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斐私语《千字文》027:坐朝问道

 昵称503199 2023-05-01 发布于湖北

前面两句说,从政治国要“吊民”,因为人们有“伐罪”的权利。如果不能尽职尽责的成为一名好的国君,就会落得殷纣王那样的下场。

在这一句中,开始讲述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尽职尽责的国家治理者。这第一项叫做“坐朝问道”。

道,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字,很多人接触这个字都可以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这六个字乍听起来倒也平实,不过仔细一寻思,却又是神幻莫测。

在我第一次正式学习《道德经》之前,也曾经数次翻开它,但每一次都被这一句话击退。

老师说:“对于汉字,如果无法理解,就去找找甲骨文,那是汉字的源头。

翻开资料,甲骨文里却压根没有这个字,不过金文里却记录了它。

金文中的道,是将“行”左右拆开书写,在中间插入了代表人脑袋的“首”,以及代表脚的“止”。

那拆开的“行”,代表的是四通八达的道路;“首”是思考的意思;“止”是行走的意思。

(有人觉得“止”是停止的意思,这是误解。停是停,止是止。止是行走的意思,停止的意思是不要行走。)

而“道”的字义不过是在叉路口为迷路者领路而已。

由此可见,“道”原本并不神秘,将它神秘化的是老子,当然,也有可能是那些研究老子的人。

我们知道,汉字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步,而将汉字组合成词语是第二步。

“道”的第二步组合出了街道、公道、道士等几十种,不过好在“道”的初心没有改变,依旧是那个为迷路者领路的“道”。

为迷路者领路有两种情形,一是遇到,二是问到。

您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站在路口犹豫徘徊。您走过去询问了情况,告诉他应当去往哪个方向。这叫遇到。

您走在路上,一个原本站在路口犹豫徘徊的人向您走了过来,询问您某个地方,您告诉他应当去往的方向。这叫问到。

坐朝问道中的“道”自然是第二种情况,那问谁呢?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问任何人都有可能。

《战国策》中有一个篇目很著名,叫做《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之后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而结果是“ 令初下,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虽欲言, 无可进者。 燕、 赵、 韩、 魏闻之, 皆朝于齐。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

这是一件极有代表性的“问道”,而其他皇帝的问道传说也有很多,但无一例外均是发生在圣国明君身上的。

“问道”说完,咱回过头聊聊“坐朝”。

坐是坐着。

朝是朝堂,皇帝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的地方。

这个地方您得注意一下”坐“,这”坐“和咱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有点区别,不是皇帝坐着,大臣站着。而是大伙儿一块坐着。

那么,咱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场景是错误的?也不是,这件事的改变发生在宋太祖赵匡胤时代,有一天赵匡胤临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坐下时却发现椅子没了,原来是赵匡胤让太监将大臣身后的椅子给撤走了,自此以后,上朝时候都是皇帝坐着,其他人站着。

而在这之前,大伙儿上朝都是坐着的,而这一行为的提出者就是我们熟悉的秦始皇。

那在秦始皇之前呢?那时候上朝还不叫上朝,而是叫"莅朝",皇帝和群臣都是站着开会的。

赵匡胤撤凳子这事可不是小事,从他做这件事开始,标志着皇帝的权威性是越来越强了。相比起来,在这之前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君臣之间的地位还是相对平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