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浪古城“啷哪个啷哪个啷”

 狐眼碌碌 2023-05-02 发布于广西

大浪古城古码头

北海合浦县石湾镇有个“大浪古城”,离县城约13公里。很多人曾经在那里捡到过明显是古时候的盆盆罐罐,合浦县1981年就公布这个位于“石湾公社大浪大队”的遗址为县里的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直到2002—2003年,考古人员对大浪古城进行正式发掘,在紧贴古城的一条淤塞的古河道旁,发现了一个古码头,又叫“船步”。

这消息轰动一时。

在《汉书.地理志》中,有一段话:“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

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海丝”的最早记载。作为“海丝”的始发港之一,终于有了物证。

那时候我还是记者,完全是一个“考古盲”,连那条在考古人员眼里一目了然的古河道也辨认不出来,因为上面长满了竹子杂树,还建有房子。

不少人对那个台级只有寥寥数米宽的码头感到失落:“海丝之路”,那是多么壮阔、多么伟大、多么举世闻名,它应该樯橹连云,千帆竞发,这码头不匹配呀。

考古人员说,这只是一个古码头,是不是“海丝始发港码头”不好说,“海丝”是后来的概念。当时工具和造船技术落后,船小抗风差,古人使用的码头建在内河是合理的。

考古就像猜谜。大浪古城前后正式发掘了三次。在2019——2021年最新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这个“古城”的年纪似乎比先前所认为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更老一些,它应该是战国(公元前475—221)中晚期的城址。

这意味着古城旁边的那个码头,可能不是汉代人建筑和使用的。

考古要用事实说话。判断古城属于战国时期,是古城和附近一个双坟墩中发现的陶瓷器——大部分都是碎片,它们与浙江地区战国早中期同类器物基本一致,“明显有从浙江等地战国早中期陶瓷器沿用、演变而来的迹象”,“保留着浓郁的越文化遗风”。

一些碗、杯、鼎、瓮、釜、匜(音同“夷”),都是浙江和广东、广西等处战国时期常见之物,但有陶质化、简约化的趋势。一些小型的碗、杯原始瓷器,像是直接从浙江带到合浦。

合浦草鞋村疑为合浦古城址

古城和双坟墩的结构以及营建模式,先前在浙江一带也有发现。

专家判断,这个古城不是“合浦土著”的居所,“主人”应该是合浦的“外来户”——从战国时期江浙地区迁来的越人,他们聚居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文化聚落”。

在越王勾践掌权时,越国是诸侯列国中的霸主之一,岭南属于它的势力范围。越人南下,在合浦筑城挖池,聚族而居,大浪古城就是当时的“衙门”所在地。

这座城池在战国末年到秦期间被废弃,那里的居民搬到了现在合浦县城的草鞋村。

草鞋村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汉代的“文化聚落”,而且基本可以确定它就是两汉时期合浦郡的“郡治”所在地,而城池在设郡之前已经有了。

如果不是郡治,似乎难以解释合浦汉墓中为数众多的西汉早期墓葬,还有墓中出土的大量“高档”的随葬品。

想想也是,汉武帝显然不可能一拍脑袋,无中生有在一片荒地建一个城邑。专家认为,在他设郡以前,当地就设有比后来的“县级”还大的政权机构。

在汉武帝设郡之前,合浦到底是谁的领地,是姓甚名谁的哪个“官”管着这块地方呢?

“六国毕、四海一”。秦一统天下之前,越国灭亡,最后的国君无诸被废,后人南迁到了两广,古称“西瓯”。秦国平定岭南时的西瓯王叫做“译吁宋”。

译吁宋不甘臣服,率军抵抗秦始皇大将屠睢率领的远征军,不幸战死,部下四处星散,躲进高山丛林,不肯当俘虏。

【(秦始皇)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以与越人战。杀西呕(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淮南子.人间训》】

越人都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基因,宁折不弯。他们在夜间突然袭击,打了秦军一个措手不及。

乖乖隆的冬,这一仗居然干掉了秦始皇征讨岭南的“总司令”屠睢,秦军死伤无数,搞得秦始皇无兵可用,只好将罪犯作为士兵防守。

(“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合浦汉墓出土的铜马

说回大浪古城。它最晚在秦朝之初就废弃,意味着那个古码头是汉代之前的,而不是汉武帝设合浦郡之后的“海丝”始发港。

但“大浪古城”为迁移的越人所建,并从他们由大浪古城迁往草鞋村的脉络,同样可以说,它也是“海丝”的一个源头。

“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这些善习水性、善驾舟船的越人后代,作为当年的“新合浦人”,用他们擅长的技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开辟了从合浦通往世界的海丝之路。

草鞋村的古城址正在探索中,也许在那里会找到那条令人神往通向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海丝之路”的始发港码头。

(本文参考《合浦大浪古城》2019—1021考古发掘报告》) 

其他北海讲“古”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