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日记|走进博鳌,留客村里的故事与乡愁

 老鄧子 2023-05-01 发布于海南

古渡口、古宅、古树,6月8日,《海南日记》——文学名家写海南第三季活动中,著名作家刘醒龙、文珍来到博鳌镇留客村,品尝一杯浓浓的咖啡,他们仿佛看见“海南侨乡第一宅”的主人蔡家森越走越近。

图片
博鳌镇留客村。记者 曹志 摄
  留客村坐落在万泉河下游,毗邻乐城和东屿岛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相比其他侨乡,这里的南洋风情更多了一份情怀。该村拥有500多年的历史,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图片
著名作家刘醒龙、文珍参观博鳌镇留客村。记者 曹志 摄
  留客村有制作蔗糖的古老工艺。瞧见用于碾压甘蔗的石磨,文珍格外兴奋。
  风起云涌,古渡口不知迎来了多少船只。“过往渔民也许累了,也许迷恋这风水宝地,不少人留了下来,娶妻生子,故而取名留客村。如今村里有10多个姓氏。”村民介绍。“这个村名太有诗意了!也足以说明村民的热情奔放和对生活的热爱。”刘醒龙似乎看见了几百年前,一个个好男儿从海上乘风破浪归来。
  留客村的美在细微处。这里有山有河,村里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00多棵,最大的一棵重阳树的树龄达800年。后山有一条驿道,皆是用二十多厘米厚的船木铺设而成。
图片
著名作家刘醒龙、文珍参观博鳌镇留客村。记者 曹志 摄
  小桥流水,瓜果飘香。此时村里几个女子正在采摘百香果。刘醒龙和文珍品尝了几个,“甜中带清香,真好吃!”
  从山上可俯视蔡家宅的全貌。“这座古宅前有河,背靠山,周边还环绕一条金腰带,风水太好了!”刘醒龙津津乐道。
图片
著名作家刘醒龙、文珍参观博鳌镇留客村。记者 曹志 摄
  村民说,蔡家森开创事业过程中,有一位“高人”始终相伴左右尽心辅佐。他叫陈俊明,祖籍福州,博学多才,被蔡家森尊称为祖师爷。蔡家大院便是其得意作品。
图片
著名作家刘醒龙、文珍参观博鳌镇留客村。记者 曹志 摄
  气势宏伟的蔡家宅1934年由印度尼西亚华侨富商蔡家森兄弟四人共同修建,四座建筑风格相似,占地3亩,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中西建筑风格合璧的城堡型建筑群。坐东南,向西北,这其中以蔡家森住宅规模最大。有50个房间,80多道门,116个窗,被喻为“海南侨乡第一宅”。宅院虽然经历了80多年风雨,如今风姿依然。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家境贫寒,蔡家森幼年辍学,十多岁就上街卖小吃赚钱,“蔡家森的经历非常曲折,他先是被村人带去新加坡,后又孤身去了印尼,经过打拼,在印尼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在印尼经历了33年风雨后,蔡家森回乡盖起这座豪宅。”村民说,一九三九年日寇侵略琼岛,蔡家兄弟撤回印尼。直到一九八七年,蔡家后人才从印尼归来,拜祭逝去的亲人。村民说,蔡家森相貌堂堂,人品端正,事业有成。蔡家家规颇严,也很独特,其中一条便是:儿媳在家必须都要说海南话。
图片
著名作家刘醒龙、文珍参观博鳌镇留客村。记者 曹志 摄
  村民讲述蔡家森的故事,让两位作家很感兴趣。“蔡家宅中西融会,建筑学、园林学、美学、心理学的运用臻于完美。”文珍说,其实,留客村不仅仅有蔡家宅,这个古村写满了故事和乡愁。
  蔡家森还算是幸运的,最让文珍伤感的还是留守新娘。
  在留客村,经常有一位阿婆孤零零地坐在家门前望着万泉河。60多年前,梁光华阿婆在村口送自己的丈夫去南洋谋生后,从此再也没有相见。
图片      “送夫送到万泉河,河水倒映影双双,夫妻都如鱼和水,鱼水分离几凄凉。
  “夫郎离家南洋去,一去数十年无回书。坐在石上望夫回,泪流成河浸石浮。”
  那段岁月里,在琼海侨乡,许多妇女都和梁光华一样,承受着分别的痛苦,送走自己的丈夫之后,从此音信全无,只得守着这份爱情,做一辈子的留守新娘。
  “这些留守新娘太痛苦了,在她们眼中有着太多无望的爱情。”午后的阳光很烈,正当文珍沉浸在苦楚中,村口广场长廊旁几位阿婆在大声叫卖黄皮。她跑过去买了几串。阿婆笑了,她也开心地笑了。或许这样,她才略感欣慰。

来源:南海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