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交与礼貌,社交如何交谈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5-02 发布于河南

社交与礼貌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讲个寓言小故事:一天,飓风问和风:“你不想有我的力量吗?”和风不明白飓风的意思。飓风接着说:“你看,当我起驾的时候,他们在整个海岸都挂上台风信号来向我致敬。我折断一条船的桅杆就象你托起一根鸡毛那样地容易。我的翅膀这么一扫,海边就到处都是粉碎了的船板。我能够,而且常常举起大西洋。病弱者最怕我,怕之入骨。所有的国家都在我的呼吸下畏缩着。难道你不想有我的威力吗?”

和风没有回答,只是在天空中轻轻起舞。这时,所有的河流、湖泊和海洋,所有的森林和田野,所有的走兽和飞鸟以及人类,都为它的来临而高兴。鲜花盛开,果子成熟,麦地金黄,白羊般的云彩轻轻浮动,鸟儿飞翔,风帆高举,到处是健康,到处是愉快。绿叶、鲜花、果实;温暖、光明、欢乐--这就是和风给那骄傲而可怜的飓风的唯一的回答。

狂暴粗野只会招来人们的怨恨,这种人看起来很厉害,实际上,由于脱离了群众,失去了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内里空虚,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而文明礼貌可就不同了,由于谦恭礼让,温文尔雅,因而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大家就拥护爱戴他。就愿意与之交往,更乐意给他以帮助和支持。这样的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是最有力量的。有位诗人对文明礼貌曾做过热情的礼赞,他说:

它是和煦的春风,驱走冷酷的寒冬;

带来滋润禾苗的春雨,浇开心中的花儿火样红。它是一面无私的明镜,映出人们美与丑的心灵;满含爱与善的热能,把被揉皱的心绪熨平。

的确,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内心精神品质的外部表征。就象水管里流出来的都是水,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一样,一个有教养的人,他的言谈举止必定是礼貌得体的;而一个粗俗野蛮的人,就很难表现出温良恭俭让。虽然个别内心虚伪的:“谦谦君子”也可以装出伪善的假面孔,但那终不能长久,最终必热还要露出真相。由于礼貌与内心的这种一致性联累,人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从“礼貌”来判断一个人,认识一个人,并且因之决定如何对持这个人。比如,眼前有两个姑娘迷了路,一位姑须有礼貌地问一个老人说:“老大爷,请问到某某地方应该怎么走!”由于态度诚恳,这位老大爷可能会高高兴兴地告诉她正确的路线:另一位姑琅态度无礼,趾高气扬地叫一声:“哎,老头儿,到某某地方怎么走?"人家可能翻翻白眼,摇摇头,理也不理她,甚至转身啐一口。因为人家从后者的举止中判断出“这人不咋的”,产生了反感,所以就不愿帮助她了。有一个小商店的营业员原来对顾客的态度很不好,到这个店里买东西,得随时准备受气。这样,顾客都不愿再光顾这个小店了,小店便面临着要关门的局面。这时,一位姑娘提出承包这个小店,保证转亏为盈。她接手后,笑迎顾客,文明经商,她的礼貌赢得了顾客的好感,小店生意很快兴隆起来。这就是礼貌的力量。难怪法国一位女性,向自己的朋友披露她事业成功的秘密时说:“只有一个原因,我喜欢用这样一个词:我祝愿’我祝愿我周围的人们都幸福。这是什么?是礼貌。这就是她成功的诀窍!在这里,礼貌成了威信的源泉,成了成就事业的助力。

礼貌的养成,说起来容易,实行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它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培育。马克思说:“人们要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一切”。他所说的“一切”,是指心灵美和外在美,这就必须时时处处注意文明礼貌,唯此才能逐步把自己塑造成彬彬有礼的人。比如说话,就随时有一个礼貌不礼貌的问题。如果张口闭 口“哼”“得得”、“妈的”,那就根本没有礼貌可谈了。因而团中央号召青年人要从“习惯十个字”做起,把“您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变成口头常用语,这样久而久之,也就可习以为常了。再如表情,对人和颜悦色、谦恭尊敬,自然是一种礼貌的态度;高傲冷漠,以至横眉怒目,又哪里有礼貌可言?久而久之,将冷漠形成习惯,将和气谦恭却之身外,礼貌就与自己无缘了。又如平时一些日常小事,也很可以观察和锻炼一个人的礼貌品性。比如,你到别人家里去拜访,来到人家门口却连招呼也不打,径自推门而入,弄得人家对你这不速之客的突然而至措手不及;路遇熟人视同路人,招呼也不打,头也不点,扭头就走;客人来访,三句话未说,便忙乎起自己的事情;或虽陪客人说话,一会抬手看看手表,一会大呼小叫对家里人吵吵嚷嚷;你到菜场买菜,人家排队循序购买,你却挤到前面公然加塞儿。诸如此类,都是缺乏礼貌常识的表现。要养成对人礼貌的良好习惯,除了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认识,懂得尊重人,尊敬人的重要性以外,就是要从这些平时随时随地都会遇到的问题上,注意礼貌的养成。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注意礼貌问题,才能逐步培养出礼貌的品性,树立起对人礼貌的文明美好形象。

生活中还往往有这种情形:有的人并不是完全不懂得礼貌,而是看人下菜,只将礼貌给予他认为值得尊重的人,或职位比他高的人;而对他认为不值得尊敬,或职位不如他的人,就显得不大礼貌。这其实仍是不懂得礼貌的表现。礼貌待人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一个人精神文明和思想修养水平的自我鉴定。古人说:“敬人者人恒敬之。”无论对什么人,你尊敬别人,礼貌待人,别人才会尊敬你,礼貌待你。有记载说,有一次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和他的孙子一起外出。路上有一个黑人奴隶向他脱帽鞠躬,杰斐逊总统就很礼貌地脱帽还礼。他的小孙子却对这黑人奴隶不大理睬。杰斐逊当即教育他的孙子说:“你怎么能够让一个奴隶都比你文明得多呢?”很显然,在杰斐逊的眼里,黑奴是低下的,这是他的资产阶级立场、感情决定的,并不奇怪。值 得我们注意和从中吸取的东西是,他作为一个总统,能够以礼貌的态度对待一个社会地位最低下的黑人奴隶;尤其是,他将礼貌与文明直接联系起来认识,这是很可贵的。换句话说,礼貌不能因人而异,就象一个人在这里讲究精神文明,到另一种场合、另一种情况下,也同样要讲究精神文明一样,如果移时易地因人而异,那就恰恰违背了精神文明的本来要求了。

。用礼貌待人,这是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风貌,那样,你不仅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礼貌,进而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与友谊,何况这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起码要求呢!自然,正象别林斯基所说:“外表的文明同内心的文明必须一致,外表的文雅整洁应当是内心纯洁美丽的表现。”这样的文明礼貌,才是“诚于衷而形于外”,才是真善美的!

社交如何交谈

有位姑娘来信说:她这个人在大庭广众随随大流,凑凑热闹还可以。跳跳舞呀,唱唱歌呀,看看节目呀,都可以参加,也不大怯场,可一到认真与别人交谈时,尤其是单独与人交谈时,就浑身不自在,脑子里硬是想不出词儿,总觉得无话可说,有时就免不了出现冷场和僵局,弄得自己和别人都觉得挺别扭,有时只好匆匆分手,或不欢而散。下一次,自然也就不好和别人再交谈了。由于总是觉得与别人无话可说,所以,也就总是不能与别人深交,以致社交活动参加得不少,却没有交上一个真正的朋友。这位姑娘还为此事犯愁呢!

见人“无话可说”这种情况的确是不少的。这里面可能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人生面冷,互不了解,一开始不知如何说起,怕万一说错了让别人笑话,所以谨慎过分,造成心理的紧张和语言的失调,以致觉得无话可说;有的是两人想得不一样,志趣各异,便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开头话一不投机,往后就觉得无话可讲了;有的是谈话双方的性格、气质、风度不同,张三南其辕,李四北其辙,没有共同的感奋点,所以也形不成话题,觉得无话可谈;还有的是对方本来无心与你深谈,你虽然打开了“话匣子”人家似听非听,使你觉得无趣,便只好把“话匣子”关闭,“无话可说”了,如此等等,其情况各有不同,原因也不尽一样,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针对具体原因,找出具体解决办法。

与人交谈不知如何说起的情况,往往与对交谈对象不够了解有关。由于不了解对方的脾气禀性,所喜所好,对何种话题感兴趣,思想水平如何,是否乐于听取别人意见等等,所以,就不知应当首先谈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谈论为好,这就表现为“不知如何说起”了。属于这种情况,最好是事先通过别的途径对交谈对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或者通过直观观察,做出临时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再作深一步的交谈。所谓“直观观察”和“临时判断”的得来,可以采取“投石问路”的方法,先试探性的逐一提出话题,听听、看看对方反应,如果对方比较感兴趣,可以说下去;如果对方不感兴趣,可以再换话题。由此找出人们

感兴趣的内容,也就是说找到话头。有时候,由于自己与交谈对象谈话的目的比较明确,谈话内容有事先的规定性,那就不能随便转换到别的话题上去。但可以在一开始谈点别的东西,首先使谈话双方的感情融洽起来,造成一种亲切交谈的气氛,然后由远及近,逐步把话说到预定的内容上去。就象《战国策》上的触薈说赵太后。赵太后不是不准谈论小儿子到外国作人质的事么?那触薈一开始就避而不谈这个,却从自己的儿子谈起,将话题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及至赵太后感叹原来男子也疼儿子时,触薈便以“甚于妇人”一句作为转折点,逐次分析了赵太后不让儿子到外国作人质的不当。这样,本来不易谈得拢的话,二人却谈到了一起去。自然,还可以拿别的办法,比如,如果自己确实不知如何谈起,也可以向交谈对象提出一些问题,或征询,或求教,或讨论,或辩驳,从而促使对方先谈,这也可以打破冷场和尴尬的局面。

交谈双方如果志趣不同,当然很难一见如故。不过,不同中未必就一定找不到任何共同点。比如,你爱打球,我爱读书,可能共同的话题要少一点,但你总要看看电影、看看电视吧,我不和你谈读书,而从评介当前放映的电影、电视节目入手,总可以找到共同语言吧?可以围绕电影、电视中的情节、人物、故事、主题交换看法,在讨论这些电影、电视中,各自对人生、对社会对是非的观念就都可以展示出来,从而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如果连对艺术的兴趣也没有,还可以谈谈时事新闻,谈谈轶闻趣事,谈谈新近在周围发生而多数人都比较感兴趣的事,或者谈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等。如果你们的工作相同或相近,那么,话题就更多了,你还可以谈谈工作中的甘苦成败,谈谈你遇到了哪些问题觉得不好解决,询问对方有无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高招,有什么好的经验。此外,还可以谈谈各自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等等。总之,尽管有些志趣不同,但可谈的话题还是很多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根据彼此交谈时的具体情况,灵活而又机敏地寻找和抓住双方感兴趣的问题谈论开来。事实上,交谈能不能投机,与交谈双方的情况都有关系。对方如果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就不很容易谈得亲亲热热,你就得尽量自己打开话匣子;对方如果是个热情健谈的人,他就会随时响应你的谈话,使双方的交谈显得十分投合。但不管对方健谈与否,只要自己把话题选好,又热情友好,畅所欲言,总是可以使两个人逐步谈到一起的。

在某种情况下,你与之交谈的人因为有别的什么原因,比如,有什么心事萦怀,有什么苦闷烦恼,有要紧的事情要办等,也会心猿意马,无法交谈下去。这时候,就不可勉为其难了。你可以相机询问对方是否还有别的事情,征询是否可以另外约定时间交谈,或适可而止,及早告辞,以后再见面聊叙。怕的是不看眉高眼低,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人家愿不愿听,只管自己滔滔不绝说下去,到头来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谈了半天等于没谈,效果等于零,这样的谈话,与其继续下去,不如暂时中断,等人家有了兴致再谈为好。有篇文章说,同美国人谈话时,如果他听着话点一下头,那谈话人就等于得到鼓励,可以继续讲下去;但是,如果他连点三下头,那谈话人就会迟疑或者改变话题了。其实,何止美国人如此,恐怕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非洲人差不多也如此吧,据我观察,我国也是这样的。这就是说,谈话人有必要随时观察一下听话人的反应。如果人家愿意听,不妨谈下去;如果人家无心听了,就不要强人之难。你硬要讲下去,人家反应很冷淡,也会使你觉得与对方无话可说,从而影响你谈话的情绪。实际上,这时候倒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无适当的可说的气氛,稍稍换一下时间、地点、环境条件,还是可以交谈的。如果在人家有别的原因不愿交谈的情况下,你还要坚持谈,那效果是不会好的。

此外,有一点似乎还应说到,两人交谈,谈话内容一定要实实在在,推心置腹,不必过多的寒暄、客套,更不要张口闭口便讲调门很高的大道理。过多地寒暄和客套,给人的不是恰到好处的文明礼貌,而恰恰说明了二人的关系还比较疏淡,还未达到不拘礼仪的程度。张口闭口便讲调门很高的大道理,说明你不是与平等相待的朋友交谈,而是以居高临下的领导者或导师的口气教训别人,这样,一开始你就将人家置于与你不“平等”的位置上,彼此还怎么好毫无嫌猜地倾心交谈呢?社交也是要交心的,与人赤诚相见,一般说都会得到对方的响应。虚虚假假,三顾左右而言他,即使搜肠刮肚地找出一些外交词令,对于促进彼此了解和建立友情,也无大用处。而唯有诚恳、热情、友好、直率,既反应机敏而又不过分多虑,才可能打破“无话可说”的局面。自然,无话可说还有一些别的内在原因,比如知识贫乏、不善辞令、自卑心理及其它感情因素等等,这属于谈话者本身的修养问题,与方法问题关系不大,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打破“无话可说”的局面是社交的重要一环,有话可说了,就必定促进双方的互相了解,促进感情的交流,这是社交的起跑线,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块基石。打破了“无话可说”的窘境,尔后便是一片欢声笑语,一片温馨的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