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 1937年,一工兵营营长逃到永清寺当了和尚,没想到却引起了日军的

 中医360 2023-04-29 发布于山东

||历史||

1937年,一工兵营营长逃到永清寺当了和尚,没想到却引起了日军的怀疑。经检查他的头部并没有戴钢盔留下的印记,可日军仍不放心,竟然要他背经文。营长惊恐不已,结结巴巴地背起了《心经》……

日军见此,很不耐烦地招了招手,带着人盘问下一个和尚去了。

营长暗暗吐了一口长气,这时他才感觉到自己浑身冰凉,原来冷汗已经打湿了衣裳。他心中不禁庆幸,多亏小时候在母亲读经时,自己记住了一些,否则,必定会在劫难逃。

这个营长名叫钮先铭,江西九江人。在他14岁时,就被父母送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抗战开始后,他投笔从戎,共赴国难。

日军攻陷南京后,钮先铭原本想从水路逃走,可是等他赶到江边时,却发现江上没有一只船。为了躲避日军的搜捕,无奈之下,他只好逃到了永清寺,削发当起了和尚。

谁知次日,一队日军突然闯进庙里进行突击检查,他们对和尚挨个盘问。凡是手上有老茧或者头上有帽箍的,都会被当作士兵抓起来。

看着眼前的一幕,钮先铭心中惊慌不已。很快就轮到了他,一名日军曹长围着他转了好几圈,怎么看怎么都觉得眼前这个和尚十分可疑。

日军仔细检查了他的头部,发现并没有戴钢盔留下的印记(这都得益于钮先铭平时喜欢戴德国带护耳的钢盔),但日军仍不死心,眼珠一转,阴恻恻的盯着他:“和尚,你的会背经?”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钮先铭尽管侥幸逃过了这一劫,但接下来的日子并不好过,每天他都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煎熬当中,曾多次见证了日军屠杀老百姓和中国士兵的场面。

一天,有个日军伍长又带着士兵来寺里检查,钮先铭装作不懂日语,与这个伍长进行了笔谈。在此过程中,他灵机一动,故意称对方为“阁下”。伍长见后特别高兴,要知道这一称呼,在日军当中只有将军才能配得上。

随后伍长大笔一挥,当场写下一张字条,大意是这个寺庙都是良民,要给予保护。从此以后,这张纸条就成了寺里和尚们的护身符,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日军检查。

1938年的一天,钮先铭随着和尚们去了有名的鸡鸣寺,同时很多日军的高级军官也都喜欢来这里“朝拜”。为了避免遇到“熟人”,他每天都谨小慎微地生活着。

即使如此,他还是在庙里很不幸地遇到了当初留学时的教官。这一发现,让钮先铭顿时心惊肉跳,担心会被对方认出来。

他表面上强装镇定,一脸“平静”地与熟人擦肩而过。尽管教官看着他很眼熟,但再看这个弓着腰,一身袈裟的和尚时,最终还是摇了摇头,认为自己认错了人。

就这样,钮先铭再一次从死神的手里成功逃脱了。在寺里呆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很多鬼子来寺里,都希望能盖一枚鸡鸣寺的“印信”作为留念。

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不仅可以给和尚和寺庙罩上一个“金钟罩”,还可以增加寺庙的收入。于是他说干就干,找来一块石头,自己用刀子刻了一枚所谓的“古鸡鸣寺”印章。每次给日军盖章时,都会收取一些费用。然而日军却对此奉为至宝,开心不已。

同年6月的一天,钮先铭思来想去,最终下定决心,找了个机会向一名军官提出,要到上海去拿鸡鸣寺的地契,希望能发给寺里通行证。日军略加思索后,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两个月后,他在师父的护送下,经过层层关卡,历经辗转,最终有惊无险地在武汉归了队,重新踏上了抗日的征程。

1945年,在接受日军投降之前,钮先铭再次去了鸡鸣寺,故地重游,往事历历在目,这让他唏嘘不已,更深知抗战胜利的果实有多么来之不易。

后来,钮先铭写下了《佛门避难记》一书,在书中他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历史真相,并收集了一批在大屠杀中幸存者们的证言。他把“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国权就不会有人权”的道理,传递给了子孙后代。

1996年,钮先铭老先生结束了他的传奇人生,与世长辞,享年84岁。

不忘历史,铭记初心,向老一辈革命先辈们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