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刘百万”,散尽家财,干出千秋伟业,何以含恨离世?

 照说不悟 2023-05-03 发布于湖北

慷慨解囊资助革命

护法司令辗转襄阳

今天,我们来讲静卧于伏虎山的第一位英雄,这是一位总司令级的人物,刘公。

刘公,原名刘耀瑸,字仲文,1881年出生于襄樊市襄阳区东津镇大旺洲,刘家世代为当地大户,家产丰厚,据说是是清末襄阳三大富室之一,号称“刘百万”。

1901年,刘耀瑸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涯。这一年,20岁的刘耀瑸带着书童,从襄阳出发,一路北上,来到了古城洛阳,游览了龙门石窟、白马禅寺,也拜访了当地名士。随后又转入西南,游历了成都和重庆。

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重庆的名人,邹容。

邹容是谁呢?就是那个上了历史课本的名人,在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他写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警示钟》、《猛回头》是绕不过去的几本标志性的书籍。邹容虽然只活了20岁,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1902年赴日本留学,结识了章太炎等革命志士。1903年在上海出版了《革命军》,提出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国的主张,影响广泛。同年因《苏报》案被捕入狱,经受折磨,于1905年4月3日病死于狱中,年仅21岁。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还特别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

可想而知,结论邹容这样的人,对他的影响有多大?

辞别邹容,刘耀瑸终于来到了当时的风暴中心——武汉,当时正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大办洋务的时候,因此派遣了大批士子学人出国游学,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日本,这当然极大地影响到了刘耀瑸的思想。

1902年,刘耀瑸也来到日本东京,游学于东亚同文书院。在这里,他对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推崇备至。为了唤起国内民众的爱国热情,他自费将上述文章翻印数万册,秘密运回国内,宣传革命。

1905年秋,刘耀瑸在东京与孙中山、黄兴相识,由于有共同志向,三人一见如故,交谈甚欢。不久,孙中山先生与小自己14岁的刘公结拜兄弟,并且亲自为他改名为“刘公”,从此,这个名字成为了他对外最为知名的名字。

当时革命经费紧缺,作为家境殷实,而又十分慷慨的“刘百万”,刘公一度成了革命党人的“提款机”。

1905年11月,在日本的中国同盟会拟办一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刘公得知经费短缺,慷慨解囊,为《民报》捐出重金,孙中山先生亲自为刘公出具了收条,举世闻名的三民主义,就是在刘公资助刊印的《民报》上最先发表的。

1906年,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派,刘公秘密回国,参加起义。可惜的是,这件事情却提前被泄密,导致起义失败。为了躲避军警追捕,刘公不得不再次东渡日本。此时,刘公因深度近视,不宜习武,只好转入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07年,刘公等进步人士在东京发起成立共进会。1910年秋,刘公携带着代表了十八行政省的十八星旗、还有革命文告和重要书籍回国,以图谋大事。

对于武昌首义而言,有两个机构的工作非常重要,一个是文学社,另一个就是共进会,在这段时间,刘公就正在主持共进会的日常工作,并且成为第三任会长。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其中,以四川的保路运动最为激烈。

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的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遂决定抓住良机,在武昌发动起义。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联合反清。然而,起义部队没有任何活动经费,枪支弹药奇缺。于是,刘公又一次主动担起筹集经费的重任。

为了筹集经费,他不惜跟家里人写信撒谎。信上说:“顷蒙清廷驻日本武官保举,为吾捐得一实缺道台,急需白银8000两。”当即得到其叔刘子麟支持,这一笔款由刘家各房分摊,很快汇5000两到汉,随后又汇银3000两。由于刘公捐助巨款,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后,才有经费进行一系列起义准备工作。

首义爆发后,黎元洪任命黄兴为战时总司令,率军前往汉口和汉阳迎战清军,奈何书生气的黄兴毕竟不是老江湖的袁世凯的对手,阳夏会战失败,汉阳失守,黄兴主张弃守武昌,前往南京和上海,这让武昌革命党人非常气愤,刘公也与黄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此,兄弟反目,这也为后来刘公的悲剧性命运埋下了伏笔。

首义成功后,作为元勋,刘公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后主持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制定了《鄂州约法》。

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鄂州约法》,这可是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试行版本。

武昌组织北伐军时,刘公主动请缨,任北伐左军总司令兼河南安抚使。1912年3月20日,刘公统率左军本部抵达襄阳,扩充实力,积极准备北上。当时的襄阳,正是南北势力的前沿阵地,对抗非常激烈,可见刘公的胆识与气魄,我们由此也可以想象他承受的压力之大。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刘公通电讨伐袁世凯,并在汉口组织武装力量。正是由于刘公等一系列人士的带头反对,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声讨中死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刘公任总统府高等顾问。

1918年1月4日,沐鄂陕三省联军司令部在襄阳成立,参谋长李寅宾托病住进医院,刘公接任参谋长职务。不久,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和南阳镇守使吴庆桐两路合击,进犯襄阳,激战半月,终因势单力薄,刘公于1月24日夜率部出襄阳西门,撤离至南漳,从此转战于川鄂边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刘公一直抱病工作,后因肺病日益加重,不得不离开战场,赴上海就医。

荆襄受挫后,联军的一个团长赵荣华投靠北洋军阀,后任襄樊警备司令,这个人对刘公极端仇恨,派人来到刘公的家乡大旺洲,杀人劫物,毁坏庄园。刘公得知赵荣华恶行,整日心情郁闷,受国事家事的困扰,刘公的病情日益加重。1920年4月12日,含恨辞世,时年40岁。

2个月后,刘公的双亲也在上海辞别人逝,相当令人惋惜。刘公的一生,可以说是高开低走,前半段非常惊艳,后半段却晚景凄凉,这与受到黄兴和黎元洪等人的排挤有关。实话说,武昌首义的革命元勋在后来南京政府的人事安排中,是被严重排挤的,不过,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我们在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当然,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看他的遭遇如何,更不能成王败寇,而要看他的主张是否利国利民,从这个点上,刘公始终是值得我们纪念和敬佩的。

1922年,大总统黎元洪追任刘公为陆军上将。1928年10月21日,由湖北省政府主持,刘公的遗骨公葬于武昌卓刀泉寺后山之阴。墓地正面是碑亭,上刻“武昌辛亥首义元勋刘公仲文先生之墓”,碑座正面是林森书写的“浩气长存”四字,左边是胡汉民题写的《刘公传略》,右边是李书城题写的《墓志铭》。可惜这个墓碑今天已经看不到了,现在能看到的是1981年重修的墓碑,今天就静静躺在伏虎山。

1941年1月10日,国民政府明令襄扬刘公。

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此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公是襄阳刘氏宗族的骄傲,近年来,有不少刘姓人共同出力建立了刘公纪念馆,如今,刘公家庭人丁兴旺,国家太平盛世,如若刘公地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他这一生,散尽百万家财支援革命,为了使命不辞凶险,非常值得世人学习,有时间的话,您也可以多了解了解他们的事迹。

您对刘公的遭遇有何感想呢?您觉得刘公会含笑九泉吗?欢迎留言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