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的佐料--幽默感 不少人有这样的经验:当与陌生人在一起,或在气氛比较沉闷的场合,只要有那么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物,说上一两句富有幽默感的话,人们在忍俊不禁中,便会活跃起来,陌生的感到融洽、自然了,沉闷的变得轻松活泼了。这就是幽默的力量,也是幽默在社交中显现出的特殊功能。 著名画家黄永玉说得好:“幽默感是判断一个伟大民族智慧和气质的尺度,是人类生活和道德的酒曲。”我们也可以讲,对一个人来说,幽默感同样是判断他的“智慧和气质的尺度”,是每个人的“生活和道德的酒曲”。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幽默感的要求愈来愈多了、愈来愈高了,因为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度、高效率、快节奏的特点,使人们在工作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在工作之余,大脑又很容易感到疲劳,这就很需要轻松舒缓一下,于是也就需要更多的笑,更多的幽默,以调剂精神和保持情绪平衡。有的西方国家把幽默发展成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进行考察和研究,有的还成立幽默俱乐部,吸引人们参加笑的晚会;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笑的艺术--相声以及滑稽剧、滑稽表演的不断发展和拥有数以千百万计的观(听)众,都说明人们是需要幽默、欢迎幽默的。事实上,幽默已成了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人所崇尚、喜爱的美德与修养。幽默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有人把幽默比作社交中的佐料,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在社交场合,那些最引人注目的人,往往是那些幽默风趣的人,她(他)们常以自己的机智和幽默使大家开怀畅笑,大家也都分外地喜欢接近她(他)们,愿意与她(他)一起说笑聊天,度过愉快的时光。而一个整天板着面孔、不苟言笑的人,或者一张嘴便是满口政治术语的人,是很难搞好社交,也很难有多少知心朋友的。 那么,怎样才能具有幽默感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象回答怎样才能变得聪明一样复杂。因为幽默感的养成,可不象学唱歌那样容易,它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机智、心理、气质乃至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反映。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一般说应更富于幽默感。当然,这也不尽然,有些并无高深文化知识的人,如古希腊的幽默大师伊索,我国维吾尔族民间传说中的智慧的化身阿凡提,相声演员侯宝林等,都可以说是人类中的笑神。可见,造成幽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化因素,也有心情、心理、修养、气质等别的因素。比如,心情愉快时,幽默情趣可能就多一些,苦闷哀愁时,幽默的机锋可能就暂时收敛了;爱逗乐的人,可能会着意用幽默的语言引人发笑,过分严肃的人可能就不大善于使人开颜一乐;热情的人可能会以使人欢乐为乐事,冷漠的人也就不管别人笑不笑。因此,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也要从多方面加以注意,这样,在生活实践中经过日积月累,幽默感才能逐步养成。 此外,幽默感的形成,还有一些技术性的因素,也应加以留意。 一是说笑话。当然,单单是说笑话,还不能叫做幽默。如果运用了讽谕、双关的手法说笑话,在笑声中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受到启发和教育,就可以造成幽默的情趣而具有幽默感了。比如鲁迅先生在讽刺封建遗老的虚伪时就讲了一个笑话,说古代的君子是非吃牛肉不可的,然而他“慈悲”,不忍看见宰牛时的惨状,于是就走开,等到牛宰过了,而且烧成了牛排,然后慢慢地来咀嚼。这是个笑话,但由于它使用了讽谕、双关的手法,就使人觉得幽默风趣,而不单纯是个笑话了。 再者是漫画手法。将要描绘形容的事物遗其貌而取其神地加以艺术地夸张,也能产生幽默效果。还拿鲁迅先生讲的话作例子吧,比如,他谈论高跟鞋时讲到,有些女士已在想别的花样,用一支黑柱子将脚跟支起,叫它离开地球。……于是他推论说:“由过去以测将来,则四朝(假如仍旧有朝代的话)之后,全国女人的脚趾都和小腿成一直线,是可以有八九成把握的。”让我们闭着眼睛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高跟鞋呢?由于先生这一漫画式的夸张,就使人觉得十分可笑了。 还有一些造成幽默情趣的方法,比如用反语也就是正话反说,象某姑娘办了一件蠢事,别的姑娘如果从正面说她如何蠢,尽管话是不错的,却没什么幽默感。反过来,如果说她:你真聪明,别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么干,唯独你想出了这好主意!这样一“反说”,连她自己也会觉得好笑了!再比如用仿拟,将别人或别处常用的话,稍加改动而造出一个相反或相似的新话,在貌似不协调,不搭配,却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矛盾中产生某些幽默情趣。 此外,有几点还须说明: 一是幽默虽可以引人发笑,但还不是取笑逗乐,为玩笑而玩笑;幽默产生的笑是建立在庄重、严肃基础上的笑,是含有严肃内容的笑。倘是比较粗俗的取笑逗乐,那和社交场合的文明礼貌就不大协调了,其二,幽默不是耍贫嘴。幽默当然要说话,但不是没完没了地啰嗦,不是卖噱头,那种耍贫嘴的“幽默法”所得结果,只会使人厌烦。有的姑娘为了显示自己能说会道,聪颖过人,或为了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滔滔不绝、夸夸其谈,全无幽默之风趣,却有哗众取宠之用心,到头来,也只能适得其反,引起周围的反感以至厌恶。其三,幽默更非油滑。油腔滑调既会失去姑娘的端庄稳重,同时也失去了幽默感。因为幽默靠的是机智,一油滑,就说明了机智之不足。赫尔岑说得好:“笑决不是一件滑稽的事”,就包含了这样的道理。油滑给人以油嘴滑舌,不诚恳忠诚的印象,其客观效果,恰恰妨害了社交的成功。再者,幽默也不等于讽刺。有的姑娘把讽刺当幽默,那其实是误解了幽默。幽默固然是一种通过隐喻、含蓄、讽喻的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矛盾的艺术,与讽刺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有人说,讽刺是辛辣的笑,而幽默则是谐谑、善良的笑。老舍先生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他必须“和颜悦色,心宽气朗”。卓别林说:“只愿以高明的举动去赢得别人的大笑,绝不肯用粗野的或庸俗的举动。”他们的话,都是对幽默的很好的说明,换句话说,即以善意的心,机巧的智慧,将事物的底蕴通过自己的言谈点化出来,使人们看到其可笑之处,这才是幽默。可以说,幽默是社交语言中的高级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其为行家里手的。但只要姑娘们有志于此,用心学、自觉练,是可以掌握幽默要旨的。而当你的谈吐富有了幽默感时,可以肯定,你一定会成为社交场上的一个“活跃分子”! 社交也应讲“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原本是《论语》中子贡颂扬孔子的一句话,意思是说,由于孔子温厚、善良、恭敬、谦俭、礼让,所以到了一个国家,总是能得到参与该国政事的待遇。子贡是把“温良恭俭让”当作美好的德行和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加以推崇的。我想,如果把这句话拿来,“古为今用”那么可以说,姑娘参加社交活动,也应讲点“温良恭俭让”。 然而,“温良恭俭让”谈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孔门弟子倡导“温良恭俭让”已有两千多年,又有多少人认真实行了呢?诸侯之间争战不休,总是以兵戎相见;政客之间勾心斗角,当面点头笑,背后使绊子;连同族本家、兄弟姐妹、姑嫂妯娌之间,有不少也象乌鸡眼一样,恨不得我吃了你,你吃了我。 下面,就“温良恭俭让”这五个方面,分别谈谈其在社交中的作用。 所谓“温”,即温厚、温顺、温和之意。这是文明礼貌的起码要求,又是待人处世的一般原则,也是搞好社交的基本前提。待人、社交应讲一个“温”字,既热情又有节制,既冷静又不冷淡,温柔敦厚、亲切顺善。人们热爱春天,因为春天就是“温和”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使人觉得非常惬意和舒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模样儿虽好,“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但由于缺乏温善,“当面一盆火,背后使绊子”,惹得人们在背后骂她“凤辣子”;而小说《家》中的瑞珏性情温厚,待人温善,就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喜爱,连本不爱她的觉新,与她相处后也能对她体恤怜悯了。我们在社交活动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有的人十分活泼热情,但人家会觉得“受不了”,因而退避三舍;而有的人温文尔雅,热冷适度,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人们就会觉得亲切可近,乐意与之交往。这里就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恐怕也就是“温”度吧!对于姑娘来说,更应给人以温柔和善的感觉(这里当然不排斥阳刚激直之美),因为她展现给人们的不仅是性情美,而且是心灵美,这样的姑娘在社交中自会如鱼得水、活动自如的。 良,即善良的意思。在社交中讲“良”即要善良待人。古人有“忿无恶言,怒无作色”之说,也是讲对人的态度要注意礼貌,不要动不动就忿然作色。你对别人态度好,别人才能信任你、喜爱你,从而也对你态度好;反过来,你对别人冷言冷面,别人又怎能把你视若朋友呢?有个故事说,汉高祖刘邦的那个军师张良,年轻的时候走到一座桥头,看到一个老人坐在桥上,那老人对他很不礼貌,故意把鞋丢到桥下,要张良替他去拣。张良不计较这些,而以很恭顺的态度按老头的指令办了。张良的态度使老人受到感动,并且觉得“竖子可教”,因而把一部兵书传授给了张良,使张良成了辅佐刘邦打天下的开国元勋。在这里,良好的待人态度使张良得到了莫大利益。参加社交活动的姑娘们,难道不可以由此得到些启示么? 恭,是指恭敬、谦恭。《论语》中说:“居处恭,执事敬”,是把“恭”当作了“居处”的标准。它解释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记·曲礼上》也说:“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孟子讲得更直戳了当,说:“恭敬之心,礼也。”说来说去,都是说恭敬便是端庄而有礼貌。古人云:“敬人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说的恭敬待人,是说要从内心里尊重别人,在态度上要对别人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和礼貌,而又不是唯唯诺诺,点头哈腰。这是“诚于衷而形于外”的真情实状,并非装腔作势,故作姿态。伪装出的恭敬只不过是虚伪,而虚伪是无助于社交的。有的人即令可以瞒哄别人于一时,却不能永远以假 乱真。白居易说:“王莽谦恭未篡时”,可见假装的谦恭终将原形毕露,并且终将被人揭破其所以装假的隐秘。所以,我们要真诚地尊重别人,用对别人的恭敬,换得别人的敬重,在这样互敬的基础上,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会建立起来。 俭,是指谦俭。《荀子·非十二子》中说:“俭然侈然”,就是形容人的卑谦之貌,它是相对于高傲而言。诸葛亮说:“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那就更谈不上搞什么社交活动了。所以《韩诗外传》中说:“夫服人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幽人,勇猛强武不以侵人,齐给便捷不以欺诬人。”就是说,要使人心折服,就应该做到不因地位高贵而傲视人,不因绝顶聪明而故弄玄虚捉弄人,不因勇猛威武而侵犯人,不因敏捷伶俐、能说会道而欺骗人。也是把“不以骄人”放到了“服之人心”的第一位的。“骄人”的人往往有很大盲目性,比如说,有的姑娘长得漂亮点,就以为有了骄傲的资本;有的穿得阔气点,也以为自己与众不同了;有的姑娘能歌善舞,于是便自觉高于同侪;有的姑娘能说会道、心灵手巧,便也看不起别的姑娘,诸如此类,便使这些姑娘由“骄人”而“人离”,终于不合群,终于成了社交场上的孤独者,失败者。 让,就是谦让、辞让、礼让。《贾子·道术》说:“厚人自薄谓之让。”让,就要“吃亏”在前,得利于后,就要彬彬有礼,和和气气,不与人争利,讲究先人后己,甚至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风格。做到了这些,必然会得人心,受到人们的信任,人家也就愿意接近你;相反的,如果见利忘义,逞强显能,好处自己占,便宜不让人,甚至上车抢座儿,走路抢道儿,评奖抢头份儿,看戏抢好位,一事当先,把“我”字举得高高的,那就不免会脱离群众,使人家侧目而视,侧身而立,与你离得远远的,那就不仅谈不上社交,恐怕人家连给你说句话、谈谈心也兴味索然了,如此这般,岂不要自己孤立了自己。俗话说:“让一让,六尺巷”,礼让就是通往社交佳境之路。 总之,“温良恭俭让”决不是什么坏东西,我们赋予它以新的内容,那么,它就是待人处世的良方,就是搞好社交活动的重要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