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克庄《对镜》《揽镜六言三首》赏析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5-02 发布于山东

在梳理历史上的览镜诗的时候,我发现,览镜诗其实成了一种「老年文学」,越老的人越喜欢写览镜诗,不像我们现在是年轻人喜欢照镜子。

白居易活了75岁,是唐代诗人里的高寿者。而宋代写览镜诗最多的陆游和刘克庄,都活了80多岁,陆游60岁之后开始写览镜诗,刘克庄70岁的时候才开始写。在刘克庄和陆游的诗歌中,自我的形象也非常丰富。

可能大家很熟悉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陆游其实是个非常奇特的人,他写了一万首诗,历史上除了乾隆皇帝之外,没有人写诗写得比他多了。

他写诗的习惯是「日课一诗」,每天都写一首,就像我们发朋友圈一样。他的诗一多,我们能看到的他的形象就非常丰富。

他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武将,「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有时候又觉得自己是个诗人,「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还可以读到很多矛盾的地方:他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强壮,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弱小;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富有,有时候觉得自己很贫穷。有点精神分裂的味道。各种矛盾都在他的诗歌当中呈现了出来,写照镜子的诗也是如此。

对镜

镜中衰颜失敷腴,绿鬓已作霜蓬枯。

两肩耸耸似山字,曳杖更有蛮童扶。

自惊何以致此老,亟欲修敬问起居。

徐徐熟视乃大笑,但记昔我忘今吾。

今吾虽惫颇神王,飞仙正可折简呼。

远游纵未从溪父,醉眼犹能隘具区。

首先他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镜子里的那个老头已经衰病得不行了,头发乱糟糟的,体态也老态龙钟了。

他看到这个老头之后,不认得是自己,他说:「自惊何以致此老,亟欲修敬问起居。」他想去问一下。接着,「徐徐熟视乃大笑,但记昔我忘今吾。」他老记得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忘掉自己已经衰老成这个样子了。他对目前的状态是很不满的。

诗里还有一个理想的我。他说「今吾虽惫颇神王」,就是我的精神还非常好,我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他在这首诗中明显表现出了对生理我的不满,他希望自己还是那个理想中的我,能够做一番事业。

刘克庄的生存状态和陆游很相似,但性格不太一样。当时宋代有一个官职,叫「祠禄官」。这个官职非常有意思,在宋代以前都没有,宋代以后,元明清,也都没有,只有宋代有。

祠禄官就是给你一笔钱,你去「提举宫观」,也不用干什么活。对于有政治理想的人来说,相当于一次流放。但很多人其实都是拿着这笔钱去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说朱熹就拿着钱办书院、讲学去了。刘克庄和陆游拿着这笔钱,就住在自己老家,然后开始写诗。

刘克庄和陆游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他的《揽镜六言三首》,是70岁的时候写的。他也看到了镜子里那个衰病不堪的自己,但是他没有丝毫厌弃,反倒非常乐观。

揽镜六言三首

背伛水牛泅磵,发白冰蚕吐丝。

貌丑似猴行者,诗瘦于鹤阿师。

天上映藜已懒,雾中看花不真。

顾我七十余老,见公三两分人。

蚊睫僾然不见,蝇头老矣停披。

盲左丘明作传,瞎张太祝工诗。

他说背也弯了,头发也已经全白了。「貌丑似猴行者,诗瘦于鹤阿师」,长相像孙悟空,自己已经完全没有办法接受了,但他没有表现出否定的情绪。

他继续写,「天上映藜已懒,雾中看花不真」,就是他的视力也不行了。「顾我七十余老,见公三两分人。蚊睫僾然不见,蝇头老矣停披。盲左丘明作传,瞎张太祝工诗。」他用了一些典故和比喻,都在写自己虽然老了,但是还可以有很多追求。

他说大家都知道左丘明是瞎了之后开始写《左传》的,张籍瞎了之后还能写诗。所以刘克庄看到镜子里面的那个自己,他丝毫不觉得厌弃。一个爱写诗的瞎老头形象,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豁达。他把镜子里面的自己当作了一个审美的对象。

宋代很多人,他们写日常的时候,其实是把自我对象化了,把自己的日常生活作为了审美的对象,由此来消解现实的愁苦和病痛。

宋人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我们把它称作宋型文化。宋型文化与唐型文化很不一样,唐型文化是外扩式的,因为它疆域很辽阔,血统也很复杂。宋型文化它的地域非常小,它的民族非常纯净,就是汉族,所以它的文化是一种内敛式的文化。

时代的审美也因为这种文化的不同发生了改变,从原来崇尚的浓烈转向了平淡。在这种平淡中,他们开始对枯槁、对老丑、对衰病有了新的认识。枯槁、老丑、衰病,成为了他们审美的对象。

大家经常去怀念盛唐的气象,怀念汉唐的疆域的辽阔,但其实我们当代人更多的文化性格是和宋人一致的。宋人所确立的那些审美的观念、文化的观念,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现在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