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带(twilight zone)是一层延伸于全球的水域。它位于海平面以下200到1000米(约650到3300英尺)的深度,刚好超出了阳光的覆盖范围。暮色带又被称为中水层或中层海洋区,其光线昏暗,温度较低,但由生物产生的生物发光却使其拥有闪烁的光亮。该区域生命力旺盛。最近的研究表明,暮色带中的鱼类生物量可能比以前估计的要多十倍,甚至比其他所有海洋区域的鱼类生物量加起来还多。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篇相关研究,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了未来可能的影响。分享如下。 本文共计1200字,阅读约4分钟 图片来源:自然通讯 随着气候变暖,深海“暮色带”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生态破坏的风险。研究表明,随着气温升高,下沉有机物质被细菌降解代谢的速率也更快,导致暮色带中深层海洋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降低,且生活区更加靠近表面。研究人员指出,目前已经出现了显著变化,并且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减排措施,暮色带生态系统的广泛破坏可能会在2100年之前发生,而影响将持续数千年。 海洋的生物。图片来源:libretexts
从最上的图开始,分别是:这是有关新生代浮游有孔虫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的插图;来自文献8的中新世(粉色)和海底表层(蓝色)浮游有孔虫群落分布数据(早始新世无数据);早始新世、中中新世和前工业化现代(“现代”)的表层和深海温度模拟以及大陆配置图;全球深海δ18O堆积图,用于观察新生代变化(SH代表南半球,NH代表北半球。PETM代表古新世-始新世热最大时期,EECO代表早始新世气候最优时期,MECO代表中始新世气候最优时期,OMT代表渐新世-中新世转换期,MCO代表中新世气候最优时期,MMCT代表中中新世气候转换期)。这些数据都是从深海观察得来,全球深海δ18O堆积图受温度和全球冰量的综合影响而变化。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将对暮色带的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改变BCP及其与大气CO2的反馈,可能导致暮色带生态系统的广泛破坏。这些结果提示,即使在目前的温度变化下,暮色带可能已经经历了一些变化,因此需要更好地监测和了解这个关键的海洋生态系统,并在控制全球温度上制定强有力的措施。 ![]() 本文仅供资讯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整理 | 王芊佳 审 | 绿茵 排版 | 绿叶 ![]() 【参考链接】 Crichton, K.A., Wilson, J.D., Ridgwell, A. et al. What the geological past can tell us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ocean’s twilight zone. Nat Commun 14, 2376 (2023). https:///10.1038/s41467-023-37781-6 Martin, A. et al. The oceans’ twilight zone must be studied now, before it is too late. Nature 580, 26–28 (2020). ![]() ✍ 坚持以优质的前沿内容,来服务海洋、湿地、全球科技治理、全球环境治理等领域的读者、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公众。 ✍ 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包括但不限于:CBD, RAMSAR, CMS, CITES, UNFCCC, BBNJ, UNCLOS, UNEA,ITPGRFA,IPCC, IPBES, IUCN, ISO,EBP,化学品三公约,以及进展中的塑料条约谈判、DSI治理、科技伦理治理等最新动态。 ✍ 发文原则:无价值的不发;非前沿的不发;在中文世界其他平台已有的内容一般不发;其他微信平台已发的内容坚决不再发。坚持前沿性、创新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