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最潮的那批人消失了

 抽屉电影 2023-04-30 发布于陕西

当时代滚滚朝前的时候,一定会涌现出来很多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这样的人或者是事情代表着的是一种记忆,更是一段历史。可能历史这个词汇沉重了一些,不过对于历史来说,历史本身就是时间的承载,任何过去的人或者是事情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只不过有的很鲜活很年轻,并不被我们当作历史尊重罢了。

曾几何时,杀马特这个群体回答到让人谈之色变的结果,当然,这种色变并不是畏惧,而是欢快,甚至是有一种蔑视和嘲讽在里面。这样一个活跃在本世界前十几年的群体是这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另类的但与此同时又是一个普遍现象的群体。这种矛盾的群体在任何时代任何人群中都存在,只不过在她们那个时代呈现的方式就是杀马特而已。

今天借着给大家推荐影片《杀马特我爱你》,可以跟大家一起探讨下,杀马特现象或许并不是特例。

这部纪录片的着眼点在于曾经风靡一时的杀马特现象,这种现象在本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导演通过对于一些杀马特主要人物以及千千万万个崇尚杀马特的人的访谈来为我们解释了什么是杀马特文化,杀马特文化产生的土壤究竟是什么,杀马特文化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诉求以及当代社会中,杀马特现象真的永远的被历史尘封了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思考下本片。当然,这就有点不欢快了。

零几年开始,不论是小镇还是乡村,或者是城市的边缘地区,比如说城中村或者是城乡结合部等等。一群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穿着夸张的服饰的年轻人开始涌上街头,他们各自做着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怪异的事情,然后觉得自己很个性,很是独一无二等等。这些年轻人们自由奔放,虽然他们所理解的自由奔放跟我们所认知的形式上有差异,但本质并无区别。这群年轻人就是被称作杀马特的群体。

杀马特文化产生的土壤是什么?本片的结尾处已经给我们给出了答案。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高速时期之后,大量内陆的打工者们纷纷涌入沿海城市,然后成就了这些城市的经济腾飞,然而对于打工者来说,外出干活虽然在现金收入上有了跟之前本质差异,但却没有办法顾及自己的家庭,大量的留守儿童成了这种现象下的常态。

留守儿童大都由自己的爷爷奶奶照顾,在常年缺失父母关爱之下,这些留守儿童便不能很好的成长了,在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没有获得应有的自信没有获得应有的学习条件的情况下,他们便开始对于学习产生了一种厌烦的情绪,进而将这种情绪转化为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反抗当中,于是,沿着自己父辈的足迹,他们纷纷离开农村,前往大城市。

然而,仅仅是初中毕业的他们在大城市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呢?只能是进场,当我们国家的劳动法还不完善的时候,这些在青春期进厂工作的孩子变成了廉价劳动要素,而廉价劳动要素就成了被资本剥削的主体。然而这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因此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处境,在面对大城市的时候普遍有自卑的心理在作怪,而这个时候奇装异服,特立独行就成了表达自己最好的方式,于是,杀马特群体兴起了。

兴起的主要原因依旧是为了获得关注以及展现出来自己对抗整个流水线一样作业的生活工作的态度。这可以归结为一种反抗精神,而这种精神会被历史的尘埃所覆盖吗?应该不能。

当一个时代匆匆过去,我们会留下对于这个时代的有限的记忆,当杀马特成为了我们口中的笑料一直到消失殆尽后,我们便成了下一个杀马特。即使当代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缓解,义务教育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而当今身处现代社会的新一代的打工者们不一样还是要996,不一样还是没有在工作之余找到一个值得尊重,值得被关心爱护的自己吗?那么我们现代的年轻人们跟之前的杀马特不正是一个人吗。

我们叫嚣着用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不同,正是为了对抗在工作中自己被当做劳动力要素的千篇一律,我们充分的发掘自己的业余生活,试图通过养花,健身以及各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来彰显自己的品味,这不正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而刻意进行的“举止怪异”吗?生活用很多方式来教会我们遵守规则,甘当一个螺丝钉,但我们总是能找到一种突破口继续自己的人生。

曾几何时,杀马特群体在正常人眼中是一个笑话,但是当我们真正了解这个“笑话”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原来笑话本身并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种时代的附着物,曾经的杀马特跟如今的打工人并不是两个群体,他们没有本质的区别,都不过是一群为了生活却不想忽视自己的人,我们嘲笑他们,我们终将变成他们。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