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风宋韵文学微刊】内蒙古诗人李振荣诗词(十)

 唐风宋韵微刊 2023-05-03 发布于河北
如今心有所念,却是想回家乡
【作者简介】:李振荣,男,汉族,中文大专。生于1942年,赤峰市人。1964年应征入伍,在内蒙古军区服役。在部队期间,喜爱文学作品,曾在内蒙古军区《红色战士报》《内蒙古日报》《解放军报》《辽宁日报》《内蒙古鸿雁》《内蒙古草原歌声》《昭乌达报》《赤峰日报》多次发表作品。现在系赤峰市诗词学会会员、赤峰启功书画院文化顾问、赤峰红山区书法学会会员、红山区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书法作品曾在赤峰市书法作品展中、红山区书法作品展中多次展出、诗词作品曾在《赤峰诗词》《红山诗词》《星河》《唐风宋韵文学微刊》《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电子期刊》《金融街电讯新媒体头条》《神州文学家园》《西辽河畔》《香江论坛》经常发表诗词作品。现已出版个人专集《诗醉龙乡》(一、二部)和《艺览群芳》《毛主席给我一个家》。

【故乡魂】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厚中埋着乡音。”一条长长的土路,巷子很狭窄,悠长而宁静。
巷子的两边是民宅,一间间茅草房紧密相连。一排排篱笆墙上开满了蔷薇花,
民宅浑然一体,整整齐齐。不是花墙,胜似花墙,给低矮的茅草房带来了一片生机。
太阳每天从篱笆墙的东面升起,篱笆墙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傍晚,伴随着夕阳西下,篱笆墙散发着花香和泥土的芳香。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村里的人们,在篱笆墙的陪伴下,送走了日月,度过了春秋,一切都是那么平静,那么永恒!
这个村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村子里的人,充分地享受着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蜿蜒的河流,茂密的森林,朦胧的月色和一望无际的田野。一辈一辈,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热土难离。
不知何时,村子渐渐地空了。城里人下乡成了农民,农民进城当上了农民工,可笑吧?村子虽在,但故乡的魂,已渐渐地散去了。
说起故乡,我有无尽的思念。儿时对故乡的记忆,时时在脑海里翻滚……
我忍不住叹息:老庙没了,祠堂没了,老榆树没了,镰刀斧头也看不见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古老的乡规民约也没了,祖传的家谱祖训没人知道了。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年青人通过各种方式走出了这片土地。聪明的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再也不回来了;年轻力壮的跑到城里去了;有长辈的,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回来看看。坐守田园的只剩下老弱病残的老人和一些儿童。
大片大片的土地被撂荒了。近二十多年来,因为干旱少雨小河断水,再加上种子化肥涨价,农民在土地上耕种一年,荒年暴月还换不回成本。他们开始怀疑土地、质疑土地,把田里的庄稼变成了一片片的果树林。还有数不清的好地块,被铁丝网围了起来荒废着,那是有眼光的城里有钱人,取出存款买下的,准备过几年卖个好价钱。
在红山水库的上游,有个叫东湖的村子,那个地方有块涝洼地。千百年来,水脉兴旺。夏季大雨过后,周围的水都集中到这里。水多的时候,孩子们来这里洗澡,妇女们来这里洗衣服。冬季数九寒天,涝洼地变成了滑冰场。每年春节前,村民们拿着镐头、铁锨,带着自制的渔网,破冰打洞,活蹦乱跳的鱼儿涌上冰面……真乃:“池如鉴碧溶溶,锦鲤游扬浪中,伫看三春烟水暖,好观一跃化神龙。”
而今,这片涝洼地,早已成了荒地。因为干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还有那座砖瓦窑,因为农村没人建房了,砖瓦卖不出去了,砖窑也被废弃了。原来堆放砖瓦的地方,长出了一人多高的野草。
从前,这里的村庄芦苇郁郁葱葱,深不见底,远不见边。宛如陶公笔下的桃花源。传说这里有个“筛子”大的蛤蟆,每逢阴天下雨时,它就在草丛里呱呱地叫。人们一听到它的叫声,心里就充满了喜悦。
村庄靠近大路的地方,二十多年前盖起来的砖瓦房,现在已没人住了。一把把生了锈的“铁将军”,昼夜守护在大门上。这些人家的主人,有的在城里打工,有的在外地做生意,每逢过年过节才回来住几天。
以前生机勃勃的村子已基本空了。外地人到村子里办事,根本找不到年青人。老人们还要留在村子里继续劳作,默默耕耘,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村子啊!曾经的家园,为何变得如此陌生?人走屋空,河枯田荒!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别了,村子!别了,老屋!故乡犹在,村子已死,我愿站在高高的山岗上为你招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