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品百练:礼记·大学/左传·襄公十四年/谏太宗十思疏

 一中大语文 2023-05-02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侦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围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道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材料三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出答案。(3分)

天A之B爱C民D甚E矣F岂G其H使I一L人K肆L于M民N上O以P从Q其R淫S而T弃U天V地W之X性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和“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诸”字的含义相同。

B."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之"字的含义相同。

C.“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和“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中的“盖”字的含义不同。

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和“是故圣愈圣”(《师说》)中的“是故”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相互责备,一国就会责备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调整好自己的家族。

B.在儒家看来,不能教育好家人的那些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好自己的家以后,就树立了一个榜样,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都会来仿效。

C.魏征分别从正面“在殷忧”和反面“既得志”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归结到守业的君主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民结怨。

D.能够像师旷、魏征那样,在君权神圣、各国君主专注于扩充自己实力的历史时代,敢于当着国君的面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观点,难能可贵,值得载入史册。

【参考答案】

1.  F、Q、S

2.B (B爱之如父母,代词:臣之壮也,取独,二者含义不同。所以选B。A 诸, “之于”的合音词,二者含义相闷。C.盖,覆盖:盖,“盗”,何,二者含义不同。D. 景,大:“影”,二者含义不同。》

3.A(“一家让,一国兴让”中的“让”理解为“责备”是错误的,是“谦让,礼让”之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一家仁爱相亲,一国此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毁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尧、牵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已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顺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乎仁爱,推己及人的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仁爱,推己及人,这是不会有的事情。因此,国家的治理,在于先调整好家族。

材料二:

师旷随侍在晋悼公的身边。晋悼公说:“卫国人驱逐了他们的国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师旷回答说:“也许是他们的国君实在太过分了。贤明的国君要奖赏好人而惩罚坏人,抚育百姓像抚育儿女一样,覆盖他们好像上天,容的他们像大地一样。民众尊奉他们的国君,热爱他像热爱父母一样,敬仰他如对日月一样;索收他如对神明一样,畏惧他如对雷霆一样,难道能把他驱逐出去吗? 国君是神明的主祭人,是民众的希望。如果使民众的生计困乏,神明失去祭杞者,百姓绝望,国家失去主人,哪里还用得着他? 不驱逐他干什么?上天生下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让国君治理他们,不让他们丧失天性,有了国君又替他设立了辅佐的人,让他们教导保护他,不让他越过法度。所以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设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平民、工匠、商人、奴仆、养牛人和养马人都有亲近的人,用来互相帮助。善良的就赞扬,有过错则纠正,有患难就救援,有过失就改正。从天子以下,人们各自有父兄子弟来观察和补救他们行事的得失。太史记录国君的言行,乐师写作讽谏的歌诗,乐工吟诵规谏的文辞,大夫规劝开导。士向大夫传话,平民公开议政,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工匠呈献技艺。所以《夏书》说:“宣令官摇着木舌铃沿路宣告,官员们进行规劝,工匠呈献技艺当作劝谏。”正月初春,这时就有了宣令官沿路宣令,这是因为劝谏失去了常规。上天十分爱护百姓,难道会让一个人在百姓头上任意妄为、放纵淫乱而背弃天地的本性吗?一定不是这样的。"

材料三: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卫天下困难吗? 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短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