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岁的汉文帝被功臣拥立后,为何没被架空?从3个方面看帝王心术

 dawn的图书馆 2023-04-29 发布于贵州

公元前180年,24岁的刘恒离开居住了15年的代国,来到长安,登基为帝,也就是汉文帝。

不过,他在刚刚结束的诛灭吕氏、复兴汉室行动中,完完全全是一个局外人,寸功未立。而他面对的大臣,不仅是汉朝的开国功臣,还是诛杀吕氏的中流砥柱。宗室里,也不缺比他功劳更大、更配得上皇位的刘邦后代。

面对这种局势,年轻的汉文帝是怎么一步步把权力收到自己手里,坐稳皇位的呢?

文章图片1

01、登基前的3轮心理较量

在代国,刘恒见到请他进京当皇帝的使者的时候,眉头紧锁,并不高兴。

他知道,朝廷的局势非常混乱。吕氏刚刚被铲除,谁也不知道,长安城里的那帮功臣打的是什么主意,是真心想拥戴新皇,还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刘邦的儿子们都骗到长安杀死,再造一个新朝廷。

刘恒召来自己的心腹大臣,对此事进行了严肃的探讨。其中,郎中令张武的反对意见最为鲜明,他希望刘恒拒绝使者,称病留在代国,静观其变。

中尉宋昌则力排众议,认为刘氏江山非常稳固,刘恒只管安心前往长安。

刘恒倾向于宋昌的意见。毕竟,谁不想尝一尝那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滋味呢?不过,这件事处理不好,就会丢了性命,皇位的诱惑再大,也没有活着重要。

心烦意乱的刘恒来到母亲薄姬身边,想听听母亲的意见。薄姬以一种低调和不争不抢的智慧姿态,成为刘邦后宫里唯一一个可以跟着儿子到封国安然度日的妃子,她总是非常明智。

最终,刘恒决定先派舅舅薄昭到长安城一探虚实,再做决定。

文章图片2

很快,薄昭就从长安传来了好消息:信矣,毋可疑者。

刘恒依然不敢懈怠。他一路缓行,到离长安还有50里的刘邦的高陵,就停了下来,派心腹宋昌前往探路。宋昌到达长安附近的渭桥后,见文武大臣都出来迎接,无异样之处,回禀刘恒,刘恒这才去渭桥和群臣相见。

在渭桥,太尉周勃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刘恒说:请大王退一步说话,臣有事要和大王说。

刘恒心腹宋昌立刻代表刘恒表示拒绝: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

周勃是诛灭吕氏的最大功臣之一。无人知道当时周勃想对刘恒说什么,是借机施恩,以挟制刘恒,还是想要邀宠,巩固自己的地位。

刘恒对周勃的要求断然拒绝,也让功臣们初步觉察:这位代王,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这么温顺,他恐怕不好控制。

刘恒和功臣们的第一轮心理较量,刘恒胜。

文章图片3

接着,周勃捧着天子玉玺,跪在地上,要把玉玺献给刘恒。

刘恒再次拒绝:我们到代邸商议。

代邸,是刘恒在长安的旧宅,也相当于代国在长安的办事机构。去到代邸,刘恒便相当于反客为主。

刘恒可不想稀里糊涂地当这个皇帝。他要在自己的领地里,把姿态做足,也逼群臣把表态做足。

刘恒和功臣们的第二轮心理较量,刘恒再胜。

文章图片4

在代邸,刘恒以主人的姿态,接受群臣的劝进。

一般来说,皇帝登基,有个相当矫情的“三请三让”流程。也就是说,群臣、军队、百姓的代表,请求某人当皇帝,而这人要做足姿态,以无德或无能为理由,拒绝登基。一直到众人三次劝进,说足了各种他能够当皇帝的理由,这人才“勉为其难”地顺应民意,登基为帝。

而刘恒,破例让群臣整整劝进了5次,这才点头。

一开始,刘家宗室代表和大臣代表,再加上刘邦尚在人世的长嫂,联合请求刘恒登基。刘恒却说:寡人不敢担此重任,还请楚王出面商讨此事。

楚王,指的是刘邦的幼弟刘交。他是刘恒的亲叔叔,也是刘邦兄弟中唯一尚在人世的,在宗室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他的名字,并没有被列在劝进表里。刘恒不能留下这个疏漏。

君臣们就这样拉扯了5次,刘恒如愿以偿地听到功臣们列举自己继位的种种合理性,补上;了种种漏洞,在一次次拉扯中占尽主动权,终于答应登基。

这整个劝进的过程,是刘恒和功臣们的第三轮心理较量,依然是刘恒胜。

文章图片5

随着这3轮较量,刘恒在进入未央宫、正式登基之前,就已经占尽上风。

在进宫的当晚,刘恒连夜发布诏书,做了几项重要的人事安排:

  • 其一,定性吕氏一族“谋为大罪,欲以危刘氏宗庙”,诛杀他们,是拨乱反正,安汉室江山。

在此之前,功臣和宗室或许会忐忑,新帝将如何看待这擅自进行的诛杀行动,刘恒的诏书,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

  • 其二,大赦天下,赐给民间的户主每人一级爵位,赐给女子每百户一头牛、十石酒,并允许百姓饮酒5天。

在汉朝,3人以上无故相聚喝酒,要罚金四两。刘恒不仅给百姓赏赐,还暂时解除了这一限制,允许百姓庆祝,这是赢得民心的举动。

  • 其三,连夜拜宋昌为卫将军,统领长安最重要的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巡视宫殿。

宋昌和张武,在前文出现过。他们是刘恒从代国带来的,最重要的心腹。把卫队和皇宫的安全交到自己的心腹手上,刘恒总算可以安心睡一觉了。他已经初步坐稳了皇位。

文章图片6

02、打压刘襄三兄弟

刘襄,是汉朝的第二代齐王。吕后去世之后,他率军起事,传信长安和各诸侯国,成为打响讨伐吕氏旗号的第一人。

他的军队也给长安的吕氏众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掌管北军的吕禄便是在这种压力下,被忽悠得交出了军权。

刘襄的二弟刘章,则第一个率军冲向皇宫,杀死了掌管南军的吕产,并控制了皇宫,让诛杀吕氏的行动变得无比顺利。

刘襄的三弟刘兴居,则在汉文帝刘恒入主未央宫之前,以宫里的小皇帝和王爷们都不是汉惠帝刘盈之子为理由,把他们全部杀死,斩草除根,让刘恒得以双手干干净净地登上皇位。

按理说,立下如此大功的三兄弟,在汉文帝登基之后,应该得到相对的奖赏。

更别提,早在他们行动之前,功臣们就对他们承诺:事成之后,封刘章为赵王,封刘兴居为梁王。这是两个富庶的封国。

汉文帝登基之后,本该替功臣们兑现承诺,并对这三兄弟额外表彰。然而,汉文帝却翻脸了。

因为这三兄弟中的大哥,刘襄,他的身份实在是太敏感了。

文章图片7

刘襄,是刘邦长子刘肥的长子,是刘邦的长孙。在史记里,宗室和功臣至少在两处地方称他为刘邦的“适孙”。

经学大师郑玄是这么注释“适孙”的含义的:周之道,适子死则立适孙。

也就是说,在刘邦嫡子汉惠帝刘盈已经去世,宗室和功臣不承认他的几个皇子是汉惠帝亲生儿子、认定汉惠帝无子的情况下,刘襄,是当时各方默认的,礼法上的皇位第一继承人。

更别提,刘襄还在诛灭吕氏当中立下大功,他两个同样立功的弟弟,也都是想要拥立他当皇帝。于情于理,刘襄都是比汉文帝刘恒更该继位的那个人。

可是长安里的功臣和宗室,出于刘襄看起来不好控制,而刘恒看起来更好控制的私心,选择了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入继大统。

手握大军的刘襄对这个结果虽然失望,却也为大局着想,罢兵返回齐国,接受了这一安排。然而,他的存在,就是对汉文帝无形的威胁。汉文帝想要坐稳皇位,势必要对他进行打压。

文章图片8

汉文帝并不想让自己显得薄情寡义。一开始,汉文帝虽然没有表彰刘襄率先起事的功劳,但也给了刘襄实打实的好处:他把吕后时期割出去的齐国的3个郡,全部还给了刘襄。

仅仅一年后,刘襄就去世了。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阴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刘襄一死,汉文帝对齐国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他给刘襄定的谥号是“哀”。哀子,在谥法里有恭仁短折、德之不建的意思,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都配不上刘襄立下的大功。

谥号,是古代对人评价的盖棺定论。汉文帝通过给刘襄定谥号的方式,遮掩了刘襄的功劳,这是他对刘襄兄弟的第一轮打压。

文章图片9

刘襄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刘则成为汉朝的第3代齐王。刘则还是一个孩童,王位还没坐热,他的齐国六郡,又生生地被汉文帝割得支离破碎。

而汉文帝把齐国的郡割出去,封赏的对象则是刘襄的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

按理说,汉文帝登基之后,便该替功臣们兑现承诺,把富裕的赵国和梁国分别封给刘章和刘兴居。可是汉文帝知道,这哥俩是想让刘襄当皇帝的,对他们既不满,又忌惮,自然不肯兑现承诺。

一开始,汉文帝采用“拖”字诀,绝口不提此事。直到登基两年后,他要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实在没法拖下去了,而此时刘襄已死,汉文帝这才把齐国的两个郡割出来,分别封给这两人。

原先承诺的完整封国,变成了区区两个郡,损害的,还是他们齐国自己的利益。这是汉文帝对刘襄兄弟的第二轮打压。

文章图片10

说来也巧,刘襄去世后仅仅两年,他那第一个率军冲向皇宫、斩杀吕产控制皇宫的弟弟刘章,也去世了。

而三弟刘兴居,目睹了两个哥哥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之后,心中愤恨,便在刘章去世的那一年愤然选择以卵击石,起兵反抗朝廷,失败后自尽。

这哥俩都去世之后,汉文帝继续把齐国的郡县割出来,用来封赏刘襄还活着,但没什么存在感的几个兄弟。表面上,这是对自己侄儿们的施恩,实际上,这是在不断削减齐国的实力,从此齐国对朝廷,再也造不成威胁。

这是汉文帝对刘襄兄弟的第三轮打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后世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的影子。

从刘襄兄弟的角度来说,他们受到的待遇,实在是太不公平,为复兴汉室立下如此大功,却落得个一再被打压、最后全部早逝的结局。

但是从汉文帝的角度来说,这是他坐稳皇位的必经之路。他不可能看着一个名分比他更正、实力不俗、声望也不低的齐王,日夜威胁着他。

文章图片11

03、礼遇陈平,重用灌婴,打压周勃

虽然汉文帝对齐国的打压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但实际上,自从刘襄去世、齐国再次被分割,这一脉对汉文帝最大的威胁,就已经消除了。

接下来,汉文帝还要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处理与功臣们的关系。

铲除吕氏、拥立汉文帝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当数三人:陈平,灌婴,周勃。而汉文帝对他们三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这三人之中,最好处理的是陈平。他虽然计谋出众,但毕竟只是一届谋士,也没有什么兵权和号召力。汉文帝对他,只要物尽其用,并好好对待,不要让他倒向汉文帝的对手一方,就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

陈平也是一个聪明人,最善于明哲保身。他成为汉文帝的丞相,在汉文帝的礼遇之下,得以善终。这一对君臣,可以说是君明臣贤的典范了,在汉文帝的形象塑造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灌婴和周勃,都是手握兵权的大将,他们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文章图片12

在灌婴和周勃之中,毫无疑问,汉文帝更信任灌婴。

灌婴在齐王刘襄起兵的时候,率领大军和刘襄在齐国边境对峙,并说服刘襄,让刘襄暂时按兵不动,静待长安城的消息。而他和刘襄的大军,也让长安城内的吕氏众人有所忌惮,不敢放肆行事。

长安城的事情平定之后,众臣通知刘襄,他们选定他的四叔刘恒继位,而不是他。刘襄罢兵回齐国,除了为大局着想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灌婴的大军正和他对峙,不见得好对付。

可以说,灌婴在诛灭吕氏的过程之中,起到了类似“定海神针”的作用。但他又没有直接参与诛灭吕氏的行动,没有“以下犯上”的嫌疑。

因此,汉文帝对灌婴非常放心,不仅给他加封食邑,先后任命他为太尉、丞相,还在匈奴入侵的时候,让灌婴亲率大军出征迎战。

最终,灌婴在汉文帝的重用之下,在丞相的位置上善终。

汉文帝对灌婴的态度,向天下表明,他绝不是忌惮功臣的皇帝。那么,如果有功臣结局不好,就不见得是他的问题了。

而这个结局不好的功臣,说的正是周勃。

文章图片13

汉文帝登基之后,君臣一致认同,诛灭吕氏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当属周勃。他在吕后在世的时候,就深得吕后重用,当上了太尉。吕后去世之后,又是他和陈平谋划,率领军队,诛杀了吕氏众人,迎立汉文帝。

从刘家江山的角度来看,周勃无疑是大功臣。可是从汉文帝的角度来看,他不免会担忧,周勃在吕后在世的时候,显得非常顺从,可是吕后一去世,他就露出獠牙。那么,会不会有朝一日,周勃把兵锋对准自己呢?

要知道,周勃可不是一般人。他本就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又在诛灭吕氏当中立下如此大功,不仅威望很高,而且手握兵权。

所以,如何处理周勃,成为汉文帝和功臣们的关系处理当中,最迫切,也最头疼的问题。

文章图片14

一开始,汉文帝自然给了周勃足够的礼遇,不仅给周勃的封赏最多,任命他为丞相,还把女儿嫁给了周勃的儿子。

可是,周勃也不是一个大老粗。当上丞相才一个多月,就在旁人的提醒之下,激流勇退,辞去丞相的职务,以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汉文帝自然愉快地答应了。

然而,一年多之后,丞相陈平就去世了。汉文帝纵观朝堂,在这种局面下最适合当丞相来稳定局势的人,还得是周勃,只好又起用了周勃。

不过,汉文帝一直在寻找一种体面的方式,让周勃彻底退出朝堂。10个月后,他就想到了办法:他下了一封诏书,让在长安的列侯都返回各自的封地去。

随后,他找到周勃,苦恼地说:我让列侯回封地,可是没多少人听从。丞相你作为我器重的人,就给他们做个好榜样吧。

这个理由,实在是太理直气壮。周勃只好不再担任丞相,离开长安,返回了自己的封地。

远离长安,威胁就变小了。汉文帝总算松了一口气。不过,他还没完全放心。

文章图片15

周勃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回到封地之后,整天战战兢兢的,每当郡守、郡尉们巡视到他所在的绛县时,他便担心这是来诛杀自己的,吓得身披铠甲、让家人手拿兵器守在自己身边,才敢去见他们。

可是,没过多久,依然有人上书给汉文帝,说周勃想要造反。

汉文帝立刻把周勃下狱,而且,不知是不是出于汉文帝的授意,在监狱之中,就连一个小小的狱卒,都敢欺凌周勃。

为了活命,周勃拿出千金来讨好狱卒,狱卒终于给了他一个提示:让公主替你作证。

这里的公主,指的就是汉文帝那位给周勃当了儿媳妇的女儿。

联系了儿媳妇之后,周勃又把自己的财物都送给了薄太后的弟弟,也就是汉文帝的舅舅,薄昭,请他为自己说情。薄昭便把这件事告诉了薄太后。

在太后的干预之下,汉文帝终于释放了周勃。

经过这次含冤入狱,周勃的锐气被彻底磨平,他在长安的影响力,也几乎被消磨殆尽。此后,他回到封国,成为一个闲人,直到去世,都没再发生什么值得记入史书的大小事。

而在对周勃的一番胡萝卜加大棒的打压之下,汉文帝的皇位也越坐越稳,再没有什么人能对他造成威胁。

文章图片16

04、写在最后

纵观汉文帝从接到继位通知,到进入长安,再到坐稳皇位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步步为营、充满了智慧、又带着些许冷漠的政治家。

或许,就是这样的皇帝,才能在大乱之后,巩固汉朝的江山,并缔造文景之治吧。

你觉得是不是呢?

文章图片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