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落第者张继与寒山寺钟声

 昵称45109175 2023-05-02 发布于浙江

如果说,梦里有江南,那江南的梦里一定会有苏州的影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苏州的美,有着小家碧玉的委婉,有着清新自然的古韵。苏州的美,是江南的婉约,是一首宋词的细腻,是让人留恋的湿漉漉的甜腻。

到了苏州,一定要去枫桥镇。

枫桥镇在苏州城西阊门外,镇子不大,但名气不小,盖因镇上有个寒山寺。但这里既没有高山,也不见枫林。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

寒山寺在中国众多知名的古刹中,无论从它的历史传承还是规模的大小,都是排不上前十位的。然而,就寒山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而言,它确实又是令人向往与钦慕的,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因为更多人对寒山寺的认知和熟悉却源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在唐代众多诗人当中,张继算不上大家,《唐诗三百首》里只选了他一首诗作《枫桥夜泊》。然而仅就这一首,就足以使他千古不朽了。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现存资料中,关于张继的生平记录极少,能得到考证的只知道他字懿孙,是湖北襄州人,仅在病逝前一年多担任过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张继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的进士。然而,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的文官由吏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张继虽然考中进士,却在铨选中被淘汰了。名落孙山是读书人的奇耻大辱,他欲哭无泪,亦无人可言,一肚子郁闷无处宣泄。于是,只得在京城漂泊等待机遇。但张继为人孤傲,不屑巴结权贵,所以一直没有谋得一官半职。漂泊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了,叛军占领了洛阳,又直逼长安,唐玄宗无奈逃跑,一时之间,京城人士纷纷逃离,张继也成为其中一员。而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也顺着大运河乘坐木船南下苏杭,开始了他的江南流寓之旅。在一个秋风瑟瑟、雁阵惊寒的夜晚,当船停靠在苏州阊门外时,见枫桥弯如弓月,悬在运河之上,岸边的烟树朦胧之中,有寺庙若隐若现,显得伤感又又寂寥。江水睡了,木船睡了,船里的人和岸上的人也睡了,一切都睡了。唯有他,依然醒着。夜愈深,他愈清醒。突然,一阵钟声传来,宛若一道惊雷击中了正在沉思的张继,他心头一震,始终挂怀的国家凋敝的景象、百姓悲苦的流离惨状和寒窗寂寞、科场失意的个人境遇让他愁肠百结,几多世态炎凉,数度人情冷暖,一下子涌上了诗人的心头,注满了这个不眠之夜。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冷月映诗心,化成了笔底波澜,写下了《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四行的二十八个字也喷涌而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的鲜活意境,又将孤舟漂泊人的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将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情景聚合,使得诗句在情真意切中扣人心弦、荡气回肠。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所见)、啼乌(所闻)、满天霜(所感)、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读罢不免让人产生一种侵肌砭骨的寒意。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

这28个字浓缩了飘泊学子艰难的人生,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慨叹。它蕴藉的禅味道风,体现的高古意境,赋予了寒山寺、枫桥以鲜活的生命。

张继为文不事雕琢,爽朗激越,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尽管诗行光芒万丈,但张继的一生却极其坎坷落魄。在世时,仅在暮年谋得一小官职,文章也未引起太多人注意,即便是《枫桥夜泊》这样的华章也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直到去世(公元763年病逝)后,《枫桥夜泊》被同样生卒年份不详的高仲武选编入《中兴间气集》,此后历代诗选均收入该诗,直到《唐诗三百首》收入后才广为传颂。


如果把苏州比做一个江南美女,那么《枫桥夜泊》告诉我们,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张继所描摹的月下苏州、秋夜枫桥以及寒山寺的钟声,已经定格在文学世界里了。这近乎白描式的失眠之作,这孤旅和惆怅交织的真心自白,让他在唐朝的夜空留下了痕迹,让世人记了一千多年。张继成了诗坛不朽,《枫桥夜泊》红遍天下,寒山寺香火繁盛至今。

寒山寺几经兴废,人们大概不会过问,因为那只是寺的变迁;但有了诗,就不能同日而语,因为这寺得到了最好的装点而巍巍壮观。不少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到此,也忍不住要吟诗、挥毫,如乾隆帝、康有为等,但诗作能超过张继者,则不见。乾隆的御笔不含韵律,康有为的诗也感到距现实较远,而张继的诗,如寒山寺的钟声,震撼人心,警醒世代。

有人说,张继让寒山寺享有盛誉,为世人知晓,因而是张继成就了寒山寺;也有人说,寒山寺给了张继灵感和触动,因而诗句才如此脍炙人口。但无可辩驳的事实却是,寒山寺与《枫桥夜泊》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源远流长的岁月光华里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所幸,落第者张继却因苏州枫桥寒山寺成就了诗歌国度一首好诗。有时,我们还会和张继一样,听到了那隐隐的钟声,只是那钟声不一定来自遥远的寒山寺,而是来自唐朝的那个秋夜,由张继敲响的,直叩我们的心灵。所幸,我们所处的时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张继式的人生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