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鸵鸟的饲养技术中,雏鸵鸟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是养殖场发展的基础,其抗病能力相对较差,加之密集饲养更容易感染和传播疾病。因此,掌握先进的饲养技术进行综合分析饲养并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对提高鸵鸟成活率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雏鸵鸟的饲养观察,结合发达地区养殖场的成功经验,探索出对雏鸵鸟的早期饲养经验,总结出雏鸵鸟成活率高的饲养管理方法。现将实际研究对比情况总结如下。 一、雏鸵鸟的开食 雏鸟的第1周是最关键的,需要勤观察,在开始2~3天,雏鸟消耗自身的蛋黄囊,不需食料。3天后,雏鸟常会开食和饮水,开食后最初3天要经常检查,发现下痢应立即进行治疗。维鸟的开食很重要,操作时要细心、有耐心,开始时一定要诱导其采食,用指头不断敲打饲养盘和拨弄饲料进行引导。第2天用同样的方法透导采食,直到4~6天,雏鸟可以自然取食为止。1月龄鸟最爱吃异物,要注意控制食量,避免采食过量,同时要注意栏内的清洁卫生,营造良好的栏舍环境。 二、雏鸟的饲料选择 可选用鸡颗粒料,最好选择颜色鲜明(红、黄、绿)的鸡颗粒料,每日饲3次,并加入适量维生素,也可用切碎的熟鸡蛋和胡萝卜。饮水也应加入维生素,并且要有颜色,这样幼鸟会主动饮水。注意控制雏鸵鸟日粮营养量。1日龄至2月龄(体重达10kg),此为初生长阶段,应使用精饲料为主,铺以少量粗饲料。精饲料配比:玉米粉48%,草粉27.5%,黄豆粉20%,维生素、矿物质4.5%。 三、育雏的条件 3.1 适宜的温度 雏鸵鸟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不适宜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若雏鸵鸟腹部受凉,则会导致腹中的卵黄吸收不良,从而雏鸵鸟的成活率降低。为了保证适宜的生长温度,可采用舍笼地面铺垫草或使用电热板等保温设备,促进卵黄吸收,促进消化。1~4周龄雏鸵鸟选在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时将其放到运动场上活动、晒太阳。 3.2 适宜的湿度 育雏舍适宜的湿度对于雏鸵鸟的生长也很重要。如果育雏舍湿度过低,会导致维蛇鸟出现脱水症而降低其成活率,应及时提高湿度、补充营养。如果育雏舍湿度过高,则会导致雏鸵鸟出现水肿。育雏舍前期的相对湿度一般应控制在50%~55%,后期可降低湿度要求,在50%~75%的范围内均可适应。 3.3 适宜的饲养密度 适宜的饲养密度可保证雏鸵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有利于雏鸵鸟的生长发育。一般1周龄的雏鸵鸟育维舍活动范围控制在0.25平方米每只,之后每周扩大10%,3月龄时雏鸵鸟平均活动面积控制在2平方米每只,运动场面积控制在5平方米每只以上。并且随着雏鸵鸟的生长,可采取分群饲养,保证合适的饲养密度。 3.4 适宜的空气流通与光照 育雏舍除了需要保证适宜的温湿度及饲养密度以外,还要注意增加空气流通,及时排除育维舍内粪尿等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促进雏鸵鸟生长。冬季时通气要注意使用暖气,防止雏鸵鸟受到冷风吹袭而受凉。此外,适宜的光照可增加雏鸵鸟机体的免疫力。冬季为了增加光照面积,可以使用玻璃材料建造育雏舍。夏季则应设置遮萌棚,保持育雏舍内阴凉舒适,避免强烈光照引起雏鸵鸟中暑。 四、雏鸵鸟常见病及其防治措施 4.1 曲霉菌病 发生曲霉菌病的病鸟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口流粘液、体温升高、离群懒动等症状。防治措施:避免饲喂霉败的饲料,不使用发霉的垫料;’用1:3000的硫酸铜液作为饮水;采用针对病菌的抗生素药物肌注。 4.2 白痢 发生白痢的病鸟食欲减退,排便有腥臭味,精神萎顿。防治措施:立即隔离病鸟,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口服土霉素片,每次3~10片,每日3次,连用3天;肌注硫酸庆大霉素,每次用量20万~40万IU,每天1次,连用3~5天。 4.3 脚腿病 发生脚脚病的病鸟喜卧懒动,行走不正常。防治措施:雏鸟栏舍可用粗布垫地以防跌伤,雏鸟长大后也应保持地面粗糙度,防止其滑倒受伤;保证雏鸟食物中的钙质含量,食物中添加适量骨粉以及硒等微量元素;按1g多维对水1.5kg的比例,在雏鸟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并持续3个月。 4.4 新城疫 发生新城疫的病鸟呼吸困难,偶尔伴随咳血症状:眼肿胀,分泌物多;排便不正常:并伴随一些神经症状。防治措施:以疫苗免疫为主,1~2周龄用LaSotaIV系或克隆30系滴入鸵鸟眼中或鼻中进行免疫,或采用肌注1次I系疫苗的方式进行免疫。 综上所述,掌握科学的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饲养技术,对雏鸵鸟的早期饲养至关重要,特别是提高雏鸟的成活率作用表现突出。在饲养管理中,合理进行雏鸵鸟的开食,选择合适的雏鸟饲料。注意加强对舍饲环境的监控,保证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控制合适的饲养密度,并注意加强舍内空气流通,冬季增加光照,夏季注意遮荫。对于发生疾病的雏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病情,以保证雏鸵鸟的健康生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