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大校摄影(142) 太行山脉北起北京西山,南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绵延八百余里,俗称“八百里太行”。 导航去“郭亮村“,来到万仙山景区大门,天色已晚。 自驾车不让进,说是道路狭窄,危险。 过来一位在郭亮村开客栈的,由他担保带路就可以进去了。 反正也要找住的地方,跟他走吧。 郭亮村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海拔1000米,现有83户人家,共329人。 郭亮村依山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势险绝,景色优美。 以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又被誉为'太行明珠'。 现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万仙山的第一分景区。 一、村名的来历 在东汉末年,太行山区连年灾荒,加上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人民群众民不聊生。 郭亮率领部分饥民在太行山区起义,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起义队伍。 封建王朝慌了手脚,屡次派兵镇压,只因山高路险,皆遭失败。 郭亮手下有一名将领名叫周军,投降了官府,被封为'平西大将军',率领官兵前来镇压。 因寡不敌众,郭亮退守到西山绝壁边上。 郭亮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 郭亮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二、原居民 元朝末期申氏家族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从山西逃离。 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一户分一块锅铁,各奔东西,期盼来年拼回原样,全族团圆,故称'大锅申'。 其中一小部分申族人进入了河南辉县,躲进太行山中,就是郭亮系绳索转移的地方。 从此这个悬崖峭壁之上的地方有了人居住,为纪念郭亮的反抗精神,取名为'郭亮村'。 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修建了炮楼。 三、天梯 村民们走出大山只有一条通道,这条通道是开凿于石崖上的台阶,异常陡峭,而且只容一人通行,因为过于危险被当地人称之为“天梯”。 以前还允许人攀登,自从有一名游客掉下去了,从此封闭了。 只好用无人机从侧面拍一张了。 天梯,就是在这个峭壁上的人行盘山道。 共有720级台阶,始建于明代,清朝道光年间扩修。 最宽的地方有1.2米,最窄处仅0.4米。 村里的很多牛、羊幼崽都是从这条天梯抱过来的,因此天梯周边还诞生了一个“抱犊村”。 四、挂壁公路 现如今,进出村庄可以开车走挂壁公路了,生活方便了许多。 挂壁公路,真是来之不易! 挂壁,就是悬挂在崖壁的意思。 挂壁公路是一种最有特色的公路,是在峭壁(悬崖和高峻大山)上开凿而出的奇险公路。 先走了一段盘山路,然后进入挂壁公路,一路向上就到了村庄。 第一次开车走这样的路,还是在晚上。 前面带路的车早就不见了踪影,路很窄,很多地方只容得下一辆车通过。 关键还是上坡路,有25度的坡度! 提心吊胆,高度紧张,总算出了洞口。 回放到1972年。 为让农民走出大山,甩掉贫穷的帽子,在村支书申明信的带领下全村人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 、钢钎。 由13位村民在无电力、无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全凭双手,历时五年,在119米高的绝壁中间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250米的挂壁公路。 当时郭亮村共有6个生产队,这13位村民实际上是每天每个生产队派出两位村民,再加上一个做饭的厨师,共计13位村民组成。 因为是轮流出工,郭亮村绝大多数青壮年村民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到了关键时刻,全村的老人孩子们都轮流走上工地干活。 共投工6万个,清理石渣2.4万立方米,消耗钢钎12吨,铁锤2000个。 1977年5月1日正式通车,这条绝壁长廊称为“郭亮洞”。 隧道开了35个天窗,当初是为了便于排碴作业、采光和通风,现在已成为观景台。 郭亮洞因修建的早,被誉为“太行隧道之父”。 此后在南太行山地区及晋东南又修建了锡崖沟、昆山、陈家园、虹梯关、穽底、回龙村挂壁公路。 郭亮洞在1976年被外界发现。 1976年,日本裕田影视公司、日本名古屋电视台开拍专题片《开拓太行山的人们》,惊奇地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郭亮洞被列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排在第2位)。 “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排在第3位)。 五、光辉历史 郭亮村还是辉县抗日政府所在地。 太行分区司令员皮定钧和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王云清曾在这里住过多日。 电影《李向阳》生活原型,传奇英雄郭兴曾在这里参加学习培训、接受任务。 从1975年以来,海内外影视界看好郭亮的自然风景。 先后有《清凉寺钟声》、《走出地平线》、《倒霉大叔的缗事》、《战争角落》、《举起手来》、《天高地厚》等4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外景。 如今的郭亮村已是网红景点了,游客爆增。 网上关于郭亮村的负面评论很多,去那里消费一定要先问好价钱再出手,谨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