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颠覆想象的AI降噪软件来了。哪一家的产品才是最强?

 elabman 2023-05-02 发布于广东

刚从南美的巴塔哥尼亚回来没几天,其中有十几天没任何信号。现在我的脑海里依然满是地球尽头的世界最美秋色。

但回到人间后,发现这些天摄影圈里两个话题 - 人工智能(AI)图片生成和AI降噪 - 太火爆了,这两个概念都意义重大,我也把思绪从巴塔哥尼亚移开,参与一下讨论吧。

AI图片生成这一技术是革命性的,会对摄影的很多行业有颠覆性影响。这个话题太大太深,等有时间我再写点我的想法吧。

AI降噪则只是一个工具。但这个工具这几年,特别是这几个月突飞猛进发展的结果,意味着在特定场景它也能颠覆我们的一部分工作流程,还能拯救过去留下的“废片”,因此也值得认真讨论。

本文通过几个实验,对比了目前市场上三个主流AI降噪软件(Lightroom, DxO PureRAW 3, Topaz DeNoise AI)的结果,并把它们和其他有效降噪工具(堆栈平均降噪,以及前期充分曝光)做了比较。

这篇文章依然很长。我这个理工男的认真无聊劲一起来就很难收住,堆积了大量无趣的数据。如果你是文艺女青年或男青年,只想看结果,就直接跳到最后吧。

AI降噪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弱光下拍摄,而且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法用很长的曝光时间,这导致画面曝光不充分,产生了大量的噪点,这种噪点的本质是散粒噪音,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散粒噪音,可以看一下我的书上的讨论。

噪点会摧毁画面的细节。传统的单张降噪算法是不可能恢复这些细节的。但AI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从本质上说,AI降噪是“连蒙带猜”。在一个有大量噪点的图片里,AI虽然没办法肯定噪点背后是啥,但它会根据大数据训练来的知识,来猜测噪点后面可能是什么样的细节,然后去“脑补”这些细节。

如果你是一个技术控,那么可以看看Adobe的这篇Blog, 里面有稍微详细一点的解释。

https://blog.adobe.com/en/publish/2023/04/18/denoise-demystified

经过了足够的大数据训练,AI看的足够多了,因此多数场景,不管画面里被噪点掩盖的部分是鸟的羽毛、石头的纹理、还是树枝、人或动物的毛发等,AI都能脑补的很好。很多时候这个猜测的结果很符合真实场景,当然也有乱猜的时候,但对多数人来说,只要看起来合理就好,真实是什么样不那么重要。毕竟大多数观众也不知道原来环境是什么样。关于这点,我在这一篇关于计算摄影的文章里讲过。

参与测试的软件和算法

AI降噪不是一个崭新的事物,Topaz DeNoise AI这个软件已经推出不少时间了,有非常多的人在用。我也早就购买了这个软件。

但是我个人对Topaz DeNoise AI的结果是很不满意的,在我看来多数情况它不靠谱,因此我极少用它。但是我知道很多人非常喜欢和依赖它。如果你觉得它适合你,那么就继续用吧。

在摄影圈引起轩然大波的,是Adobe公司上周在最新版的Lightroom和Camera RAW里新增的AI降噪功能。可能是因为用Adobe的人最多,再加上这个AI降噪功能真的很逆天,因此它一下子就火出天际了。

但除了这两个软件外,市场上还有其他一些AI降噪软件,比如DxO的PureRAW, ON1 NoNoise AI, Luminar Neo等等。

本文比较了下面三种软件:

  • Adobe Lightroom (V 12.3, Camera Raw V15.3), 这是最新正版版本。

  • DxO PureRAW 3 (这是DxO公司刚刚推出的最新版,感谢DxO公司联系我提供软件,但本文纯属我自己的观点,和DxO公司没任何关系)。

  • Topaz DeNoise AI V3.7.2,这也是最新正版软件。

软件目前不一定支持所有相机和镜头组合。测试中我用了下面两种相机:


  • 佳能 EOS R5

  • 富士 GFX 100s

除此之外,我还对比了单张AI降噪和传统的堆栈平均降噪技术。堆栈平均用了两个软件:

  • 静态场景堆栈降噪:就用Photoshop的统计平均功能,非常简单直接。

  • 星野场景:我用了Sequator, 它能自动对齐星空,并且把星空和地景分开堆栈降噪,非常好用而且方便。很久以前我还推荐过RAW+, 但RAW+最近版本有点不靠谱,一会儿能运行一会儿不能运行,暂时取消推荐。等新版本吧(如果有的话)。

除非另外说明,否则三个AI降噪软件的的输入都是RAW文件。

但我也测试了把堆栈降噪后的结果进一步用Topaz Denoise 降噪。因为堆栈后的结果是TIF,而只有Topaz 能对TIF降噪,其他两个软件都需要RAW文件输入。

记住,请点击文中每一张图来放大看。这样能看清楚细节,同时显示图片本来色彩和亮度。

不过,就算是放大了看,微信的图片压缩会太严重,损失过多细节,导致很难比较结果。在文末我提高了一个下载链接,大家可以下载原始尺寸的图片,可以自己在电脑上去放大和比较。

如何降噪?

Lightroom/ACR AI降噪很简单。在details(细节)部分,你会发现多了一个“Denoise (降噪)”按钮。

图片

点击一下,就会出来下面对话框:

图片

缺省降噪参数是50,本文测试用的就是50,虽然我也试过其他参数。你可以试试不同参数,然后看喜欢哪个结果。

这里的Super Resolution选项是超分辨率功能。这是以前就有的,不是最新版引进的。目前版本里,超分辨率不能和AI降噪同时使用,所以你没法选它。

点击Enhance (增强)按钮后,Lightroom就会慢慢计算,然后生成一个DNG文件。注意这个文件可能比原始文件大很多。

这个DNG文件就是降噪后的结果。

你可以同时增强很多张照片,只要同时选它们就可以了。当心,运算时间可能很长,可能需要出去喝个小酒再回来看看。

DxO PureRAW 3用起来就更简单了。没任何参数可以选。

如果你平时总用Lightroom修片,那么安装PureRAW的时候,我建议你也安装Lightroom插件,这样就可以直接在Lightroom里调用PureRAW了,不会改变你习惯的工作流程。

在Lightroom里选择你想降噪的片子,然后选File->Plugin Extras -> Process with DxO PureRAW 3。

软件会出现下面对话框: 

图片

PureRAW 3包含了几种算法,这个对话框里提供了'DeepPRIME'和“DeepPRIME XD”两种算法。这两种基本都是正对弱光或星空的降噪算法。还有其他一些算法更适合白天场景。

DeepPRIME XD降噪幅度更大,大多数情况运算时间也长很多 ,有时候竟然高达10-20分钟(但也有例外)。不过在我有限的几个测试里,我个人更喜欢Deep PRIME的结果。

此外,PureRAW 还可以矫正镜头暗角、色散、镜头变形,还可以锐化。不过在本文的实验里,我关闭了镜头暗角校正和镜头变形矫正,这样才方便和原片比较。

降噪结果也是一个DNG文件,你可以对这个文件进行各种处理。

测试场景1:

佳能EOS R5拍摄星野

(地面人工补光)

下面的例子是我在去年带一个星空摄影团的时候给大家拍的样片。星空团我们会讲多种拍摄方式,虽然重点是用赤道仪来获取最好画质,但我们也讲了很多其他拍摄技巧,比如如何用堆栈降噪。这一组就是用来讲解如如何不用赤道仪,而是通过高ISO和短曝光,然后加堆栈降噪,来获得高质量图片的。

这张地面用了人工补光。如何补光也是我们重要的教学内容。

没想到当时拍摄的文件竟然可以用来测试最新AI软件的降噪结果了。

图片

这组照片的每一张拍摄参数是ISO 6400, f/4 (已经开到最大),14mm (佳能RF 14-35mm f/4镜头),曝光时间10秒。如果曝光时间更长,画面中的很多星星就会开始拖尾。

但这样的曝光参数,意味着画面严重欠曝曝光。你看我在Lightroom里增加了1.5档曝光后,画面才可以看。

有人说把ISO再提高会如何?当代相机基本都是双增益传感器,当ISO超过第二档 (对R5来说是ISO 400)后就显示出ISO不变性。换一句话说,ISO 400, ISO 6400, ISO12800的噪点表现不会有什么区别,高ISO反而会降低动态范围。那么为啥不用 ISO 400?理论上那时候动态范围最大,能保留一部分星星的色彩。但那样也意味着拍到的图片非常暗,现场看起来内心很不爽。再说我对星星的色彩不在意,如果你在意,那么就用ISO 400然后后期提亮吧。

这样的图片,看小图很漂亮,几乎可以单张直接出片了,虽然后期一下会更好看。但放大后,可以看到噪点惨不忍睹。

图片

ISO 6400, 10秒,f/4, 14mm,后期曝光+1.5,没有矫正镜头暗角和畸变

下面是画面红框里100%放大,对比了原始图片和各种降噪后的结果。

1) 原片:

图片
图片

原片,噪点非常严重

2) Lightroom AI降噪结果:

图片
图片

Lightroom AI降噪。

这个结果可以说太颠覆三观了。如果要求不高的话(比如网上发图,或者印杂志大小的图),f/4,单张高ISO都可以直接出片了。以前你硬盘上假如还有一些噪点太高的废片,也可以救回来不少。

不过仔细看的话,有的地方有点用力过猛,星空中出现了很多细线(假信息)。不过,微信里可能看不清楚,去看看我提供的原尺寸大图就很明显了。

3) DxO PureRAW DeepPRIME 降噪结果:

图片
图片

PureRAW DeepPRIME降噪

结果类似Lightroom AI降噪,效果很惊人,但降噪和锐化幅度更大。Pure RAW 3是真正一键降噪,没有任何参数可以选的。天空中也出现了一些细丝(假信息)。

4) DxO PureRAW DeepPRIME XD 降噪结果:

图片
图片

DxO PureRAW DeepPRIME XD 降噪

至少对这张图片来说,我觉得有点过了。假信息太多。

5) Topaz DeNoise AI (弱光/Low Light模式)降噪结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Topaz Denoise AI (弱光/Low Light模式)降噪

这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结果。三大罪状是:

  • 画面出现黑色网格是怎么一回事?

  • 降噪不均匀,有地方涂抹严重,有地方降噪又不够。

  • 色彩被改变了。

具体是什么原因我懒得去追究了,反正这软件一直和我八字不合,从来没顺过。除非有更新版,我暂时不会再用它。不过,我看到有老外说和其他几种软件比,他更喜欢Topaz, 所以你的情况可能也不一样。自己测试再决定吧。

6) Topaz DeNoise AI (标准/Standard模式)降噪结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Topaz Denoise AI (标准/Standard模式)降噪

依旧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结果。三大罪状是:

  • 画面出现一个红绿怪圈是啥意思?故意来吓唬我的? 

  • 降噪不均匀,有地方涂抹严重,有地方降噪不力。

  • 色彩被改变了。

7)Sequator 7张堆栈结果:

图片
图片

Sequator 7张堆栈降噪

显而易见,不管是天空还是地面,哪怕只用7张图片进行堆栈,不管是天空和地面,画面的细节都远远比AI降噪得来的更加自然、真实、和丰富。

一般我建议至少16-32张堆栈,那样效果会更好。

8) Sequator 7张堆栈加Topaz DeNoise AI:

图片
图片

Sequator 7张堆栈加Topaz Denoise AI降噪

7张堆栈的数量有点少,虽然细节恢复了很多,但依然有不少噪点。我把堆栈的结果(TIF文件)又用Topaz DeNoise AI降噪了一次。用的是弱光/Low Light模式,因为我觉得标准模式涂抹有点太严重。

这次Topaz DeNoise AI的表现还过得去。

测试场景1:

富士GFX 100拍摄星野

(地面有月光照亮)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前两周,是我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山上拍摄的。

其实这个季节不是南半球拍摄银河的好季节,因为它位置太高。单从摄影角度来说我不会去安排拍摄。而且今天虽然非常累了,徒步了至少16公里。

但掐指一算时间,我觉得今晚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时刻。就加了一个班,鼓动了几个不怕苦不怕累的团员去半夜上课去了。

查了一下巧摄,我知道今天晚上11点多的时候,当银河在山顶的时候,恰好也是月升时候。到明天晚上时间就不那么巧了,因为月亮会晚50分钟升起。

当月亮从我身后升起的时候,初升的月亮的光会照亮山头。而初升的月光的色彩非常像初升的阳光,色彩是红色的(只是比阳光暗很多,但通过相机长曝光后色彩会非常鲜艳),因为它同样会在经过漫长的大气层,被过滤掉了短波长光线,只留下长波的红黄色彩。

很多外行看到银河和鲜艳的红山头在同一张照片出现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这一定是P出来的'。却不知这是大自然经常出现的真实的奇迹,可以单张一次拍下。

这样的场景需要在月亮刚升起的时候拍摄。动作要快!这时候月光只照亮的山头,画面的其他部分很暗,气氛非常神秘。再过一会儿,月光照亮了更多的山体的时候,我感觉味道就差了很多。

等到明月高悬的时候,就是月明星稀,银河就已经看不清了。

图片

这张照片拍摄参数是ISO 6400, f/4 (已经开到最大),20mm (135相机等效焦距16mm,富士GFX 20-35mm f/4镜头),曝光时间15秒。

图片

未降噪的原图

下面的100%截图,展示了原图和降噪以后的两个红色方框里的细节。

原图:惨不忍睹

图片
图片

Lightroom AI降噪(降噪数量:50):结果依然颠覆我的想象。太强大了。

图片
图片

PureRAW DeepPRIME降噪:结果和Lightroom不分伯仲,具体喜欢哪一个要看个人口味。

图片
图片

PureRAW DeepPRIME XD降噪:天空部分我个人觉得过了,假细节太多。

图片
图片

长曝光效果

拍星野作品的时候,虽然通过单张降噪或堆栈,也能获得不错的地面细节,但最好的画质一定是通过夜里长曝光或在蓝调时候单独拍摄得到的。我们可以把这样长曝光得到的地面,和星空合成到一起。这样其实并没有改变画面的内容(星空和地面我们都已经拍到了,这样纯粹只是让地面细节更加干净而已)。当然,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要参赛,不想做这样的不同时刻的合成,那么还是拍单张或堆栈吧。

下面是一张拍完前面的星空后,单独对地面长曝光的结果。就这个场景而言,长曝光其实并不合适,因为月光已经升起了很高,不只是照亮了山头 - 我并不喜欢山体全部被照亮的感觉。我只是用它来说明一个问题。但多数时候,拍星空前或后,单独对地面进行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的长曝,光线不会有如此大的区别。

图片

ISO 400, f/4, 20mm,900秒曝光

图片

红框里100%放大细节,未降噪

图片

红框里100%放大细节,Lightroom AI降噪

显然,只要给照片充分的曝光,画面细节和噪点会远远好于任何后期降噪措施。

这里我们虽然没有拿赤道仪的样片来讨论,但赤道仪本质就是在保持星星点状的同时进行长曝光,因此赤道仪拍摄星空的效果,会好于任何任何后期降噪措施。

测试场景3:

佳能EOS R5拍摄星野

(地面无人工或自然补光)

前面两个例子里,地景是有光线照亮的。一个地景是有人工补光,另外一个有月光照亮。如果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全黑的夜里,没人工补光、没月光、没光污染照亮地面,那么我们能否通过AI降噪来单张出片呢? 

下面是一个例子。

全图(这是一个极其黑暗的环境):

图片

ISO 2000, f/4, 20秒,14mm, EOS R5

图片

原图100%细节 (后期提亮)

原图的画质显然是惨不忍睹的。

图片

Lightroom AI 降噪后100%细节(后期提亮)

Lightroom AI 降噪后画质好了太多,但涂抹感觉依然太强。我知道这也实在太难为AI了,结果已经远超想象了。

但也许有人可以忍受这样的画质,但我没法忍受,除非实在没有别的选择。

测试场景4:

如果图片有更多细节呢?

一开始我们就提到,从本质上说,AI降噪是“连蒙带猜”。在一个有大量噪点的图片里,AI会根据大数据训练来的知识,来猜测噪点后面可能是什么样的细节,然后去“脑补”这些细节。至于补出来的细节是否真实就不好说了,虽然大多数时候看起来像模像样的。

在前面的例子里,绝大多数观众不会知道地面的岩石纹理原来到底是什么样的。AI给我们画出一些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就很好了。同理,有几个人真的会知道天上的成千上万颗星星(除了一些主要亮星之外)到底在什么位置?亮度如何? 

对付这些场景,AI降噪还是很有效的。使劲编细节呗,蒙呗,观众很好骗的,看起来不穿帮就可以。

但是,如果画面里有很多没法蒙过去的细节,那么AI降噪是无能为力的。我们看看下面这个例子。这是我在地下室里找到一堆旧文物品。我的很多测试图都是拍这类旧物。

图片

下面是上图的左边的红框里面的100%放大细节。

请点击图片放大看。

图片

ISO 3200, 0.5秒,f/16, 后期曝光+5

显然噪点非常严重,比较小的文字,还有衣服上的细节完全看不清。

图片

ISO 3200, 0.5秒,f/16, 后期曝光+5, Light room AI降噪。

这个还是很让人震惊的。 手臂和肩膀上织物的花纹,红色的绢花、和黄色、蓝绿色穗穗的细节竟然恢复的非常好,而且非常接近真实情况。比较大的文字也清晰了很多。但细小文字完全不可辨识,因为AI猜不出来了。糊弄不过去了。 

图片

ISO 3200, 0.5秒,f/16, 后期曝光+5, PureRAW DeepPRIME 降噪。

至少对这张图而言,PureRAW 的DeepPRIME算法的降噪强度和效果看起来看比Lightroom的更强一点。

图片

ISO 3200, 0.5秒,f/16, 后期曝光+5, PureRAW DeepPRIME XD降噪。

DeepPRIME XD降噪强度和效果比DeepPRIME又进了一步,多数地方好像更好。不过就我个人胃口而言,在有的地方比如文字那里似乎锐化的过了那么一点点。此外处理时间也长了不少。

图片

ISO 3200, 0.5秒,f/16, 后期曝光+5, 4 张平均降噪。

我其实用完全同样参数连续拍摄了很多张。我又试验了一下多张平均降噪(在Photoshop里用统计平均功能)。可见,哪怕只用4张进行平均降噪,画面真正的细节也会大幅度增加,文字现在可以辨认出来了。虽然噪点比AI降噪过的图片还是高很多。

平均降噪得到的是TIFF文件(输入也是4张TIFF)。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调用Topaz Denoise AI,噪点的确进一步降低了,但远远不如Lightroom 或 PureRAW的效果那么惊艳,整个画面降噪也不均匀(为节省篇幅就不显示了)。我相信将来这些公司对TIFF文件也能推出更好的降噪软件。

图片

ISO 3200, 0.5秒,f/16, 后期曝光+5, 8 张平均降噪。

8 张平均后,细节进一步增加。

图片

ISO 3200, 0.5秒,f/16, 后期曝光+5,30张平均降噪。

30张平均后的细节进一步增加。现在画面里的噪点已近大幅度降低了。文字也比较清晰了。

显然,平均降噪在恢复真正细节方面的效果,是AI降噪完全没法比的。

图片

ISO 3200, 15秒,f/16, 后期曝光+0。  

前面的几个例子里,快门时间短,这是模仿拍摄星空时候的需求。但曝光严重不足,导致画面中散粒噪点非常高。

如果加长曝光时间,让画面曝光充分,结果会如何?这里是一个曝光15秒的例子。

显然,这张清晰度已经很高了,噪点也不多。再用Lightroom 或 PureRAW的AI降噪一下就非常好了。可见,如果曝光充分,高ISO图片的噪点并不会太严重。

这一张的曝光时间是15秒,前一个例子的30张平均(每张0.5秒曝光时间)总曝光时间也是15秒。显然,这一张的噪点要小很多。因此,只要有可能,你应该做单张长曝光以保证曝光充分,而不是多张欠曝的短曝光然后平均。当然,很多时候你没法做单张长曝光,比如拍星空的时候星星在移动。再比如你在颠簸的船上手持长焦拍风光。这时对多张欠曝光的图片进行平均降噪就有用了。

此外,几十秒的单张长曝光效果很好,但如果曝光时间长达几分钟或几十分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时候会有一些别的热噪点出现,拍几张做平均,可能比单张几十分钟长曝光的效果会好很多。具体情况要看相机型号了。

最后,如果每一张都能充分曝光,然后拍多张这样的进行堆栈平均会如何?大多数时候这时没必要的。但这样能大大提高暗部的信噪比,在环境光比非常大的时候有用。我们在这篇文章里讲过这个技巧。

画面里另外一部分细节

我们再看看原图右边红框里的100%放大细节。结论和上面讨论的类似,但注意一下画面里左上角绢花的细节和右上角袖口织物的纹理,显然AI降噪虽然非常强,还是完全没法和充分曝光或堆栈平均降噪相比。

图片

ISO 3200, 0.5秒,f/16, 后期曝光+5

图片

ISO 3200, 0.5秒,f/16, 后期曝光+5, Lightroom AI降噪

图片

ISO 3200, 0.5秒,f/16, 后期曝光+5,PureRAW DeepPPRIME降噪

图片

ISO 3200, 0.5秒,f/16, 后期曝光+5, 8张平均降噪

图片

ISO 3200, 0.5秒,f/16, 后期曝光+5, 30张平均降噪

图片

ISO 3200, 15秒,f/16, 后期曝光+0

高ISO不一定意味着噪点高

如同我们反复说的,高ISO本身并不是噪点的主要来源,曝光不足才是。 如果曝光充分,高ISO图片的噪点并不会太严重。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把地下室所有灯光关掉。这时环境已经非常暗了。我把ISO提高到12800,然后拍了下面这张。

图片

ISO 12800, 15秒,f/16。

图片

ISO 12800, 15秒,f/16。Lightroom AI降噪。

这张拍摄环境远比前面的暗,ISO也高了很多。但和前面的ISO 3200, 0.5秒曝光相比,细节多出了太多。这个例子再次说明,高ISO不是导致噪点增加的主要原因。欠曝才是。如果这张我向右曝光然后后期压暗,画质会进一步增加。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高ISO=高噪点?

为了保持画面亮度一致,如果提高ISO,我们一定会降低进光量(提高快门速度或缩小光圈)。这才是导致噪点增加的主要原因。

结论

本文讨论了几种主流AI降噪软件和算法对星野摄影作品的降噪效果。对非星野作品,比如野生动物摄影、其他时刻的风光摄影,本文并没有涉足,但我相信,AI降噪对这些题材也有重大影响。

  1. 对星野摄影而言,Lightroom/ACR的AI降噪,还有DxO的Pure RAW 3 AI降噪,能对RAW文件提供以前无法想象的,颠覆性的降噪效果。

  2. 对目前测试的三个软件的最新版本而言,Lightroom/ACR, 以及DxO Pure RAW 3 的降噪效果是Topaz DeNoise AI完全没法相比的,虽然前两个计算时间长一些。不过我相信Topaz 会很快赶上。

  3. 如果你拍星野作品,如果只在网上发片,或者只印14-18英尺大小的图片(绝大多数杂志跨页也就这么大),同时对画质不那么吹毛求疵,那么单张RAW文件,ISO 3200-6400,f/4, 10-15秒这样参数,在降噪后就能得到相当不错的画质。不需要堆栈平均,不需要赤道仪。我提供了的原始尺寸图片,大家可以缩图到14寸,300DPI 后看看效果。不过这个前提是地景有足够的光线照亮。如果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全黑的夜里,没人工补光、没月光、没光污染照亮地面,那么上述参数能否单张出片就不好说了,至少画质不那么令人满意。

  4. 如果你要印更大的作品 (你大概会问自己,“我是不是真有这样的需求?', 但谁知道呢?也许未来你突然需要呢?),或者追求更加真实自然的结果而不是猜想出来的细节,那么堆栈降噪的结果会远好于任何AI降噪。这是基本原理决定的。

  5. 最好的画质,依然是通过长曝光得到的。地面单独长曝光,星空用赤道仪长曝光,然后合成。

测试图片下载

因为微信对图片压缩的太厉害,导致读者很难看清细节。我提供了部分原尺寸图片或100%截图,供大家下载。

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pIn0rTFnsXjyf0L1rgN7A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