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大夫读书笔记【154】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3-04-29 发布于江苏

      所有的人都适合学中医: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古代的中医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所谓“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成为良相或良医,是文人的追求。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转变成中医理论,然后再指导临床。一个来自于民间的、朴素的、简单的东西,由我们老祖宗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敢学习呢?学习中医很简单。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练习武功,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思想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学习中医也是如此!有的母亲,想学习中医,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扰。有些长期被疾病因扰的病人,学习中医,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能够健康地生活。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目的是让自己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从事科研的人员,学习中医,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也有的人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能够混口饭吃,能够养家糊口。学习中医并非都要求有悟性,对普通人,中医教给人们养生的方法,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兴趣就可以学习。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那要求就会高一些,懂得的就应该更多一些,因为人命关天,病人将生命相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则不是救人,而是杀生。在远古的洪荒年代,人类没有衣服,没有稳定的食物,为了生存,必须要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的变化中寻找生存的方法,还谈不上健康长寿,只是为了生存,思想单纯,没有追逐名利,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怎么避风雨,每个人都是养生家,不然就没法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自身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自然界稍有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大自然,认识自己的身体,从而让我们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防治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享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自己的身体。从原始、从本质中感受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

      中医大高手都对医道有着无比坚定的恒心与热爱,通观大高手们的成名史,可以发现一个固有规律,那就是,所有的大高手都对医道有着无比坚定的恒心与热爱,对更高水平的医术有着持续一生的追求,对自己永不满足,精益求精,永远不停地让自己进步。相比之下,高手们的后代、弟子虽然有明师指点,却少了那份对医道的热爱;先辈们的光辉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固步自封,小心翼翼守着父亲、老师遗留下来的一点成果,却少了那份不断突破自我、对更高水平医术的追求。在父辈、老师名声之下的安逸断送了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的大好前景。即使老师倾囊相授,弟子们也不一定能完全领悟,而又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于是便一代不如一代。这种境况在世家子弟中尤为明显,世家难出大家也便不足为奇了。思维与理法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关键所在:一个人的素养决定了他的人生追求。在古代,虽然有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言为医生群体挣了莫大的门面,然而习举子业仍然是绝大多数文化人的追求,许多大医家亦是科举屡屡受挫才转行做了医生。医学并不是热门专业,精英人才大多不会学医,医生队伍的人才素质并不高;而且医学的准入门槛也不高,没理论没知识、拿着几个偏方秘方便可走街串巷的铃医遍布大江南北,医生队伍的医学素养良莠不齐。因此,在古代,对医道的热爱只是极少数人的精神信仰,而医学更多被人看重的是技术。对于大多数想掌握几手技术以保衣食无忧的人来说,父辈、老师所教授的吃饭家伙足够迈小康了。因此,中医大家们辛辛苦苦达到的境界并不被他们的后人、弟子重视,多数人在中医大家这里更想得到的是被高手们视若草芥的几道验方、几手技巧,高手们视若珍宝的思维、理法却不被理睬。

      一位医学大家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家,乃是因其具备了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维,掌握了经典中的理法,能够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同时代医学的不足,跳出同时代的医学格局,突破当时的医学风气,突破同时代医生的诊疗瓶颈,从而展示出了超凡脱俗的疗效。思维与理法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关键所在。要想成中医大家,还要靠自己。靠自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靠自己“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靠自己不断追求医道,不断突破医术,对自己永不满足,精益求精,永远不停地让自己进步。

      中医药学经过五千年实践证明,不但十分有效,而且经几千年筛选、炮制、配伍,只要正确用药,基本上不存在毒副作用和耐药性。

     最好的医院就是家里,只有中医才能让病人在家中享受到亲情和自由,也只有家庭的氛围最适合病人的康复。

      现代的医疗模式就是努力找病,除恶务尽,基本不考虑健康能力、自我痊愈能力、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中医不去找病、不认识病却能治好病,靠什么?靠激起人自身的抗病能力。中医不是关门打狗,是给出路、帮一把,是开门放狗,人的生命不是挨打的。

      勤求古训,不仅要学一派一法,就是一方一药也要精心体验。如豨莶草,《雷公药性赋》记载:张泳进御表云:臣服百剂,耳目聪明,渐服满岁,鬚髭再黑。罗守一坠马中风,不意10服即痊。僧知严七十岁口眼歪斜,数服顿愈。豨莶草决不仅仅只有祛风湿和强筋骨的作用。既然服豨莶草三百余剂可以使须发皆黑,可见其补益肝肾之力很大。所以我在临床中常用豨莶草治半身不遂和口眼歪斜等症。

      荨麻疹脉案:35岁,张生,全身皮肤反复出现红色丘疹风团块,部分融合成片,触之碍手,见搔痕血痂,腰膝酸软,胁胀眩晕,纳便尚调。西医治疗无效,求治中医。苔薄黄,脉弦数,水不涵木,发为丘疹,治当滋水涵木,宗《医级》杞菊地黄汤化裁:枸杞子10g,野菊花10g,地黄10g,黄精10g,蛇床子10g,地肤子10g,莱菔子10g,丹参30g,紫草10g,葶苈子10g,白鲜皮10g,当归10g,黄芪10g,川断10g,鸡血藤10g。这个时候就用野菊花清肝火解毒,野菊花比白菊花好;平肝降压,白菊花比野菊花好。阳中求阴用蛇床子。再加上治癣三药:蛇床子、地肤子、葶苈子。用了莱菔子,也可用葶苈子。连服14剂,丘疹明显消退,腰酸改善,胁胀眩晕已除。上方加制首乌10g、山萸肉10g、菟丝子10g,再服14剂,木平水滋,丘疹退尽,腰酸解除。防止复发改为每晚1汁,连服1月。改用“杞菊地黄”药善后。

     “人亡癌灭”的例子还少吗?认识中医、认可中医是需要能力的,能接受一位正本清源的中医调理更要看机缘。因为经常地接触肿瘤患者,所以不时地让我慨叹命运的不可预知。为什么要让老人经受手术和放化疗的痛苦呢?作为子女,最大的孝心就是让他快乐轻松地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程,让他病得有尊严,走得有尊严。只有中医才能让肿瘤患者在生命的存续期间有尊严地活着。

      著名作家东西《念亲恩》里怀念母亲的文章:“有一天,母亲突然病倒,从来不住院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三年疾病的折磨远远超过她一生的痛苦!多少次,她央求我把她送回乡下,说故乡的草药可以治愈她的恶疾。但是,她忽略了她曾送我读书,让我有了知识,已经被现代医学所格式化,所以没有同意她的要求。她一直在和疼痛较劲,有时痛得全身发抖,连席子都抠烂了。”我跟东西是同一时代的人,我完全理解他当时的坚持和选择,那个年代是追求四个现代化的年代,我们把传统文化当作制约现代化实现的障碍,我们唯西方先进科技是从。若干年后,我们才发现自己用现代知识葬送了自己或亲人的健康,可惜,悔之晚矣!

      手术、放疗、化疗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癌症的问题。手术完整地切除了癌瘤,又做了放、化疗,为什么还复发和转移呢?这是因为现代医学治疗的结果并没有解决产生癌症的根本原因“正气虚”的问题。能否消灭癌症,根本在于人体的正气,正气是抗癌愈病的根本条件。“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医生的治疗,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人体正气的恢复,改造机体的防御机制,提高机体的自稳调节功能,保持阴阳平衡,这是中医的辨证之道,养生之道,治病之道。

      有不少肿瘤患者问我:“你能不能根治肿瘤?如果接受你的治疗要吃多长时间的药?”他们提出这两个问题时忽略了肿瘤在人身上产生、分化、形成的时间。癌症的形成一般很多年的时间,到有症状的时候,则要更长的时间,但到这时,癌症往往已到了晚期。癌症的形成需要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那么祛病也要给身体一个自我修复的时间。许多人平时随意地消耗自己的阳气,到得病时就恨不得药到病除,急功近利。人的身体非常有智慧,你平时攻伐得越厉害,它报复起来也就越狠。如果得重病了还能药到病除,那谁还会敬畏自己的身体,谁还会害怕得病?因此我会如实地告诉患者“对不起,我连感冒都无法根治,何况是肿瘤!”某种医学把癌瘤

      治没了,但病人却死了,这种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根治是一种什么医学?因此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说过“下医用刑”,“用刑”会大伤元气,肿瘤患者本来就正虚,用刑会加速病体的羸弱,摧毁其身体。所以中医学里没有现代医学的各种病名,只有寒热虚实,所有的治疗目的都是顺其性以达扶正祛邪,让人体自身的智慧去纠正自身的偏差。然而如果你认为切除和缝合你身体的某一部分有利于你的健康,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任何一个医生都清楚,那不过是挽救生命的一种尝试。但是今天,即使这样的尝试也时常以无效告终。你或许早就听过,扁桃体和阑尾切除了也无大碍的观点。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人类如何携带着毫无作用的器官完成进化?你或许一直以为体检中使用X光或B超检查可以进一步诊断出身体内在的病变。可你是否想过,一张模糊的幻光片或图像,能提供的信息并不会比简单的检查更多。

      淋巴结核的中医治疗法,秒杀西医外科手术:淋巴结核是结核杆菌引起的淋巴结发炎肿大,后期会导致溃脓,形成瘘管,脓血淋漓,极易感染。西医治疗,多采用手术,需将肿大的淋巴结取出,当然,留一道疤痕是必须的,关键是谁能保证一个结核杆菌不留的全部取出?所以缺点:高复发。很多的患者割除还不到一周,又起了一个。现在介绍中医不用手术,从外面治好这种病的方法。你会知道传说中的拔核、收口、化腐生肌居然是真的,完全可以做到。下面是治疗淋巴结核的两个方子。先贴拔核药,再贴收口药。拔核药:黑猫牙齿一钱(需将死猫之头埋在地下过一段时间)、轻粉、黄升、红升各五分至一钱(三者越陈越好,陈者仅需五分,病人疼痛感小,新者则需一钱,但疼痛感大) 白降药一两。上药共研细末瓶装备用。收口药:煨石膏一两,龙骨一钱,象皮三分,珍珠粉一钱,红升、黄升各一分至两分,轻粉五分、梅片三分。上药共研细末瓶装备用。这个秘方对淋巴结核的治愈率高达98%,而且痊愈之后不留痕迹。这个方子是1958年陈照老中医贡献给国家的一张秘方。话说朱良春发现季德胜秘方治疗蛇伤后,季德胜凭借手中的秘方迅速成名,由一个贫穷的蛇花子变为被周恩来总理接见的大名医。所以,很多病人在找朱良春看病的时候,聊着聊着,嘴里就会说出与季德胜类似的民间高人,其中有一个叫陈照,说他治疗淋巴结核特好。听一个人讲,可能说一次就算了,可当很多人都这么讲的时候,朱良春动心了,因为这种病在西医是需要开刀割除的,而传统的中医内科理论效果非常慢,中医外科秘方若果真有用,那就省很大事了。1954年秋,朱良春找到了民间高人陈照,看看他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陈照,已是70岁的老翁了。朱良春说:“老先生,听说您医术高明,我们特意来拜见您。”说着,伸出手和陈照握手。老人没有握手的习惯,哆哆嗦嗦伸出一只五指乌黑的手,算是握手了。跟随而去的学生把茶叶递上去,介绍说:这是南通联合中医院院长朱良春。陈照听说后,激动地说:一介草民,岂敢劳驾,惭愧惭愧。说着,把朱良春和学生让到屋里坐坐。朱良春一进屋就闻到了一股熟悉的中药的味道。朱良春问这个秘方是怎么研制出来的。陈照告诉朱良春,这个秘方乃是别人传给自己的。他小时候家里穷,推独轮车拉活,21岁时遇到一个游医,叫焦月波。焦月波是残疾人,腿瘸,不会治很多病,但有一项瘰疬(就是淋巴结核)却十拿九稳!见证很多病人的康复后,陈照开始敬佩起这个瘸子医生,经常推着独轮车陪焦月波出诊。很多年后,焦月波老了,患了一场重病,临死之前,他把陈照叫到床榻边,告诉他自己床底下还有一些钱,你拿这些钱帮我买一口棺材,等我死了就把我盛殓埋了,我也不亏待你,我那个治瘰疬的方子就写在纸上,现在给你,学会了能吃上这碗饭。陈照信守诺言,安葬了焦月波后,拿着那张方子开始配药。后来这张方子被证明效果奇好,陈照根据药方把配制的药粉撒到一张膏药上,然后把膏药贴到病人鼓胀的结核上,刚贴上非常疼,但疼一两天后,肿胀处就会破皮流脓,这个过程就叫拔核,一周后,擦净脓血,再换生肌之药,这叫收口。一般顶多两张膏药就能让结核消除。时间不到一个月,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所以靠这个,陈照在南通一带治瘰疬小有名气。

      温病三宝即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任何中药都有严格的适应症,超出了适应症就可能无效、伤身体甚至于致命。虽然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都是清热开窍的代表方,但三者药性不同,就清热而言,安宫牛黄丸的作用最强,开窍方面至宝丹最强,平肝熄风方面紫雪丹最强。安宫牛黄丸适用于那些高烧不止、神志昏迷,仿佛如“稀里糊涂”的患者;紫雪丹适用于伴惊厥、手脚抽搐,经常发出乒乒乓乓声响的高热、烦躁甚至昏迷的患者;而至宝丹因为药方里采用了许多芳香开窍的药材,因此对于昏迷深重伴发热痰盛,表现得不声不响的患者更为适用。综合这些特点,中医界从古至今口口相传它们的使用诀窍,因此就有“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稀里糊涂牛黄丸”之说。安宫牛黄丸主要针对病人高烧、神志昏迷、烦躁而乱语症状,可以起到清热解毒、醒神开窍的作用。后来,安宫牛黄丸还发展到可以治疗邪热内闭所致的中风昏迷和小儿惊厥。如今,西医诊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肝昏迷、中风、肺性脑病、颅脑外伤、小儿高热惊厥以及感染或中毒引起的高热、神昏等病症,中医辨证属热闭心包者,也可用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用于寒闭证,所治诸证多由寒湿痰浊或秽浊之气闭塞气机,蒙蔽清窍所致。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中风,中暑,痰厥昏迷,心胃气痛。比如当年非典时,有些非典病人用“温病三宝”反而加重病情,朱良春辨证用苏合香丸,疗效十分好。中医是辨证论治的。好的不一定适合,适合的才是好的。中医药没有所谓好药,只有对证的药能治病的药才是好药。

      中医药半年根治危症癫痫:曾治一癫痫小孩,发作时面色晄白,神识昏朦,突然瘫软或摔倒,抽搐,口流涎沫。一个月发作两三次,十分危险。精力不济,倦怠乏力。苔白腻,脉滑细。脾胃阳虚,湿痰内蕴,因而平日倦怠乏力。阳气不足,无以温煦肢体,故发作时面色晦滞。痰湿蒙蔽清窍,因而神识昏朦、抽搐。舌淡胖,苔白腻,脉滑细,乃脾阳不足之象,诊断为脾虚痰湿证。治法:健脾祛湿,化痰定痫。方药:六君子汤加制南星、菖蒲、地龙、蜈蚣等。方中参苓术草健脾化湿;陈皮半夏南星菖蒲等化痰开窍,地龙蜈蚣镇惊定痫。服药半个月,病未发,精神好转。加减服药半年根治。西药抗癫痫药副作用太大,且无法根治。

     “排毒养颜”原是惊天骗局:20多年来排毒产品可谓前仆后继、层出不穷。似乎女人不排毒,便花容不再;老人不排毒,就长寿不得;小孩不排毒, 则发育不了。面对润肠通便、美容祛斑等诱人的字眼,许多人心甘情愿掏出钱包。殊不知,排毒养颜其实是一虚化的中医概念,排的什么毒?养的什么颜?中医和西医理论里均没有排毒一说,与排毒接近的说法中医里倒是有一些,中医把身体里不好的东西叫“邪”,有扶正祛邪的说法,又有“邪毒”之说。中药里有去毒一说,如牛黄解毒丸、银翘解毒丸、拔毒膏等,实际上是指“邪毒”“内热”导致的疾病。中医认为对人体有害的皆为“毒”。毒分两种:一种是体内的毒,指脂肪、蛋白质、糖等物质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这些废物通过肠道、尿道、皮肤、肺部等器官排出体外。另一种是外来的毒素,指外部环境的大气、水、饮食中所含的农药、添加剂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通过呼吸、食物、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的毒素。如今,许多营养师也在讲“排毒”。在营养学里也没有“排毒”一说,看来“排毒”这一概念确有一定的市场,有市场就应有名分,但排毒的理论并不严谨。科学家发现一些产品被打上“排毒养颜”的印记只不过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这些产品并不会从真正意义上起到排除毒素功效。目前市场上的“排毒”产品多种多样,有药丸、果汁、茶、油等。事实上,人体本身就可以自动排除毒素,但有很多人认为服用一些药物或所谓的植物茶可以加速排毒过程,这个说法不正确。即使你喝了很多酒,多到足以致命,人体的肝脏也会在36小时之内自动排毒,根本没必要服用任何药物。排毒的概念,只是一个销售的神话,并非一个生理学的名词。“排毒”产品之所以热卖,是因为人们轻信了生产商的宣传。商家在做产品宣传时说,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对饮食的疏忽,人体内会不知不觉地累积一些毒素,所以我们需要排毒。可以说当前流行的“排毒风潮”就是源于人们轻信了这些没有根据的说法。此外“排毒养颜”之说也无医学依据。影响容貌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气血不足、精神压力太大、营养不合理、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等,这些并非排毒清宿便就能解决。

      如圣汤治咽痛喉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小儿时时呷服,食后临卧。摘自《和剂局方》治风热毒气上攻咽喉,咽痛喉痹,肿塞以及及肺痈咳嗽,咯唾脓血,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沫,气息腥臭,久久吐脓,状如米粥。又治伤寒咽痛。

      先进的现代医学仪器的能力:一个残酷的事实是,肝脏坏到50%医院检查指标正常,肝脏坏掉90%以上才叫肝硬化、肝腹水,肝癌。血管堵到50%指标一切正常,只有堵到80%以上才能检查出瘀堵。肾脏坏掉50%一切正常,只有两个肾全坏了才叫尿毒症,透析!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的灵敏度远比医院的检测仪器要灵敏,所以,大家一定重视并且正视身体发出的信号!西医体检的指标最多只是一个参考,千万不能完全信赖这些指标。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癌症晚期!那么多肝硬化!那么多肾衰竭!

      还在坚持“每天8杯水”吗?小心水中毒!“每天8杯水”早已成为人们烂熟于心的健康理念,然而研究发现或许会颠覆人们的认知。科研人员首次揭示了调整人体内液体摄入的机制,并表示过度饮水或许会导致致命的水中毒。过量饮水后,人的大脑会发出“禁止摄水”的信号,从而帮助人严格地维持体内的水量。“饮水过多可能会导致水中毒或低钠血症,血液中的钠含量过低会出现嗜睡、恶心、抽搐和昏迷等症状。马拉松选手常常被告知要多喝水,但有时候他们会因盲目遵从一些建议饮用了远远超过自身所需的过量的水而导致死亡。中医认为:喝水多伤肾!

      山楂红枣汤治疗痛经、月经不调:血瘀型痛经患者常表现为行经第1~2天或经前1~2天发生小腹疼痛,待经血排出流畅时,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经色暗伴血块。山楂红枣汤:山楂2个﹑生姜4片﹑大枣6个﹑红糖适量。做法:大枣、山楂切片。锅中放入500ml的水,加火煮10分钟。把红糖放进去,用勺子搅均,趁热服用。经前3~5天开始服用,早晚各一次,直至经后3天停服。山楂性微温味酸甘,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收敛止痢之功能。因山楂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是血瘀型痛经患者的食疗佳品。生姜味辛,性温,功能温经散寒。大枣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红糖性温味甘,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竹茹的小故事:小时候病生得不少,容易扁桃体发炎,一发炎,肯定会高烧39°。每到这时,爸妈就会把我拎到一位老爷爷那儿去。那是一家药店,店面不大,每次去都会被挤到门外排队,来找老爷爷看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小时候挺怕生人的,不大愿意别人碰我。可是老爷爷把脉的时候,我都会莫名心安。那时候我才读小学,一直到现在,我还很记得爷爷每次给我开药的时候,只要是扁桃体发炎引起的发烧,都会有一味药,由一丝一丝拧成一坨坨的,每次都是单煎。煎出来的水,淡黄淡黄的,没什么味道。只记得当时爸妈告诉我那个叫“营养水”,喝了就能长高长胖。那个时候,瘦小的我老是被爸爸洗脑说要长胖点儿,所以每次还无比高兴地就把那个药喝了。喝完之后还真就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好像真的胖了!所以现在这么胖,要怪那个“营养水”吗?(竹茹:甘、寒,归肺、胃、心、胆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其实那不是什么营养水, 长大后念了中药学,也问了爸妈,才知道那是竹茹。因为发烧发得太厉害,爷爷除了给我普通的药方,每次还会叫爸妈用竹茹包着羚羊角单煎。竹茹和羚羊角都是清热解毒的,由于我是因为扁桃体发炎引起的高烧不退,所以这样退烧会退得比较快。那位爷爷我现在也找不到了,但在我心里,他永远都是那个能让人莫名心安的爷爷。无论我生病到多难受,但只要听到他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对我说“没事儿,很快就会好了,只要乖乖吃药”,就会觉得其实也没那么难受。

      什么样的医生才是名老中医。凡被政府和老百姓公认为名老中医者,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纯粹运用传统中医理论作指导,从人的整体判断疾病的病因,然后进行辨证施治。二是通过辨证可以治疗任何疾病,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对西医已经束手无策的疾病,运用中药往往能达到起死回生效果。凡是称为名老中医者,在研究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著作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中医完全可以独立地治疗传染病,当然,这个中医必须是一个有水平的中医。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

      医德以医术为基础,没有医术就无所谓医德,只是一般的道德。即使有再高的道德,但是没有医术而去行医,还叫医德吗?那是草菅人命!

      中医养生当问古代中医,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发现问“古代的中医”似乎是方法之一,核心理由有四点:第一,“古代中医”是以独立身份面对患者。医患之间是一种互相直接负责的关系。不像现在,医生其实没法“独立”面对患者,医生在法律上没有主体身份,与患者发生关系的是医疗机构。医生自己也没有自由,会被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绑架。因此“古代的中医”高度重视患者病情,一旦判断患者的病情将“治而无功”,多半会“辞而不治”。且不说扁鹊见蔡桓公那个故事,明代医案也常常有这样的案例。比如薛立斋曾经看一个虚阳外越的患者,根据其“脉洪大”而断言其必“殒于昼”;李中梓也曾判断夏得秋脉的尚宝卿须“殁于秋”。医患之间互相直接独立面对,就使得医患关系不是一时性的合同关系,而带有延续性,患者可以在疾病治愈后才酬谢医者。这样一来,医患之间的利益瓜葛就少了,或者有了一些限制条件,医生不用“卖药”赚取短期利益。第二,“古代中医”的职业精神或者行业精神可以信赖。“古代中医”把行医看作是一种行善积德的行为,比如《全幼心鉴》记载“未尝以钱为较”并不计较挣多少钱,而看重治病救人能“后日子孙荣贵”--今后医生的子孙有荣华富贵。医生既然以救人为最高追求,患者也不会没有回应,比如龚廷贤以人参汤治愈的一个病例是以前的“诸医潜退”,又比如与孙一奎前后为患者吴某治病的沈医也是“以无功而行”,医生会自觉地“潜退”,患者也不会将医生告上法庭。第三,“古代中医”从来都争取医患彼此信任,把疾患视作共同面对的难题。正基于这种医患互相信任,才能让医生在为了患者的生命健康的前提下,能选用果断、精准措施。比如薛立斋敢对害怕针灸的患者施某“密针之”,面对不清楚患儿病情而仍索要前药败毒散的家长,他竟敢“佯诺之”,却给予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古代中医”是掌握他们那个时代生命科学最专业的一群人,他们的养生意见具有专业性。今天的医生若能兼备“古代中医”的前三条,仍不失为养生的最当咨询对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