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旗永远在心中飘荡——我和我的连队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5-02 发布于河南
推荐者说:军队是一所大学校。军旗是象征军队或建制部队的旗帜。军营,指兵营,即军队留驻的住所,用于驻扎士兵的住所,是战士们生活、学习、训练、工作的大本营。军队、军旗、军营是战士们永远的光荣和骄傲!康振帅老战友撰写的《军旗永远在心中飘荡》,用真心和真情表达了一名老兵对军队、军旗、军营和战友的崇敬、思念和眷恋,现推荐给大家,请你欣赏!
——推荐人:寇宗理


我参军入伍后,在基本建设工程兵21支队204团1营4连(1区队4中队)服役。我们4连是一个加强连,由团直属预制连和4连合并组建而成。
四连有四个特点:一是兵员多;二是工种多;三是驻地多(“分居”三地工作生活);四是不认识的多(由于四连是由两个连队合并而成,长时间“分居”,又不在一起“生活”,所以许多战友互相都不认识,更无来往,成了终生缺憾)。
部队内部番号为1营4连(1区队4中队)。对外代号为00214部队74分队(建字234部队74分队)。
1967年春季,4连在四川省大足县(现为重庆市管辖)组建成立。首任连长为尹尤学,指导员是郑忠玉。

图片  首任连长 尹尤学                  
1969年,4连随1营进驻,位于四川南川县(现为重庆南川区)境内,在代号为5027厂的庆岩机械厂承担建设任务。地处大山深处的庆岩机械厂,距南川县城12公里,主要生产高射炮座,它是座兵工厂。

图片地处大山深处的庆岩机械厂一角

1971年4月,4连随部队整体搬迁到了河南南阳地区。与兄弟连队一起,承接了鲁山县境内的江河厂建设任务。在江河厂,我们一干就是七八年。

图片兵器工业部星光机械厂大门

1978年,4连的100多号人马,移防到200公里外的邓县(现邓州市),承接了兵器工业部星光机械厂和邓县烤烟厂的建设任务。
1979年的春夏之交,驻在支队医院围墙外的预制连,近百号官兵,整体搬迁到了南阳市,卧龙岗乡陈铁岗村附近的部队基地。当时的基地模样令人难忘,那是一大片杂草丛生,沟壑纵横,坑洼遍地,坟堆遍布,地无三尺平的荒野。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五六台推土机昼夜工作,填实了一道道深水沟,铲平了一堆堆古坟墓,推出了一块平地。预制连盖起了营房,建成了预制场,垒好了营地围墙,平整浇筑了施工道路。在平整场地时,我们总能看到,无主坟墓的棺材板被推土机推出,一座座坟堆和沟坎被铲平。老兵们都说这里是“乱坟岗”。后来,还传出不少“闹鬼”的故事和笑话呢。
我是个无神论者,又是个不怕死的军人,对我而言,就少了许多害怕而多了些大胆。工程材料仓库远离营房,是在坟堆集中的地方建起来的。夜晚动静多,响动大,疑似有鬼神作乱。但我早己习以为常,一个人住在仓库的房子里,从来不害怕。世界上哪有什么神鬼。夜间闹腾的都是老鼠和黄鼠狼在捣乱。
有一天,战友广成回天津探亲。为避免影响他人晚间休息,他和绍利战友就来到了我居住的房屋。深夜,我送广成战友到车站,让绍利代我值守仓库。然而,当我从火车站回到住房时,他头蒙被子,瑟瑟发抖,说是仓库内有哭声叫声,还有敲打铁板的声音。看着他那惊恐万分的样子,我无言以对,啼笑皆非。
预制连搬到陈铁岗部队基地后,开锅立灶的第一顿饭是手工扯面,裤带宽的扯面煮了五六锅,战士们吃得津津有味。半年后,4连的部分官兵,从邓县搬迁到了陈铁岗基地,跟预制连合二为一。

图片南阳石油二机厂厂区一角

合并后的4连260多人,是个集预制构件加工、铁件加工、木材加工、水电安装等综合性加工安装连队。有混凝土排、钢筋排、木工排、水电排等6个排,20多个班。与其它兄弟连相比,工种更多一些,技术性更强一些。它是个技术含量高,战斗力强的连队。按工程任务和施工地点,100多人在石油二机厂施工,另有100多人留在预制场工作。
新组建的4连兵强马壮,人才济济。1981年秋季,团里还从4连,挑选了张世林、刘国柱、廖习凯、林亮雄等五名技术骨干,调入驻扎东北的基建工程兵其他支队,参加辽宁鞍山和内蒙古通辽等大型国企钢铁厂的建设任务。

图片预制连连长 许期高             指导员   戴继合

预制连与4连合并后,首任连长是原预制连连长许期高,戴继合任指导员。副连长是孟志明、王在恒,副指导员是李守才,司务长是赵安修,工程师为付启康。排长是葛昌洪、刘兆东、郭光华、陈宜伦、沈通华。

图片指导员 钟维昌            副指导员  廖茂源

此后,钟维昌任指导员,王如成任代理连长,副指导员是廖茂源、副连长是杨仕武。唐才光任工程师,弓联朝、张新年任技术员。
4连自组建以来,承担了石油二机厂,南阳市齿轮厂等地的多项建设任务。全体将士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努力拼博,各工种、各班排相互配合,加班加点地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组建以来的亮丽业绩。多项工程被评定为优质工程。四连多次受到营团的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层出不穷。叶春山同志被基建工程兵政治部授予“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四连党支部1982年被支队政治部授予“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1983年9月底,21支队集体改编为大型国家建筑企业,204团被改为中国建筑七局四公司,4连改为四公司一分公司综合加工厂。改编前,4连水电排四个班的近40人被划调到安装连。

图片首任厂长 许期高             支部书记  钟维昌

改编企业后的首任厂长是许期高,党支部书记钟维昌,副厂长杨仕武,刘兆东。技术员是弓联朝,张新年。
1985年,综合加工厂又迎来新一轮合并,原在南召县云阳镇安营扎寨的四公司木材加工队的60多人,投身到综合加工厂的怀抱,成为厂里一支生机勃勃的新生力量。
原木材加工队的机械化程度高,设备先进。综合加工厂也成为南阳市区为数不多的集预制构件加工、木材加工、铁件加工等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加工厂。这个具有多项建筑加工功能的综合加工厂,不仅满足了第一分公司的工程配件的需要,还面向南阳市场,承揽了一些对外加工业务,拓展了增收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逐渐完善,“三合一”综合加工厂的干部和职工,调入调出频繁。担任过厂长的有刘代碧、周礼福、刘兆东。担任过党支部书记的有汪怀平、刘明钦等。李元高、胡学文任过厂工程师。

图片综合加工厂厂长 刘代碧             周礼福                     刘兆东

图片党支部书记 汪怀平              刘明钦

预制场基地,现已成为中建七局四公司在南阳唯一的“大本营”。昔日的“乱坟岗',如今成为风水宝地。历经四十多年的变迁,旧貌换新颜。许多外地的战友故地重游时,再也找不到当兵时的痕迹。栋栋高楼平地起,院内院外都是人。当年的操场、饭堂、营房以及车间,已经被座座楼群所取代。

图片原综合加工厂大院已经改建成住宅楼

近几年,综合加工厂的工程项目,已基本被分化,绝大部分职工离开了工厂,或调到其它单位或另谋高就。加工厂已名存实亡。然而,职工们的工资却越来越高,个人效益越来越好,个人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有的晋升了职务,有的当了老板。这是四公司整体效益大幅度提高,企业展翅高飞,带给职工“红利”的结果,是怀揣一身技能的加工厂员工,踏实做事,拼命工作的结果。
曾经大红大紫的综合加工厂,已经风华不在。但这些退役官兵们不惧生死,不畏艰难的精神还在,勇于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信念不灭,镌刻在胸中的军魂常存,飘荡在心中的军旗永在!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康振帅 笔名:大原 蒙生  大河。内蒙古商都县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主任编辑职称,副台长。1978年12月入伍,在21支队204团服役,现供职于南阳广播电视台。社会兼职,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先后在省部级、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800余篇,40余篇作品获省级、国家级奖。60余篇作品被《读者》、《作家文摘》、《文摘报》等报刊转载,30余篇作品被《海内与海外》、《大公报》等报刊连载。撰写的纪实文学《开出一片蓝蓝的天》,报告文学《爱似春风情似雨》和合作编写的《风采写真》、《路苑英志》等书已在全国出版发行。康振帅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先后获“南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广播电视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民报协会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等称号。其业绩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广电风采录》等书。

[感谢寇宗理战友友情荐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