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医生用经方】专治“余邪未尽”的一张飘着厨房香气的经方

 包斐丰用经方 2023-05-01 发布于浙江

作者 I 包斐丰

3月下旬的那个周五,最后一位患者就是张奶奶,她笑着告诉我,在服用我开的药没几天,持续了近一个月的盗汗湿衣现象明显减少,身子骨有力气了,走路气喘的现象也大有改善!

张奶奶,今年83岁,一个多月前,出现持续低烧(T:37.8℃),伴全身关节疼痛,在浙一医院经过各种检查,也没有查出发热病因,经输液治疗10天后,热退痛止。张奶奶的体温虽然恢复正常,但汗出异常,她的盗汗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在睡梦中被湿冷的感觉惊醒,醒来后发现内衣已被汗水湿透,只能起身擦汗、换衣服。这种盗汗现象频繁,有时一晚上甚至不止一次,导致她晚上睡不好,白天困倦不堪,体力下降,她感觉双腿沉重乏力,稍微走远一点,或者爬几个楼梯就气喘吁吁,汗出如雨。这让她极其痛苦,张奶奶苦恼地说,她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独自一个人出门了,再这样下去,恐怕她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了。发病以来,张奶奶一直感觉有口干,因其有糖尿病多年,医生担心是血糖问题,但复查血糖并无异常。正当张奶奶对自己的病证一筹莫展之时,她突然想起3年前,曾因口渴、夜尿增多服用我的中药而痊愈的经历。因此,3月初,她蹒跚着寻来我的门诊。

那天我看到她,比3年前瘦了一圈,她有气无力、低沉而缓慢地叙述着,看上去她的精神不振,但双手掌心却很温热,脉细滑数,她的小腿肌肉纤细。这是正气受损的虚劳病,也就是中医称谓“邪热未尽,气阴两伤”的病理状态。我用竹叶石膏汤:淡竹叶15g,生石膏50g,麦冬50g,生晒参10g,炙甘草10g,红枣12枚(自备)。服药后第3个晚上,盗汗就明显减少,晚上不用起夜了;半个月后反馈盗汗止,口渴无,体力恢复。竹叶石膏汤的止汗、止渴、抗疲劳效果满意。

  

  

  

竹叶石膏汤是《伤寒论》方,是传统的滋阴生津退虚热方,具有退热、止渴、止汗、止呕等功效,适用于以体瘦,疲乏,汗出不止,食欲不振为表现特征的疾病。

竹叶石膏汤的经典方证:“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我认定本案是竹叶石膏汤证,其依据有二。其一,张奶奶病症符合本方的适用疾病谱。“伤寒解后”,提示的就是发热性、感染性疾病迁延期,或恢复期。在这个阶段,很多患者出现低烧不退、症状反复、久治不愈,属于传统中医解释的“余邪未净”“余热不清”。恩师黄煌先生在其《经方方证》书中,对这个病理状态有着精辟描述:“肌肉神经萎缩,营养状况恶化,消化能力下降,各种功能减退,但余热依然存在……”本文张奶奶在反复低烧、炎症感染、输液治疗后出现的食欲不振、夜汗不止、口干喜饮、脉象等病证表现,就是仲景笔下的“伤寒解后”病。其二,张奶奶体质对应本方的适用人群。“虚羸少气”4个字,传神地描绘了一个体型消瘦、动辄气喘、少气懒言、食欲下降的患者,这种体质特征的患者,最多见于急重病症、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恢复期。

当时,我看多汗、口渴,曾考虑过用白虎加人参汤,但口渴程度并未达到“烦渴”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并且患者身体瘦弱、脉象也不合;也曾想用新加汤,但问其并无身体疼痛,且血糖正常,病谱不合;故而排除以上两方。

张奶奶不仅对经方的神奇功效赞不绝口,还说自己很享受熬药的过程。这是因为竹叶石膏汤中还有一味来自厨房的药材:大米。在汤药中加入一把粳米同煮,煎煮完成的药汁如同米汤,飘着竹叶的清香味,喝进嘴里,味甘淡平和且可口。

恩师黄煌先生曾经说过“经方是具有中华厨房香气的医学,其中有不少药食两用的配方,稍加减并经恰当烹调,部分经方可化为可口的食物,或为粥,或为羹,或为茶,或为糕点,或为饮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