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The Great Deformation畸变(4-3)

 书虫小记 2023-05-02 发布于北京

通过回顾格林斯潘任期内的政策以及美国经济历次危机波动,戴维把格林斯潘以及后来各届总统的金融政策归结为一条——货币集权主义,从根本上是反自由市场,反经济规律的的

从早期的南海危机,郁金香狂潮,到大萧条,到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到八十年代美国滞胀,对这些危机的原因和机理,历代学者政客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梳理和总结——从亚当斯密的原教旨来看,每一次危机都是市场对人为干扰造成的泡沫和错误的一次纠正,不论是短期利率暴涨,还是银行收紧贷款,还是直接银行倒闭,这些都是市场规律对人类的妄自尊大和痴心妄想的纠正和惩罚。

危机本身就是市场出清的过程和必要环节所以,危机有多严重,反过来就说明之前我们所谓的成功和战胜市场,错得有多离谱

货币集权主义,是进入八十年代后,由美联储新发明的一种干扰工具,一种泡沫放大机制——即美联储作为央行不再是审慎的货币数量管理者(货币主义的始作俑者弗里德曼主张是按照固定的8%增幅增加货币供应量,他的后续者们连这点都抛弃了),而成为了一个运用货币发行作为工具,通过持续维持低利率,扭曲真实市场规律作用,从而达到促成中长期股市繁荣,金融工具丰富多彩,持续扩大投资来营造泡沫的目的。

这个机制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由市场经济理念,也违背了美国的宪政立国理念——小政府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不在,积极干预市场,制造繁荣假象,之后造成危机,最后又跑出来扮演拯救角色的大政府——一句话,折腾,穷折腾。

联想下今天热议的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其问题的根源,都在政府积极干预经济,以低利率和货币泛滥制造泡沫直接相关。

每一次危机之后,之前市值庞大的公司,平均蒸发的市值达到了70%左右——所谓水落石出就是指这点。

因此,每一次股市危机,大家谈论的,不是真实的投资价值,而是什么时候买入,什么时候逃走,不论是投资银行,还是散户,都是这么做。

制造泡沫的唯一好处,就是不断实现居民和企业财富转移和集中到金字塔最顶端的人群手中。

同时,货币集权主义这种机制,还有一个有力武器,就是充分利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优势,通过国债这种方式,使美元成为从全球榨取利润和资源的工具

不论这种方式多么有效——我记得中国不少学者和政客都有过相关的研究,很惊讶的是,中国对于这种模式的态度,一方面是批判,一方面也是掩不住的羡慕和追随——因为这符合我们的大政府理念

戴维认为,美国出售国债来从其他国家获取资源,实际上出售的是未来美国人的创造和劳动,这种极速放大当前收益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能够蒙蔽所有人的假象——经济蓬勃发展,收益率高企,一切欣欣向荣,而实际掩藏的,是制造业空心化,实际就业率下降,科技泡沫泛滥的真相。

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就是美国政府通过美元的全球泛滥,打压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表面上削弱了中国出口的利润率,也因为进口商品价格下行,掩盖了美国同期国内的实际通胀。

这样做,表面上打压了其他国家,为美国获得了当期利益,但实际上,却促成了制造业持续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这对于美国实际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形成了重大的威胁,无异于釜底抽薪

换句话说,货币集权主义,对于美国而言就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

在这里不得不插个题外话——所谓对美国有利的,一定就是对中国不利的。戴维的理念实际上代表了美国国内的另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自克林顿总统以来,一直到奥巴马,都予以了否定和拒绝。

那就是真正对于美国基础经济,美国普通民众有利的发展方式,仍然是制造业的发展和强大,仍然是家庭储蓄率的提升,而非上述货币集权主义所营造的当期繁荣

反过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因为意识形态需要大骂美国模式,一方面又暗自欢迎这种模式以迎接美国产业的转移和自身出口的增长。

中国应该是过去二十年来,在美国货币集权主义模式下,全世界最大的赢家

这一点,戴维们这些智囊都非常清楚,因此,后来美国的民意终于选择了特朗普。他所执行的一系列政策,看起来无不是针对中国——由于只能获得单向信息,国人都倾向于认为美国总在针对中国

实际上,特朗普所奉行的,就是以戴维为代表的富裕的白人爱国主义和民族本位者所持有的观点——回归市场本源,回归劳动致富本源,回归制造业立国本源,回归国家为民执政本源

我们当初骂Trump越厉害,越说明他有多能代表美国本国利益和本国普通民众利益

现在的拜登,不论对特朗普的其他做法和策略有多么不屑一顾,但对于特朗普政府制定的制造业回归战略,可谓一字不改。因为这是美国的国家利益,是美国的民意。

在梳理进入21世纪后相关金融政策的演变方面,相比《众魔在人间》和《大而不倒》两本解读08危机的著作,戴维更突出了促成08金融危机的两个关键——其一是通过持续夸张的并购而形成的超大规模金融机构,以五大银行为代表;其二是为批发住宅抵押贷款提供保障的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央企”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是政府特许经营,而非真正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

对于持续扩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戴维认为,从美国的银行发展历史,以及当前美国各级各类银行生存发展的状况来看,所谓规模出效益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谎言。

他列举了五大金融机构随着规模扩张,人均产出效益下降的数据——规模扩张的唯一目的,就是大到不能倒,有规模方有话语权。

通过对比分析,戴维认为真正有效率的储蓄银行,规模不能超过500亿美元,他推荐了哈德逊城市银行,一家以抵押贷款和社区银行为主业的小型银行——在美国,有诸多这类小而美的银行,专注于某一个行业,专注于某个区域的服务,其8万笔贷款业务中,仅400笔不良。

由此我联想到,11年-14年间,中国压制钢铁产能,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做大单一钢厂产能,淘汰那些中小产能钢厂——在实践中简化为淘汰600立米以下高炉,要求大家建800-1000立米的大高炉。

因为工作需要,本人就此进行了深入走访研究,结果却发现,不论是钢厂老板,还是技术专家,都一致认为最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炉,其实就是300-600立米范围的。

高炉越大,对铁矿石品质要求越高,对国外供应依赖度越大,同时,体积越大的高炉,越难以进行灵活调整和生产控制。

300立米的高炉,钢厂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说停就停,说开就开;1000立米的高炉可是不能随便停车的!结果是什么呢?逼迫钢厂投钱做了大高炉,无效产能反而增长一大截,导致了15年以来的严重过剩和普遍亏损。

再就是联想到了wells fargo,这是一家我久闻大名,且在美国本地接触过的唯一的一家美国本土银行,其他的不说,仅在开户的便捷和服务收费方面,就能让它压倒美国银行——尽管美国银行本来就是从服务个人储蓄业务做起来的。

wells fargo为了追求规模,开始了不切实际地堆积业务,过高的指标要求,迫使经营层作假,过去的五年中做了大量的假信用、假账户,规模是上去了,效率却大大降低——最终作假被监管部门发现,被处以30亿美元罚款

在被处罚之前,wells fargo一直被麦肯锡咨询作为标杆推荐给国内一些渴求转型的大型银行作为参考,一段时间里可谓言必赞之。

也许这才是所谓多层次、多元化市场的本意,分散的,各自凭借地方或特定服务的优势生存发展的银行,用以满足各种层次的需求,不追求一体化,不追求规模化。

像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美国银行这类,通过持续兼并来做大规模,成为行业领袖,其目标指向也十分明显——自由市场是不可能产生巨无霸式的机构的,巨型金融机构本身就是政治而非市场的产物,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执行权贵们的意志。

这些金融机构,通过持续不断的兼并,在股市上掀起一股估值虚增的狂潮,既不用创造价值,也不用提升效率,仅仅是一个并购动作,就能引起股价上涨,通过这股价的上涨,起到收购美元的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