在的事实。只能说明一开始叫他张三就错了。

那么存不存在一种可能,夏还没被找到?几乎不可能,根据夏的存在时间和地域范围,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王权国家,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

何况二里头所在政权和以后的商、周有很明显的继承关系,从国都的中轴线就可以看出三者的一脉相承。

五都贯洛示意图

所以,称二里头为夏都也是说的通的。

至于二里头年代问题,一是可能还没有找到夏早期都城,二里头是夏中晚期都城。

二是夏作为广域王权国家可能没有四百年那么久,夏作为部落可能很久,作为早期国家没有那么久。这也需要许进一步的考古证明。

7.最后

洛阳的十三朝可以做个总结,古洛阳作为夏商的都城有考古证明,基本可以确定,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古证明以及一部分人的主观接受。

洛邑(成周)作为西周都城有出土文物与史料证明,未来需要成周遗址考古证明。

其余十一朝有正史证明,不需多说,争论的只是大家对两京制或者两都制、多都制的定义不同。

鉴于篇幅限制,准备再写篇文章,从洛阳作为天下之中、从西周到唐两千年东西对峙东方的代表这个角度论证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两都制或中央王畿这个概念的真实存在。

需要再次重申的是,洛阳作为隋唐都城,西周都城之所以还不被一部分人接受,主要的原因还不是历史的真实到底如何,而是洛阳作为普通地级市,不论是经济规模还是政治地位还是高校舆论都处于弱势地位。

十大古都分布图,来自网络

不单在四大古都里垫底,就是在所谓的十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里面,经济实力、政治地位排不进前六,高校舆论实力还不如开封,这就是洛阳在古都里的硬实力地位,目前全靠软实力硬撑也就是历史文化。

而洛阳作为古都想达到历史上的真实地位,被所有人或者大部分人认可,经济规模、政治地位、高校数量都需要有一个质的变化,任重而道远。

不过,正值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文化复兴愈发重要,洛阳的机遇也随之而来,有机会再详细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