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长城“搬进”博物馆要几步(二)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5-02 发布于上海

三维建模技术把长城“搬进”博物馆

该团队用了4年多时间,完成了大约5500公里的长城摄影测量用图像采集,建立了200多万张长城实景照片构成的连续图像库。其中以明长城为主干并占绝大部分,也发散到清代较为分散的燧体遗存,以及唐、北魏、东魏和汉代等历朝历代所修建的长城部分,整体范围覆盖了从沈阳以西到库尔勒以东。

上图:突门手绘复原图。左图:突门外侧洞口遗存现状。左图:突门外侧封堵边缘示意图。

“每一张照片的坐标都呈现在一个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库里面,实现了长城浏览自由。”李哲指着屏幕说,这是金山岭长城,可以放大到厘米级清晰度,每一个灰缝都能看清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种连续的长城的图像库。

用好这些珍贵而海量的实景照片数据,是一个不断发掘价值的过程。

李哲坦言,在长城测绘的起步阶段,自己是有些懵懂的,最初仅仅是想要拍摄能够全面覆盖长城的多角度的照片,拥有大量翔实的长城图像资源。

“为长城全线进行数字化存档是至关重要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意识到,长城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李哲说,“我们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长城补充建筑学的解释,同时要与考古学的成果相结合,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长城。”

基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构造知识,编辑处理、量化分析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获得的实景三维模型,就可以将其应用于病害分析、场景复原等工作。

“实景三维模型本身就非常有价值,长城墙体坡度、尺寸测量、病害情况等全线统计都依赖于三维模型,因此用途非常广泛。”李哲举例说,比如把已知的近几年来长城塌损事件发生的位置统计出来,再结合三维模型就能发现塌损规律:都是在山体陡峭段到平缓段的转折点出现的塌损,这样就可以从现象规律揭示病害成因。

此外,还可以在实景三维模型的基础上,人工搭建出已经缺失的结构。很多木构空心敌楼都只剩下四面外墙,用人工建模就可以补齐内部的木梁柱结构,由内到外地还原出空心敌楼的全貌。人工建模的过程通过渲染,生成视频或者动画,让已经被岁月侵蚀的长城再次生机勃勃地“活”过来。

这些三维立体模型还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模型,把长城实景惟妙惟肖地“搬到”博物馆中。此次展览就展出了大量长城3D模型,配合讲解让观看者一目了然。

李严指着唐代戍堡3D打印模型上的一个小孔对记者说:“这就是当年烧火做饭的烟道,博物馆中的实体模型完美复刻了文物保存现状。”(记者陈曦 赵英淑 滕继濮 林莉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