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历史的迷雾,我看见了他们 │郁 土

 郁土 2023-04-29 发布于上海

因查陶渊明画像,而翻华人德主编的《中国历代人物图像集》(上海古籍出版社)。该书收集自上古至清末历史人物图像3033幅。兴致随春风忽来,索性将三曹、三苏、三袁、三庄等父子或兄弟文学家之画像查看一番。一看之下,收获颇丰。

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均是大文学家。三人之画像,曹操(155~220)像载《三才图会》,为明万历刻本;曹丕(182~226)像为唐代阎立本所绘;曹植(192~232)像传为东晋顾恺之所绘。如此说来,其父子三人画像的先后正好倒了过来,曹植的像画于东晋,其兄曹丕的成于唐代,而乃父的最晚,刻于明代。

观此三人,均国字脸,留八字胡须,长髯。曹操、曹植像均透露出帝王之气,然不像曹丕那样,戴平天冠,目露凶光,身材肥硕。陈寿《三国志》评曹操“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评魏文帝则有“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如此说来,则其既乏“旷大”,又缺“公平”。

曹植之被迫写《七步诗》便是明证。对比曹丕与曹植,虽是同一父亲所生,然帝王气与臣子状之差别可谓十分明显矣。

接下来看看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苏老泉(1009~1066)画像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没标作者与年代。其所戴巾帽尚不甚高,留八字胡与稀疏长髯,脸型瘦削,双目清澈、知性,应该是中年时的画像。忆其所撰《名二子说》,其对苏轼“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对于苏辙,则断定其“善处乎祸福之间”。而两个孩子一生之走向,在在证明乃父判断之正确无比。

苏轼(1037~1101)像为元代赵孟頫所绘,戴自己发明的桶高檐短之“东坡巾”,留浓胡须与长髯,脸型较乃父清瘦,持竹杖,眼神凝重,一生之沧桑都写在脸上。所画当为其晚年形象也。

至于苏辙(1039~1112),衣冠一如其兄,脸型较乃兄丰满,虽额头、眼角布满皱纹,但人生之经历,远较其兄为平稳,这一点也是可以从画像上看出来的。

明代公安三袁的画像,书中未收,不能不说是个大遗憾。不过却收有归有光、归子慕与归庄的画像,故且名之为三归吧。

归有光(1506~1571)之画像未标明作者、年代,只见他头戴乌纱帽,胡须连为一体,颧骨高耸而下巴尖削,一看便是感情丰富、饱受折磨之人。有道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现在则是观其人,想见其为文,《项脊轩志》《寒花葬志》中,那些于平淡中见真情之文字,与其形象,何其相似乃耳!

其子归子慕(1563~1606)是名学者,此前没读过他的文章。然一看其清孔继尧所画之像,与其父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颧骨高耸而下巴瘦削,胡须相连为一体,其所戴应为东坡巾。

至于归庄(1613~1673)为归有光之曾孙,我曾买有他的文集。其画像略显模糊,免冠,胡须连为一体,脸型与曾祖酷似,只是神情比其曾祖更为冲淡、平和些,我不由想起他有一年除夕难以度岁,就书写了一幅对联:

上联:一枪戳出穷鬼去

下联:双钩搭进富神来

横批:结绳而治

至晚清,则照相术发明并传入中国,我们就可以看到比画像更真实的人物照片了。

从曾国藩(1811~1872)的照片中,我看到了一双充满杀气的眼睛,“曾剃头”岂虚言哉!

而其子曾纪泽(1839~1890)虽未带兵打仗,只是充任驻英、法大使,然其双眼中,仍透漏出乃父之杀气。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者,则是罹难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1865~1898),其双眸英气逼人——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道是“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岂虚言哉,岂虚言哉!

二零二三年四月廿九日上午,阴雨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

李贽如何成为李贽?│ 郁 土

“文章者穷人之具也”

王锡侯与约翰逊

康熙的软硬两手

杰斐逊与乾隆皇帝

乾隆的皮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