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雪寻梅”:墨梅里的古人风骨与海粟笔墨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23-04-30 发布于内蒙古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从古至今,梅花一直被用作映照中国文人内在高尚品格的传统意象,在不同的艺术家笔下各具风采。

4月25日,“踏雪寻梅:刘海粟美术馆馆藏梅花主题作品展”策展人导览专场活动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据悉,作为岁寒三友的代表之一,刘海粟美术馆计划将松、竹、梅三个中国古代传统意象的馆藏主题作品展形成系列展,此次展览为该系列的首展,共展出27件入藏刘海粟美术馆以来首次出展的作品,也是刘海粟美术馆开馆以来展出古代藏品最多、最集中的展览之一。

“踏雪寻梅:刘海粟美术馆馆藏梅花主题作品展”现场

“踏雪寻梅:刘海粟美术馆馆藏梅花主题作品展”现场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品格高洁、典雅、冷峭、坚贞,素来被视为君子、知友。文人赏梅咏梅画梅的风气由来以久,名句佳作迭出。梅花,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代表着坚韧不屈、生生不息、清冷高洁的品格。作为“岁寒三友”和“四君子”的代表,梅花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深有分量。以物喻情、抒发胸意,梅花这一中国传统意象在不同文人的笔下各具风采。对于游心物外的文人而言,梅花常被用作映照内在高尚品格的传统意象,并延续至今。

“踏雪寻梅:刘海粟美术馆馆藏梅花主题作品展”现场

“以梅花为代表的中国经典意象,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事物超脱于表面的深入思考。在快节奏的当下,充斥着碎片化信息,随之也带来对大众思维方式和思考深度的影响。这一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意象的展示和解读,更是希望能激发观者对传统意象本源的回望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思考,进而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时代意义。”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张我在导览中介绍说。

《山桥探梅图》,赵孟頫(传),元代,绢本国画,135.8x77.4cm

《游春图》,佚名,明代,绢本国画,109.8x98.8cm

据悉,展览以刘海粟美术馆馆藏历代梅花主题作品为主线索,结合多种形式的当代梅花主题征集作品展示,从黄筌到刘海粟,从架上绘画到多种材料的创作,从线上线下的VR体验到公教活动,系统化、多维度的展示和剖析梅花这一中国经典意象,展现梅花在各艺术家笔下既有共性又充满个体多样性的创作,呈现意象性表达的传承与变迁,以“晏岁姿”“淡墨痕”“万里春”和“雪未销”四个版块展示中国古代传统意象象征意义的形成、梅花意象的形成及溯源、梅花意象多重含义背后的社会及精神层面因素解析以及意象性创作对近当代的启发和在当代的现状,贯穿历史与今天。

《梅花水仙图》,陆治,明代,绢本国画,71.7x19.4cm

《墨梅图》,郑燮,清代(传),纸本国画,27.2x22cm

《梅花》,金农,清代(传),纸本国画,19.5x13cm

“这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的看点是刘海粟本人的书法和艺术创作。他的收藏毫无疑问是处在上海美专发展的盛期,他一方面是丰富自己有关中国古代书画的研究和创作,另外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对中国古代书画的研究和创作来丰富和发展油画的本土化。在今天这个展览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刘海粟先生在当时花费巨资收藏的这样一批作品。”展览学术主持尚辉说。

《无锡梅园》,刘海粟,1954,油画,71x92cm

《艳斗汉宫春》,刘海粟,1965,纸本国画,108.6x103.6cm

《墨梅图》,刘海粟,年代不详,纸本国画,104x54.4cm

“这些(古代)作品真也好,假也好,在我们今天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民国时期他能够在市场上看到一些什么样的传世作品,我觉得这些作品即使说在鉴定上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意见,但是至少它是一些老的东西,是民国之前做的一些不同时代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本身都带着古代文化的气息,也体现出不同收藏家和不同的人对古代书画名家作品和风格的一种理解。”尚辉说。

“踏雪寻梅:刘海粟美术馆馆藏梅花主题作品展”现场

“踏雪寻梅:刘海粟美术馆馆藏梅花主题作品展”现场

“踏雪寻梅:刘海粟美术馆馆藏梅花主题作品展”现场

此次展览主办方还与上海创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寒鸦图》VR互动体验区。在这里,观众将身临其境的体验五代画家黄筌的作品——《寒鸦图》的真实画境。

《寒鸦图》,黄筌(传),五代,绢本国画,94.7x157cm

五代艺术家黄筌,以其细致灵动的花鸟形态和工整富丽的笔触设色闻名,反映当时的宫廷审美趣味,被称为“黄家富贵”。黄筌的作品线条匀称,渲染细腻,造型鲜活,在生动刻画形态的同时,更是表现出景致的生命力。

踏雪寻梅VR沉浸式体验(00:42)

“《寒鸦图》这件作品刻画了冬日里冷峻的景象,枯木、白雪、乌鸦,荒芜与生机交织。VR技术通过三维模型制作与《寒鸦图》完全相同的场景,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光影环境和交互体验,再现画中的情境和氛围,还原画家当时的视角。”张我认为,《寒鸦图》不仅仅是一幅刻画细腻的作品,更体现出画家当时的心境写照。VR技术让我们能够帮助我们站在画家的身边,深入理解画中的寓意和情感,以更生动的方式体验画面所带来的冲击力。

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5月1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