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直被误解的“垓下之战五军阵”

 二岸猿声啼不尽 2023-04-30 发布于福建

文章图片1

后世一说起垓下之战,便是刘邦韩信摆下“五军阵”,和项羽进行了一场堂堂正正的决战,这是一个流传至今的“历史级误解”。

堪称决战过程唯一记载的文字版:

【《史记-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陰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陰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最常见的图片版: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中国军事通史》对此的阐述最具代表性:

文章图片4

如果我们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记载存疑,最好的办法是提出疑问,而垓下之战如果真是上述所说的这样,那么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重大疑问:

1、刘邦韩信自然想决战,但项羽为什么要选择决战?

此战双方总兵力,项羽楚军在10万左右,刘邦汉军加上韩信齐军,有两种可能,一是总数共30万,二是仅韩信齐军就30万,再加上汉军,数量更多。

但无论哪一种,楚军都至少是“以一对三”的巨大劣势,考虑到之前,无论是广武对峙还是陈下决战,项羽楚军仅对抗刘邦汉军(加英布所部),都已经落于下风,现在再加上韩信齐军这支生力军,项羽决战的自信在哪里?

以项羽的军事天才和战场嗅觉,他会选择这种大概率战败的决战决策么?

2、项羽楚军此时被包围了么?

显然没有,因为上述所有记载都给出了一个极为明确的战场局势,即项羽在一侧,而刘邦韩信在他对面,项羽的后路并没有被断,他只要想撤军或者逃走,哪怕是作鸟兽散,都不可能被“包饺子”。

决战前景渺茫,自身却尚有后路可退,所谓“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项羽会“降智”到按照刘邦韩信的如意算盘进行决战?

《中国军事通史》说项羽“后方几乎全部被汉军占领、已无处可退”,但这正是不合逻辑的地方,既然项羽此时已经处于汉方整体的战略包围,但项羽楚军本身还没被战场包围,他更不可能选择原地决战,这在时间上就是纯属等死的愚蠢行为。

项羽最明智的决策,当然是避免决战,能逃则逃。

而刘邦韩信最明智的决策,相比这种正面决战,先把项羽楚军全面包围再行围歼是不是更优解?

3、英布、彭越此时在哪里?

这块史料丰富而明确,英布、彭越都参与了垓下之战,但是,既然是全面决战,“五军阵”中为何没有英布彭越所属军队的丝毫影子?

难道他们只是吃瓜看戏?

当然,说起吃瓜看戏,他俩还不算离谱的,最离谱的是——

4、“五军阵”决战过程中,刘邦、周勃、柴将军为什么全都吃瓜看戏,压根没有投入战斗?

这也是最大最关键的疑问。如果刘邦等三人位于韩信的后方,那么,按照战局推演,在韩信前军战场不利乃至退却的情势下,刘邦三人为什么没有投入战斗?

甚至,韩信的“败军”有没有冲击、影响到刘邦等三军?

而韩信“复乘之”后,战场优势已倒向汉方,刘邦等三军为什么也没有丝毫动作?如果他们参战,是不是能更快更彻底地击败楚军?

但是,起码文字版对此毫无记载,似乎刘邦、周勃、柴将军就是在全程观战。这不够奇怪么?

综合以上,可以说,“五军阵”在军事层面上疑点极多,它不仅难以解释项羽尚有退路前提下的必败决战决策,更难以解释,汉方明明拥有巨大兵力优势,却舍弃歼灭战却取以正面决战,这种打法,别说韩信,刘邦都不会这么干。

一言以蔽之,两千年来“五军阵”的惯常解读,其实是对项羽、刘邦、韩信军事才能的严重“降智”。

而一旦一个记载或者解读出现疑问以及极不合理的地方,最根本的问题也许出现在——

这个记载或者解读,本身就是虚假的、错误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我的观点:《史记》对此的记载严格说是没有错误的,但它在最关键的地方居然不够清晰,这才导致后世严重误解乃至谬以千里。

其实只要加上两个字,一切疑问都将迎刃而解——

【淮陰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项羽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

对,把“项羽”加在“皇帝在”与“后”之间!

所谓垓下之战的“五军阵”,实际情形其实是这样的,见下图:

文章图片5

也就是说,刘邦的实际位置,根本不是在韩信的后方,而是在项羽的后方,所谓“五军阵”,也压根不是楚汉全面决战,而是垓下之战前期,项羽逃跑、韩信在前拦截、刘邦在后追击这一动态过程的实际记载!

证据在“淮陰侯将三十万自当之”的“当”字,原本就是阻挡、拦截的意思,这说明项羽当时是在野外行军,实际就是逃跑,而韩信、孔将军、费将军在前方拦截,刘邦(灌婴)、周勃、柴将军在后方追击。

碰到“拦路虎”,急于逃脱的项羽自然要采取中央突破,而韩信先诱敌深入、后发动钳形攻势,最终击败项羽。

此时刘邦等人尚未追上,自然不可能参加此次战争,这也是“五军阵”常规解读中,他们压根没有任何表现的实际原因。

稍后,刘邦等人终于追击到来,项羽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这才被迫选择在垓下固守,最终彻底陷入包围。

相信了解这一点,前文所有的疑问都将不再是问题。而哪种解读更合理,尽可自行判断。

更全面的情况其实是这样的——

1、刘邦撕毁鸿沟之约,追击项羽,被击败于固陵。

2、韩信、彭越、英布参战,其中韩信搞定下邳、迫降彭城,彭越搞定睢阳以北,英布招降周殷、渡淮北上包围城父。刘邦在固陵-陈县-城父之间向西阻击项羽救援彭城、睢阳及城父。

文章图片6

3、陈下之战是主战场双方第一大决战,楚方总体战略方针是“坚守城父+打通陈县城父交通线(即救援城父)”,汉方总体战略方针是“刘邦阻击陈县项羽东进援军+英布攻坚城父”。

4、项羽战事不利,在战略和战役层面已逐渐陷入被包围态势,项羽构思逃跑选项,最终“金蝉脱壳”,楚军主力成功从陈县绕道城父以南秘密出逃,计划数日内渡过淮河。

5、刘邦发现项羽主力楚军从陈县“消失”后,除了留下部分部队解决当面留守楚军,汉军主力全力追击,其中刘邦应该是和灌婴骑兵军团共同行动,是追击的第一批次,而周勃汉军主力与柴将军所部齐军随后跟进,三军全力追击。

6、韩信“料敌机先”,预测到项羽的逃跑路线,提前调动部署齐军,经过一番拦截、激战,最终将项羽成功堵住,粉碎其渡淮南逃的计划。

7、稍后,刘邦等人终于追了上来,齐军、汉军联手,将项羽包围在垓下。

8、韩信项羽激战的时候,英布仍在攻坚城父,彭越除了继续平定睢阳以北,摸鱼吃瓜的嫌疑不小。所以他俩此时根本不在垓下,自然也不可能出现在“五军阵”中。

9、英布、彭越来到垓下,与刘邦、韩信一起,四军联合,给项羽来了个“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最终联手击败楚军主力军团,项羽仅率八百骑兵逃脱,最终被灌婴追斩。

以上。所谓垓下之战“五军阵”,根本就是对历史的严重误解,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五军阵”。

这也导致韩信对于楚汉大决战最具价值的一次贡献,即提前预判项羽逃跑路线并成功将之拦截在垓下,这一最具军事精髓的华彩篇章,也就此湮没在历史误解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