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十三祠”是指留居凰岗的布卿后裔创建并有代表性的祠堂!“十三祠”是凰岗徐氏代名词,十三祠以堂股为基形成自然村,古祠(含,承载的文化)对于研究古代经济文化来说是重要的史料。十三祠,并不是说我们凰岗只有十三个徐姓祠堂,古代重视家族文化,形成了传承制度,比如,古代有祠田,祠产。宗族文化,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都是相对而已。古代,用宗族思想管理乡镇,最小的行政级别是县令,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对吧?所以,古代要求官员告老还乡,因为这些官员才学渊博,思想上前卫,处世公正,文化素养高。 乡绅治理乡村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时,现在是依法治国的时代。那么古代文化又如何去传承和发扬呢?前提是,在法律准许的情况下,延续文化脉络。抚今追昔,我们要对对过往进行研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民众拥抱幸福美好的生活。比如,古代宗族堂鼓内斗时有发生,酿成不少血案。所以,在宗族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处于好的时代,我们的言论只要符合法律就行。 以前,一个寡妇改嫁要经过宗族同意。我们要做符合时代发展的事情,对过往进行一些创新。当然创新,不是不要传统,而是将传统进行优化。比如,以前修家谱,必须要族长发起,组织传统的民间活动需要以村或宗族等名义发起。“大家也习惯了,可是一些陈规陋习,同样有一些弊端,不符合实际。”比如,凰岗是布卿支族祖庭所在地,凰岗十三祠只能说是留居凰岗的徐氏。 统修布卿支族家谱,那么需要从祖庭发起的,不能本末倒置。为此,都昌、皖西南等地多次提议凰岗统修家谱。可是我们凰岗在修家谱的事和其他家族事务方面并没吸纳皖西南等地经验,而是延续了以往旧思想,要族长组织发起。“皖西南等地,不是由堂鼓发起的,而是只要愿意为家族奉献,对家族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和组织。而组织者要组织实施,都会有各种难度,就必须依法对原有做法进行创新,否则难以实施。” 统修凰岗徐氏家谱,那么就需要以凰岗徐氏为主,对繁体字进行简体化、断句,然后对迁出信息进行补全。必须要每一个管谱的人认可,难度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推进统修的事?我想到从各村挑选年轻人参加,配合老一辈,形成老中青三代的组织架构,这样才行。我们既要绕开老做法,又要吸纳老做法。不绕开,那么效率低,矛盾多,难开展。不吸纳老做法,就不伦不类。 我们要对凰岗徐氏有了解,对徐氏十三祠了解,那么才能搁置争议,劲往一处使,提高效率,将统修的事完善好。凰岗十三祠,是凰岗徐氏的代名词,当下,十三祠属于民间公益组织,分布广、绝大部分成员年纪大,教育程度低,凝聚力不够,这是事实。为此,我们要对以往的做法进行革新,就像我们凰岗文字村舞龙灯一样,村里不同意,就用家族名义,家族名义不同意,那么我会用凰岗文字村年轻人名义,老一辈不可能全部反对。 我们凰岗统修徐氏家谱的道理也是如此。只要启动,那么就是成功了。统修,东海堂布卿支族家谱,不只是留居凰岗的十三祠家谱,而是要敬祖归族将外迁信息归纳汇总。做得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做和不做才是关键。那么阻碍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不知道十三祠对应的是哪些村庄,只要这些村庄的中青年同意,加入到担任理事,拥护统修,那么就可以了。 那么谁来组织发起?谁来调配资金?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以前,我们多人管钱,互相掣肘,不公开透明,效率低下。而现在,作为组织者的我会将修谱所有进出账目公布出来,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从法律道德角度出发,我们肯定前人的贡献,但是我们要大胆创新,何况这个时代这么好,对吧? 接下来,徐氏东海堂布卿支族现代家谱编撰委员会,会根据十三祠对应的自然村吸纳徐氏宗亲加入编委会担任理事。老一辈愿意参加的就欢迎参加,不参加的也理解。我们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然后根据修谱进行总结,是否可以形成合法的社会组织(非私人企业)?如果不能形成合法的社会组织,那么也会加速凰岗徐氏族务人员的新老交替。 以凰岗中青年为主,老一辈担任顾问的新的民间组织,将会对凰岗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凰岗当地的徐氏并不知道自己的派系,也对家族文化知之甚少。”为了传承传统文化,丰富精神涵养,我组织建立的徐氏东海堂布卿现代家谱编委会,将会吸纳各村的中青年(含,年富力强的老一辈)参与。 现将古代十三祠对应的自然村发布如下: 1、细三公:操家辽。 十三祠的总祠,以前叫偃王家庙,因为破四旧等历史原因,曾供奉观音的偃王家庙才改称观音堂。我们注意到,徐氏十三祠多是发字辈,这说明十三祠诞生是从明代开始的,当时徐氏辅佐朱元璋有功,加官进爵者众,人财两全。发一公,就是河东的徐克省,在明代徐姓发字辈中,发一公徐克省是第一个入仕的。徐克省是发字辈最大的一个,他生于元末,60岁的时候由贡生选为国子监,官至广东省万宁县主薄。值得注意的是,家谱说“”徐克省属于前朝遗老,说明他元末的时候就是官员。徐克省儿子是万二公正统辛酉(1441年)年中举,也是官员。我们文字村的祖上是徐克成,徐克成的长子是万十九。万二公和我们文字村祖先徐克成年纪相仿,徐克成出生于洪武乙亥年(1395年),他和万二公(1403年)年纪相仿。河东来自阜(土话,不读FU)二公—腾一公—发一公(万一和万二); 通过十三祠,我们知道十三祠成于于明代,主要是发字辈多。我们凰岗徐氏从公元879年定居凰岗以来,有不少因为入仕、生计,兵患等迁到外地并开枝散叶的情况。由于年代久远,外迁地分散,使得徐玑在1751年统修凰岗徐氏家谱的时候,做出了九个规定,可是由于是古文,大多族人没有去细读。 徐玑提出的凰岗徐氏家谱九条规定 一:谱不可无 二:谱不可忽 三:谱不可偏 四:谱不可误 五:谱不可肉 六、谱不可伪 七:谱不可遗 八、谱不可秘 九:谱不可失 乾隆1751年距今272年,为什么徐玑统修家谱是有原因的,因为从明成化年间到他统修有300余年。而我们现在统修的理由是赓续家史,正家风,传承文化,因为古代的繁体字和文言文需要编译成简体字、断句,才能更好的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在具体的推进工作中,当然要创新,学古而不泥于古,博采众长。 处于更好的推动现代家谱编撰工作,我会克服各种阻力。根据我以往的做法,凡是支持都会欢迎,不支持的也理解。会从凰岗和各村拟选人员作为现代家谱编撰委员会成员(含理事)。 我们也看到了以上老一辈常说的十三祠,为什么说只能是祠堂的代表,因为十三祠中,并没有发十四公祠堂。发十四公属于腾五公支系,其嗣后现在居住在哪儿,这需要进行补全。凰岗徐氏和其他姓氏的家族文化和传承遇到了问题,这是广大年轻人和长辈需要重视起来的,在具体的弘扬方面,肯定要创新。 国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延续以往做法,那么文化传承就会有阻碍,这是肯定的。年轻人为何参与积极性不高,因为历来修谱都是六十岁以上的长辈组织,谱并没修全(局限于凰岗),而且字体等没变化,谱头内容知晓者寡。我们先辈千百年积累的精髓,需要发挥好其价值,服务整合家族和凰岗当地发展。 我力排众议,组织发起统修凰岗徐氏(含迁出)现代家谱是因为恢复谱牒文化这件事非常紧迫,中青年要在尊重前人成果和吸纳前人智慧的基础上,依法对家谱修撰工作进行引领。凰岗是徐氏东海堂布卿支族的祖庭所在地,根脉所在。目前,我们凰岗计划启动凰岗布卿支族现代家谱的修撰工作,也欢迎安徽、九江、湖北、山西等地的徐氏宗亲参与进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