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 建:调研分析: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的非遗属性

 掌染草2012 2023-04-30 发布于广东

· 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期刊
· 浙江树人出版奖获奖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纺织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T2)
· CSCD收录期刊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 SCOPUS收录期刊

摘要

南京云锦是古代中国丝绸高水准的织造技艺代表之一,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是首批入选纺织服饰类的非遗项目。南京云锦的非遗属性可以对丝绸织造行业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文章从南京云锦的历史属性、文化属性、织造工艺、材质特点、艺术属性、可传承性等方面着手分析,梳理南京云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属性。基于图文分析,思考南京云锦的非遗属性对于丝绸文化传播交流的作用。

来  源《丝绸》2023年 第6001期 

作  者: 王浣雨, 孟粉叶, 胡吉永, 杨旭东 

(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南京 )

关键词:  南京云锦; 织造技艺; 非遗属性; 丝绸文化; 织造工艺

作者简介: 王建(1983—), 男, 讲师, 主要从事纺织品设计的研究。


研究背景

中国自古就以精美的丝织品而闻名世界。西汉时期,中国丝织品远销到西域各国,且深受欢迎。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丝国”。丝绸记录的不单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多样性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1]。在中国古代的丝帛产品中,工艺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织锦,而云锦为织锦织造技艺代表,南京云锦是首批入选的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2]。尤其是南京云锦的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因其织锦体系完整、织造工序复杂、所用材质昂贵不凡、织造工艺难度系数高等原因,至今仍需手工织造,无法用机器替代[3-4]。

“南京云锦”由来

图片

“云锦”因纹样繁复、色彩多样,宛如天上云彩而得名[5]。宋代学者戴侗《六书故》有言“织彩为文曰锦”,明代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锦”的论述“锦以五色丝线织成文章,故字从帛从金”。“云锦”一词来源于清代道光时期,国家在南京设立的专业织锦机构——云锦织所。而丝织业中“云锦”最早的文字记录,来自民国时期南京发行的《工商半月刊》。“锦”由“金”字和“帛”字组成,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采帛》中记录:“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意思是:锦是工艺极其复杂的丝帛织物,价值与黄金一样,仅供地位尊贵的人穿着。可见云锦之高贵。南京云锦与宋锦、蜀锦并称中国传统三大名锦,因其集历代织锦工艺之长终成体系,在元、明、清时期为宫廷贵族服饰御用面料,非寻常服饰可用。

据现有资料考证,“南京云锦”的命名基于三个原因:一是云锦“挖花工艺”最早由南京地区的织锦艺人发明,延伸了纬线的构造形式,纬线由数段不同的彩绒段拼接而成,不受颜色的限制,实现了同一纬线下多彩多色的创意,推动了手工织锦技艺发展;二是在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夕南京云锦跌入历史最低谷,南京地区却完整保留了大花楼木结构提花机整套设备和相关织造技术;三是南京市人民政府重视南京云锦的非遗申报工作,得到《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通过,并审定确立“南京云锦”申遗项目[6]。

南京云锦的非遗属性

图片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于2006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对于其他非遗项目,南京云锦不但保留了完整的织造体系,还保有一定的从业群体,且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面料与服饰,南京云锦记录了中国织锦工艺的发展,也承载了中国历代服饰文化与传统礼制,有很强的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

南京云锦的定位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命所在。笔者实地调研南京市各家云锦制作单位不难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在于人才和发展定位。一代代的云锦手艺人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师徒相传至今,这也是大多数中国非遗项目传承的现状。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推陈出新,新型丝织面料层出不穷,服饰面料更新加速。因过去最大的消费群体覆灭,云锦的需求量呈断崖式下降,还因云锦织造的学艺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等情况,年轻人大都不乐于接受此类工作,云锦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近乎失传。从产品设计角度看,云锦产品用色饱满、特色突出,有很强的传统风格指向。特别是木机妆花织造云锦有独特的市场定位和较高生产成本,这一点阻碍了云锦产品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也使云锦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失去了自然的生长环境。从非遗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应换思维理解当下非遗语境和文化创意需求,保护好这一宝贵遗产,使南京云锦技艺得以传承、活化与发展。

2.1 历史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理解成历史文化遗产,南京云锦历经几代发展得以完善成熟,历史属性尤为突出。史学界认为,“衣冠南渡”文化重心南移,公元417年东晋安帝在南京地区的斗场寺附近设置织锦专门机构,称为“斗场锦署”。北宋南迁后,文脉再度南移,南京成为中国丝织行业中心。将纯金银丝线织入面料中的创意约成于元朝,而彩色妆花织金技艺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清朝时期,江浙地区有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三大官办织造局,其中又以江宁织造最具代表[7]。

从锦署设立算起,南京云锦已有1 600余年的历史,历经发展与演变,织造形式日趋丰富多元,织造技艺日臻完善。从封建宫廷贵族的专用织锦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色转换,几经曲折,南京云锦浓缩了中国丝绸织造历史和服饰礼制文化,是中国丝绸织锦技艺的国宝级“活文物”。中国工艺美术家、图案大家陈之佛先生赞誉:“南京云锦是中国丝织工艺史上最后一个里程碑。”云锦织造体系的完善伴随中国丝织工艺的发展与革新,铸就了一部华彩瑰丽的锦绣历史。

2.2 文化属性

历朝历代都有相对应的服制与礼制,也是服饰样本对每个年代文明的记录。云锦所制服饰反映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皇权神授”的意识。如清代皇帝朝服前后有团龙纹与日、月、星辰、山、黼、龙、华虫、黻、宗彝、藻、火、粉米十二章纹样(图1),十二章纹依据各自内涵与龙纹按制排列,朝服水脚处有江崖海水纹结合暗八仙、吉祥文字等纹样。图案形制均衡平齐,寓意彰显穿着者九五之尊,庄严且神圣。

图片

图1 清代龙袍中的十二章纹

Fig.1 Twelve ornaments in the imperial robe of the Qing Dynasty

南京云锦真实地反映了个性丰富又趋向美好的审美取向,它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之大成,即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纹样与构图兼修并美。南京云锦的纹样反映了人们对幸福、健康、财富、权力的向往,表达了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夙愿,可概括为“福、禄、寿、喜、权、财”六个方面(表1)。从纹样涉及的素材上看,南京云锦纹样涉及植物、动物、人物、乐器、文玩雅器等元素,以几何纹样、万字纹、祥云纹等传统元素辅助构图。南京云锦详尽记录了传统文化属性和古人向善、向美的价值取向。

表1 南京云锦纹样分类

Tab.1 Classification of patterns of Nanjing cloud brocade

图片

2.3 技艺属性

技艺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至今的关键所在。相对于一般的非遗技艺,南京云锦的织造技艺繁复有序,根据织造技艺的差异和组织结构的不同主要有妆花、织金、库锦和库缎四大类(图2)。四类织造组织变化微妙,各有千秋,其中当属“妆花”种类最具代表性。“妆花”是加金妆彩的锦缎,明朝时期南京首先织造,“妆花”也是云锦织造技术和工序中最为复杂的丝织品种。正因长期为统治阶级设计,被要求新、异、精,不惜成本,不断升级的织造技艺才使云锦工艺登峰造极。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为中国工艺美术和中国丝绸文化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科研数据。明代《天工开物》中龙袍篇就曾记录“织龙袍机”即大花楼机。大花楼机是中国提花织机的代表,组织变化丰富、大图案、多色彩、纬向幅面宽阔,体现了传统木结构织机的最高科技研究价值和非遗价值。云锦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具有独特手工艺特点,有很强的高定属性,但不易被机器批量生产。

图片

图2 云锦四大种类

Fig.2 Four categories of Nanjing cloud brocade

2.4 材质特点

南京云锦所用材料以“夹金织银妆孔雀羽”为特色,因用到桑蚕丝线、金银线、孔雀羽等名贵材质,被古人称作“寸锦寸金”。南京云锦不凡的材质特点决定了其非遗属性所具有的两面性。一方面,昂贵的织造材质不利于大规模生产推广,材质的特殊性决定了云锦的商品流通性不强,不便于日常服饰使用,也正是这个原因南京云锦目前服饰应用仍以小批量定制和制作礼服为主。另一方面,南京云锦加金妆彩的织造方式充满创意,因此更利于非遗属性中手工技艺的展示与传播。

2.5 艺术属性

南京云锦的色彩运用和纹样设计都十分讲究,结合特殊材质,艺术性很强。色彩方面,经过历代织锦从业者的探索和创新,可谓无巧不用。南京云锦纹样按底色和主花色分别搭配色彩,擅长润(也叫“晕”)色,此法类似国画表现技法中的“叠色”“晕染”。两种或三种不同色彩组合使用称之为“两润配色”或“三润配色”,润色的配色技巧会使丝线色彩摆脱单一扁平的视觉感观,使色块表现更加立体、纹样更加丰富(表2)。陈之佛先生曾评价:“云锦色彩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强烈的积极色,加以运动变化,更加显得丰富多彩。”“润色”不仅解决了传统配色的撞色突兀问题,还增强了纹样的色彩表现,能更好地表现纹样的立体感,丝线着色柔和,配合金银丝线织造出庄重浓郁、艳丽不俗的质感,又有色彩均衡的艺术效果。

表2 云锦配色分析

Tab.2 Color matching analysis of Nanjing cloud brocade

图片

纹样设计方面,南京云锦的纹样口诀为:“量体定格,依材取势。行枝去叶,生动得体。宾主呼应,层次分明。写诗如生,简便相宜。花清地白,锦空均齐。”[6]南京云锦不仅是中国织造技艺的高峰,也是中国工艺美术的艺术高地。

2.6 可传承属性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具有很强的可传承属性,传承者从“口口相传”的师徒艺人成为各级“非遗传人”,是南京云锦从业者的角色转变。从传统丝织技艺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是南京云锦的属性转变。

南京云锦曾历尽磨难、濒临失传,经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方保护延续至今。195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就组建了专业团队“云锦研究工作组”,陈之佛先生担任组长,整理历史档案与织锦资料,挖掘创新、研发新品,总结传统经验,完善织锦体系。该工作组的出现不仅挽救了当时近乎失传的云锦织造技艺,也延续了中国丝织技艺的文化火种,使传承成为可能。

新时代,历史赋予了南京云锦更高的使命,织造技艺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加成,势必多了更多传承和传播可能。“传”和“承”两者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传播云锦非遗技艺,传播丝绸文明;继承传统丝织技艺,培养云锦技艺未来传承人,两者结合才能达到不断创新、继续发展。

结 论

图片

南京云锦历经时间的沉淀,因用料考究、纹样锦绣、工艺超群、格调高雅不负“云锦”之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宏观概念,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物质载体结合精神传承,传统丝织技艺也终将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更多元的内容。当下,南京云锦需要保护,这种保护应是发展中的保护,应是和时代相结合的保护。活化非遗还应秉承丝织技艺的古老智慧,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赋予南京云锦更多的可能。基于南京云锦的非遗属性,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时代,以更多元的方式赓续丝绸文明,传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略)

PDF下载

@ 版权所有,转载需征得杂志社同意,并注明出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