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时 | 王振海:感受伤痕瓷器独有的缺陷美……

 引水思源 2023-05-01 发布于福建

王振海:感受伤痕瓷器独有的缺陷美

文/梁水源

(原载《知识窗》202305期)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起来的技术。成都“锔瓷”界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老邪”,在祖辈的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不但不用胶水修复,而且把铁钉换成了黄铜和白铜。在他看来,修复之后的瓷器都有一种残缺美。

“王老邪”本名王振海,先祖是清宫廷御工,号称“锔活秀”第一人。王振海4岁起在北京琉璃厂王家老宅学艺,成为王家第五代传人,习得24样72种136道家传绝艺,至今约有9万件器物在他手中涅槃重生。说到“王老邪”这个名字,还有一段故事。小时候,王振海很调皮,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同学们就说他玩邪的,“老邪老邪的”,大家也都认为大邪者乃大雅也,邪雅不分家,于是“王老邪”就这么被大师自己和别人认可了。

“没有金刚钻,照样揽瓷器活。”锔瓷实际上就是利用“金刚钻”与“锔钉”将破碎的瓷器复原,但是王振海最大的创新就是将金刚钻给改了,他说:“金刚钻比较笨拙,操作稍微不当瓷器就会出现炸裂或者蹦瓷。再一个就是因为金刚钻速度比较慢,所以我用牙钻代替金刚钻。”在他看来,“锔瓷”不仅仅是手上的活儿,还是心上的活儿。“锔瓷”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不是碎片的简单拼接,而是生命的再生。

王振海锔瓷多年,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七合盏”,分别用出自宋代越窑、清代景德镇龙窑、元代青花瓷、宋代龙泉瓷片、明代南海一号5个朝代、5个窑口、5种材质的瓷片锔成,使用内外嵌丝、平锔、嵌锔等技法。他打造出来的“七合盏”,最好地阐述了“锔聚和合”。

“用心欣赏锔瓷独特的艺术气质,感知修复后器皿沉默的语言,或许,你会读到一枚枚锔钉为你书写的那意味深长的历史长卷。” 王振海觉得,自己有义务将锔瓷这一传手艺传承下去。在2004年申请“非遗”的时候,王振海深刻的体会到了传承的紧迫感。同期一起申请的两位手艺人还未拿到证书就相继去世,于是王振海打破 “不传外人”的家族规定,开始收品德良好的徒弟,他说:“我收徒弟最看重的是品德,没有手艺,可以笨鸟先飞,但是品德不好,就无法弥补了。”

王振海是一个无私的手艺人,对于来了解锔瓷的人,他都会耐心讲解“锔瓷”的步骤:“第一步:钻瓷打孔——定点记位,金刚钻打孔;第二步修缮瓷器——画出锔钉位置,钻瓷打孔,制作锔钉,上钉补漏,制作花钉,焊接花钉。”其中,最考验技术的要数锔钉的剪裁和花钉的制作,而王振海从四岁开始练这个技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慢慢的活,慢慢的生活,王振海埋头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眼见的是破碎,成就的却是圆满。




新视频上线


愿所有耕耘皆有收获------



作者/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梁子等。退役军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杂志社签约作者。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读者》《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公开发表超过3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