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淡冲和见真情 ——曲德胜散文浅议

 东营微文化_ 2023-05-02 发布于山东
曲德胜同志近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散见于各报刊。曲德胜同志的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还是描人状物,均行笔老练,悠悠然透出股平淡冲和的气息,读起来颇有点儿周作人、俞平伯、汪曾祺等人散文的味道,由此也可见出曲德胜同志的文学功力和文学休养的深厚。其实,曲德胜同志早先就曾在文化部门工作,痴迷于圣洁的文学,只是后来有了那么一段从政经历,稍稍荒芜了自己的文学园地。但他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段时间,能够静下心来,整理一下思绪,写一写难忘的故乡,写一写过去曾经熟悉并且至今难忘的人和事,实在是一件幸事,这或者可以称作厚积薄发。
曲德胜同志的才思似乎一发而不可收,他不断地用笔抒写着他的故乡,他的童年,他记忆中那些想忘也忘不掉的人与事。他的所有散文篇章几乎都呈现出一种灵性和趣味,于平淡冲和中见出他对故乡的真情,对故人的怀念,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就拿他近期创作发表的“故园写生”篇章来说吧,曲德胜同志的“故园写生”是一组人物系列散文,共7篇,每篇都围绕描写一个中心人物,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极富地方特色的语言也非常生动有趣。譬如《十叔充斯文》一文,在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描写主人公十叔:“十叔昂着光秃的脑袋,腆了个大肚子,笑嘻嘻得像个弥勒佛,说话走路很有作派,是北洼村的一道风景线。他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偏喜欢拿腔捏调地说斯文话,爱和在外工作的人拉呱,学会了拉长音`这个,这个`,很有大干部作报告的风范。他常用些`关于、以及、如果、那么`一类的词汇,听上去像个喝过墨水的人。”
寥寥几笔,曲德胜同志就把十叔这个没有文化却偏爱充斯文的同时又热爱生活的人物形象给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了。读了《十叔充斯文》这篇散文,依稀能从十叔身上看得出著名人物形象孔乙已的一些影子。曲德胜同志用他那一支妙笔,将十叔这个人物刻画得可笑复又可爱。
又譬如“故园写生”系列之《卜老汉骂街》,文中写道“卜老汉叫发财,连起来称呼又白白地糟蹋了一个好端端的名字。”卜发财谐音“不发财”,可不瞎了一个好名字怎么着。接下来文章又写道“老子不发财,儿子谷雨却有财运。他杀猪卖肉,油乎乎的票子塞满了腰包。”但“卜老汉和儿子分家过日子。从没沾儿子一滴油水的光……只是看到有了钱的谷雨张狂的样子,早就憋了一肚子气。”问题在于中秋节卜老汉到儿子那儿去买一斤肉,儿子竟然只给老爹称了九两。这成了卜老汉骂街的导火索,“卜老汉的叫骂像帕瓦洛蒂的歌唱,声震屋瓦,直上云宵……直骂得鸡飞狗跳骡走马惊花开叶落鸦雀无声……”
读曲德胜同志的“故园写生”系列散文,每一篇都令人忍俊不禁,读到精彩处再也难以掩饰,终至于哈哈大笑。曲德胜同志不愧是状写人物的高手,他于不动声色之间,将一个个人物描摩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曲德胜同志所描写的人物,固然是他故乡极富特色之人,在他脑海中时时浮现,印象可谓深刻。看似平静地描写这些人物,其实反映出他对故乡人的深切怀念,和对故乡的真挚感情。
曲德胜同志的老家位于黄河岸边,他对黄河,对黄河水,对黄河岸边的一草一木,同样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最近发表的回忆童年趣事、描写黄河风情的散文《黄河拐弯》《风雨草桥沟》《捉“蛸蟋牛”》《卤水豆腐》《下洼拾草》等,同样十分精彩,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和曲德胜同志一样生于黄河长于黄河,对黄河、对故乡、对童年有着同样美好的回忆;对文学有着同样的爱好,这决定了我们俩人之间有着太多的共同语言。但曲德胜同志年长于我,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致使他的文笔更为历练老辣。
文笔平实,用词练达,是曲德胜同作品的特色,更为可贵的是他的文章基调仍是一贯的平淡冲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寻找生活中那泓清水”。我衷心祝愿曲德胜同志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上喜获丰收。
作者简介:李杰善,男,山东利津人,法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山东省商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党总支书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