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O_简述

 万里潮涌 2023-05-01 发布于浙江

早些时候总结的CO内容,供评阅。

CO主要作为成本收集的容器,将来自各个业务节点的费用/成本先进行收集,然后依据业务属性再将费用/成本通过分摊、分配或结算等方式结转到目的对象。

一、成本要素

分为初级成本要素和次级成本要素。

1、初级成本要素:可以理解成CO的会计科目,是与FI的损益类科目集成,如果FI的会计凭证中包含损益类科目,会自动生成一个CO凭证。FI会计凭证包含借/贷,但CO凭证没有借/贷,是单边凭证。

2、次级成本要素:是CO专有的主数据,用于CO内部成本流转。

3、成本要素类别:是对成本要素进行的分类,(1)初级成本要素有 1-主要针对成本类,11-主要针对收入类,3 4-主要用于预提和待摊类,12-销售扣减,应该主要是现金折扣和返利等,22-外部结算。(目前,主要熟悉了1这个类别,据说其他的类别在使用中使用的比较少或基本不用)(2)次级成本要素有 21-内部结算,用于成本对象之间的成本流转,比如将内部订单费用结算到成本中心; 31-结果分析,将结果分析(RA)数据进行结转,比如生产订单WIP 41-间接费用率,用于将成本核算单costing sheet记录的费用分摊到成本对象;42-分摊,用于将成本中心费用分摊到其他成本对象,比如生产订单;43-内部作业分配,与作业类型绑定,将生产费用通过报工方式结转到生产订单;50/51/52-用于项目相关收入和成本,暂时没有使用过;61-收入值,暂不了解用于什么业务。

二、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主要分为两大类:管理类成本中心和生产类成本中心,其中生产类成本中心又可分为间接成本中心和直接生产中心。

1、作业类型:是成本在成本对象之间流转的一种载体。比如对生产订单报工,是将收集在成本中心的各种费用(工资、折旧、水电等)通过作业类型流转到生产订单中,最终作为产品成本一部分。当然,应用不仅限于生产订单报工。重要概念之一:作业类型类别

11-手动录入,手动分配:手动录入发送方成本中心数量和价格,并且手动执行分配。实例还是生产报工。

22-间接决定,间接分配:无法确定发送方与接收方的作业数量,通过两者之间一定的关系,相对粗略的将发送发的成本费用结转到接收方的一种方式。

33-手动录入,间接分配:手动可采集到作业数量,但通过两者关系将费用进行相对粗略的结转。

44-手动录入,不分配:仅仅是记录发送方作业数量,不进行分配。

55-目标=实际:通过接收方的利用率来分摊发送方的成本费用。接收方利用率=实际输出作业数量/计划输出作业数量。

2、成本中心计划:包括成本输入计划、成本中心输出计划,通过计划统驭调整输入计划与输出计划,确保一致。然后通过分配、分摊计算成本中心计划作业价格。

备注:据了解,这部分工作在使用实际业务中使用不多,一般是线下计算好作业价格,通过KP26手动维护作业计划价格。

3、成本中心预算:不能基于成本要素进行预算控制,仅能基于成本中心,使用意义不大。

4、成本中心过账:分为FI层面过账和CO层面过账。其中(1FI层面来自物料管理和财务手动记账,物料管理主要是办公用品领用、生产辅料消耗、维修服务等业务;财务手动记账包括人员工资、各种费用报销等业务。(2CO层面的过账包括:成本中心之间直接过账、通过作业类型过账、通过统计要素过账。

5、成本中心结算:主要目的就是把先记在发送方的成本费用,通过各种方式结算到实际产生费用的地方。方式有:(1)分摊(2)分配(3)定期重过账(4)间接作业分配(5)目标=实际分配(需要执行计划统驭,将发送发与接收方计划调整一致,否则使用率不准确)。其中,分摊是将各类初级成本要素打包,通过一个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到接收方,分配是将各类初级成本要素直接分配到接收方。这五种方式,我个人理解属于批量的成本中心过账,建立一定的规则,将发送方成本中心按照这个规则相对粗略的将费用结算到接收方。理论上,也是可以一笔一笔的过账。

6、成本分割和作业价格计算

1)成本分割:通过定义结构,将各个成本要素属于哪一个作业类型分别进行分组,该组的成本要素总额作为作业类型输出的总金额;跨多个作业类型或不属于任何一个分组的成本要素,通过KP26中的权重在各个组内进行分摊。

2)作业价格计算:通过成本分割计算每个作业类型的汇总金额,除以该作业类型的输出数量,作为作业价格。分为计划作业价格和实际作业价格。实际业务中,计划作业价格通过手动线下编制,实际作业价格通过该方法计算,计算后对生产订单进行价格重估。

三、内部订单

是成本对象的一种,和成本中心有类似的功能,但是比成本中心更加灵活。成本中心属于静态数据范畴,一般不会轻易变更,内部订单属于业务数据范畴,会实时发生变化。内部订单收集的费用可以结算到成本中心、生产订单、资产、总账科目等多种成本对象。

内部订单可作为统计性订单,不作为实际的成本对象。即主要用于出具报表。

四、标准成本估算

通过主数据(物料主数据、物料清单、工艺路线、作业价格)对产品进行标准成本估算,作为后续库存评估、成本分析和管控的依据。

1、成本组件:依据企业业务特点和核算重点,将产品成本进行划分。这里可依据企业产品的主要材料进行划分。比如轮胎、轮毂、汽车、变压器等不同产品的成本构成肯定不同,所以划分标准也不一样。主要看企业核算关注点。成本组件本质也是成本要素的分组,将不同的成本要素再分配给各个成本组件。

2、成本核算逻辑:

1)成本核算变式:集成了成本估算的所有控制参数。包括

成本核算类型、评估变式、日期控制、数量结构控制、转账控制、参考变式等,其中

核算类型:用于定义成本估算后的价格更新。是更新物料主数据的标准价、商业价格还是税基价格字段;定义评估视图更新,是更新法定视图、利润中心视图还是集团视图。

评估变式:主要定义成本估算中各种业务价格来源。物料价格、作业价格、工序外协价格、委外加工价格、间接费用等来源。

日期控制:定义成本核算有效期、数量结构有效期、评估有效期等。

数量结构控制:定义BOM和工艺路线的确定逻辑。

转账控制:定义跨工厂或工厂内部转储时价格确定逻辑。

3、标记价格和发布价格

将成本估算后的价进行标记,然后将价格发布在相应的账期。发生业务后,就按照新的价格进行评估库存。

五、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用于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所有与产品生产相关的成本,包括原材料、辅料、燃料、设备折旧、车间人员工资。准确的成本核算对核算利润至关重要,也是打价格战的基础。

1、成本核算分类

1)基于生产订单的成本核算:一般用于离散制造业,典型的就是汽车、飞机制造。

2)基于期间的成本核算:一般用于重复制造业,产品机构和工艺稳定,比如可乐、洗发水等。

3)基于销售订单的成本核算:一般用于客制化比较高的产品,极端就是一单一设计类的产品。

下面以 基于生产订单的成本核算 为例进行介绍。

2、材料成本

生产需要的材料分为两部分:搭建在BOM中的材料和未搭建在BOM中的材料,前者会产生计划内领料需求,后者会产生计划外领料需求。

计划内领料:在生产订单下达后,会自动按照BOM中组件自动生成预留,也就是计划内领料需求。这部分材料成本直接记账到生产订单,作为生产成本。

计划内领料:需要车间人员依据车间库存和用量,手动创建预留产生需求。这部分材料成本是先消耗在成本中心,在月结时点通过分摊或分配结转到生产订单,或通过报工结转到生产订单。

3.工序外协成本

1)可以在创建生产订单时将工序设置成工序外协,生产下达后会自动生成采购申请,再由采购部门或生产部门依据采购申请进行采购,服务确认后,这部分费用会记账到生产订单中。

2)可以直接财务记账到生产成本中心,通过报工或分摊分配将这部分费用结算到生产订单。相比(1)中处理办法,成本核算较粗。有点吃大锅饭的意思。

3)最粗暴的办法,直接财务手动记账到生产订单中。和(2)中方式有点类似,只是需要手动进行算好比例,或直接记账到指定的生产订单。

4.设备折旧、人员工资等成本

这部分费用一般是在月底才会有最终的确定数字,日常业务中都是使用KP26中维护的作业价格进行核算。既然是计划价格就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就导致下面会谈到的生产订单重估。车间生产人员按照实际完工数量进行报工,系统会自动按照 数量 × 作业计划价格 将这部分成本记账到生产订单(实际数量 × 计划价格称为目标成本),也就意味着在月中时,成本中心基本是贷方金额,月底时才会实际记账到借方。

5.自制品入库

产品生产完工后,是依据入库数量 × 物料主数据中的标准价 作为库存金额记账,同时会有生产成本贷方金额发生。理论上产品可以使用移动平均价,但无法进行产品成本分析等原因,自制品一般都是使用标准价。这个标准价可来自标准成本估算。所以在月中自制品的库存价值是计划值,并不是实际值。

6.月结盘点

生产车间使用过程中理论用量与实际用量会存在一定偏差,一般要求在每个月进行盘点,盘亏部分需要作为计划外投料消耗,盘盈部分需要从生产订单中退料,确保账实一致。这部分操作可以人工进行处理,也可以借助程序功能进行分摊,按照使用比例对生产订单自动进行多退少补。使用范围分摊逻辑:

1)月结前对车间存货进行盘点,盘盈盘亏。差异记账到“待处理财产损益”;(2)使用范围分摊差异分摊功能冲销“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再将冲销回的存货按找生产订单消耗比例对生产订单进行投料或扣料,最终实现账实一致。

7.生产订单结算

在月结时,生产订单会有三种状态存在:完工、部分完工、未开工。

1)确定当月应收应付、设备折旧、各种费用记账完全。对成本中心进行费用分割,将实际发生的费用按照分割结构归集到各个作业中,作为各个作业的总实际成本,依据总实际成本和当月作业报工量计算作业实际价格。使用计算的实际价格对生产订单重估。一般情况,价格重估肯定会有部分差异产生。

2)在制品核算,对于未完工的生产订单,状态是RELPDLV,会按照实际价格计算在制品金额。

3)生产成本差异,对于完工的生产订单,状态是TECODLV,会计算实际消耗成本与按照计划金额入库的金额之间的差异。

4)订单计算,通过生产成本转出和差异科目将在制品和成本差异转出生产订单,最终使生产订单余额为0

5)差异,一般包括价格差异、数量差异、废品差异。

六、物料分类账

实际成本是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通过成本核算把各类成本差异结转到差异科目,但仍需要进一步进行成本调整,最终还原成实际成本。物料分类账的用途就在与此。当然也可以通过开发程序进行差异分摊核算实际成本。

1、物料分类账作用

1)计算物料的实际成本,评估期末实际存货价值和主营业务成本。

2)实现存货的平行评估,比如法人为单位的库存,利润中心库存价值(可包含内部单位之间成本)和集团公司存货价值(抵消集团内部公司之间的购销存货金额)

3)可最多使用三种货币进行库存价值评估。比如为了减少抵消通货膨胀因素采用币值相对稳定的货币进行评估库存。

2、差异来源

1)采购价格差异:使用标准价时,采购价格与物料价格会存在差异(2)订单价格与发票价格差异(3)汇率差异(4)生产订单结算差异(5)转储差异:物料与物料转储、工厂之间转储(6)冲销差异(7)作业重估差异,这部分包含在了生产订单结算差异中(8)多层差异(9)盘点差异

3、计算实际价格(期间价格PUP

通过(期末存货金额+差异金额)/期末存货数量,计算得出期间价格(PUP)也就是实际价格,使用PUP评估存货价值、主营业务成本、成本中心消耗、在制品,也就是按照PUP针对月中按照计划价格移动的业务重新进行评估。

备注:在制品和消耗(成本中心消耗)重估需要激活。

4、物料分类账未分摊余额处理方式

1)删除PL数量,将这部分金额分摊到对应的库存里。

2)使用MR22将余额调整到物料金额中。可针对大的差异使用这种方式,也可保持物料帐与FI一致。

3)在资产负债表的库存报表项目中调整物料账余额,这会导致物料账余额与FI余额不一致。

4)手动调整余额到总账科目(主营业务成本或费用)。该操作保持了物料帐与FI一致,但如果金额较大可能会有审计风险。

七、转移价格

公司内部如果存在多个事业部,内部管理上又要对各个事业部进行独立核算,并且事业部之间存在加价模式的采购与销售业务。站在法人层面,这部分加价无法体现,但实际中确实存在业务需求。为满足这种方式可使用平行评估+转移价格。平行评估可在法人层面、利润中心层面和集团层面进行各个评估。可对各个事业部定义为利润中心,针对利润中心出具报表,就可以提现事业部加价部分,对事业部单独考核。使用利润中心评估后,利润中心就不能出具法人层面的报表,因为价格里已经包含了内部转移价格。

1)激活平行评估。激活后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料主数据的会计视图中会出现多个评估视图。

2)设置利润中心会计中评估视图为 利润中心评估

2)针对利润中心定义成本核算类型,见 标准成本估算 说明。

3)定义转移价格变式,并将转移价格变式分配给成本核算类型

4)定义内部转移的记账科目:内部转移收入、内部库存变动、内部利润、内部成本等科目。可依据不同的物料类型和评估类进行定义。

5)维护结算价格。此处使用的是“条件”技术,可按照固定价格、百分比等多种方式。既然提供这个标准功能,我认为应该可以通过增强实现各种结算价格维护。

经历过几个有针对内部单位单独考核的项目,无一例外没有使用转移价格的方式,全部是财务推到前端业务通过执行采购和销售方式实现。增强和报表开发不少,还需要制定业务规范进行配合使用。对比两种方式,觉得目的其实都是可以达到的。采用转移价格功能,前端业务在进行单位之间库存转移时不会增加操作量,直接在利润中心层面生成会计凭证,完成内部利润、收入、成本和库存的核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