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病位多肝肾,气血寒热详辨证, 瘀阻痰湿细分清,妇女顽疾痰瘀最。 欲治其病,必先治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治病必求于本。”妇女之病,同样要求之于阴阳,阴阳明晰,辨之过半。而妇女之病位多责之于肝肾。肝藏血,主疏泄。肝对血的藏泄与妇女月经、胎孕、产乳的生理活动关系密切,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而妇科疾病大多与肝的疏泄有着必然的联系,故临床肝郁之证多见,如肝气郁滞、肝郁化热、肝经湿热、肝血不足、肝阳上亢等。肾主藏精,又为“先天之本”,肾的病变对妇科疾病的演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一些疾病久治不愈,穷必及肾,此时从肾论治,辨其阴阳,查其亏损,依法而治,其效显著。肝与肾同为下焦,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中精气充盛,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血满盈,则肾精有所化生,也即“乙癸同源”。且肝郁肾虚之证可见于妇科各种疾病当中,故临床治妇科棘手之疾,多考虑从肝肾论治,疏肝、平肝、清肝、补肝,再结合滋肾、补肾、温肾,多法施治。如滋水清肝饮、归肾丸、定经汤,都是肝肾同治之名方,辨证用于临床,疗效较为突出。故治其肝肾,而欲使其肝肾藏泄有度、阴阳平衡。 (一)气与血 气和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为阳,血为阴,两者关系密切,相互滋生。明辨气血,也是掌握妇科疾病产生的根本。而妇女的经、孕、乳均以血为用,致使机体常处于阴血不足、气偏有余,气血相对不平衡状态。可见,女子以血为用,以血为本。然血赖气行,故需辨清其孰轻孰重,治则侧重于补血兼以益气,或益气以补血,或益气以化瘀,或理气以祛瘀,或者气血双补等。但无论何种治法,都必需在辨证的基础上,明白属血病还是气病。血病不离血热、血虚、血瘀,气病又分气虚、气滞、气逆、气陷。且气病可以及血,血病可以及气,其结果往往可导致气血同病。可见,明其气血,方可明其病机,再结合脏腑经络之属,病机病位明确,方可执简驭繁。 (二)寒与热 寒与热,阴阳对立,两者皆为淫邪致病因素。虽六淫均可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但因妇女以血为本,其寒、热两邪易于与血相搏而致病,且寒热又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故明析属寒属热,即可统帅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在妇科的寒热病上,又以血寒和血热证为多。 1、血寒 多见经水后期,经量少,经色黯滞有块,经行小腹冷痛,闭经,痛经,不孕,癥瘕等病。虚寒者,下腹绵绵而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实寒者,面色青白,小腹冷痛,喜温,拒按,舌黯,苔白,脉沉紧。 2、血热 多见经水前期,经期延长,崩漏(实热者经量一般较多,虚热者经量较少),胎漏,胎动不安,恶露不绝等。一般表现为面红唇赤,口干或咽燥,发热,心烦胸闷,头痛面赤,舌质红,苔黄或少苔,脉数或细数。 临床对于属寒属热;如症状典型,容易辨之。但很多病例在辨证时似寒似热,极难分辨。如临床多见的慢性盆腔炎,其寒热表现都可出现腹痛、带下,而全身症状可表现不明显,且多数病例都经过长期的抗炎治疗,有时见其带下稠而多,腹按之稍痛,用疏肝清热治疗后,症状不仅不减,带下反而更多,腹痛未减,这就存在寒热未明之因,改用温阳祛湿之法而疗效显现。当然,临床上寒热并现也比比皆是。如围绝经期综合征之阴阳两虚型,用二仙汤寒热并用以温补肾阳,清泻肾火;缠绵难愈的寒热错杂带下病,用乌梅丸寒温并用而取效。可见,辨别寒热还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瘀、痰、湿 瘀、痰、湿三者不仅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而在妇科病中直接或间接的伤及到子宫、胞脉、络脉,亦使妇科疾病的病情错综复杂。特别是现代医学的不孕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等棘手疾病中,往往都同时存在瘀、痰、湿三种病理产物或因素,所以,要使辨证准确,治疗应手,必须对瘀、痰、湿有深入的了解与辨识。 1、瘀血 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而阻滞于经脉及脏腑之内,均称为瘀血。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由于瘀血具有“浓、黏、凝、聚”的特点,易阻于冲任,蓄于子宫、胞络之间而发生妇科疾病。且妇女经、产的生理特点更易于瘀血的形成。各种致病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逐渐形成瘀血,所谓“久病多瘀”。因此,临证仔细查辨瘀血之存在,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是诊治妇科病的关健环节。血瘀多表现为小腹疼痛,或有盆腔包块,肌肤甲错,口干不喜饮;舌质黯红,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妇科疾病有瘀血者多表现为经量多少不一,经色紫暗,有血块,经行腹痛、身痛。常见病证如异位妊娠、产后胞衣不下、恶露不下或不尽、产后身痛、不孕、癥瘕等。其中舌、脉诊断也是做到未病先防的必要手断。临床上有许多妇科病患者全身症状未表现出瘀血,但通过舌、脉的诊断,辨为瘀血作祟,而尽早运用活血化瘀药而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也可通过舌、脉而诊断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甚至癌症的早期。 2、痰 在妇科病的病因当中同样是一种广泛的致病因素。广义的痰包括痰和饮。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而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痰;肾司开阖,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临证多以痰多、苔腻、脉滑等为主症。细化到妇科病证方面,可表现为月经稀发量少,或闭经,经期延后,带下量多、质黏稠,经行情志异常,子肿,不孕,癥瘕等多种疾病。全身症状可见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嗜睡懒言,舌体胖大,苔腻,脉滑等。同时结合现代检查,亦可早期发现痰饮的存在。如经B超检查为多囊卵巢、盆腔积液、卵巢囊肿等病证时,无论舌、脉是否出现痰的存在,治疗时都要侧重于化痰之法,则临床疗效倍增。 3、湿 不仅为六淫之邪,也是妇科病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湿为阴邪,性重浊黏滞,常先伤于下,易阻遏气机。而妇科之子宫、胞络均位于下而最易受击,故湿邪下注冲任,伤及带脉而发生妇科疾病。湿又有内外之分,妇科病多以内湿为主。内湿多责之于脾胃的失调,如素体脾虚,饮食不节,损伤脾气,或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脾伤则运化功能失常,遂致湿从内生。而湿留滞于体内或从热化,结为湿热,或从寒化,聚为寒湿,或为肿满。湿邪致病在妇科病中,又以带下之病为常见,也是导致带下病的主要原因,并涉及肝、脾、肾三脏,而其他许多妇科病大多出现带下的异常,也都表现出夹湿的症状。这时结合舌、脉,辨其带下的性质就至关重要。如带下量多、色白如唾者,多属脾虚湿盛;舌淡清稀如水者,多属阳虚寒湿;带下色黄或赤、淋漓不尽者,多属肝经湿热;带下如脓如酱、气味恶臭者,多属湿毒。在湿邪的辨证治疗当中,对于湿邪的寒热转化必须引起重视,以避免过用寒凉易于寒化,妄加温燥易于热化。因为,湿邪进入人体后,根据人体脏腑功能的不同、禀赋之强弱以及治疗失当而转化,可从阴化寒,也可从阳化热。这也是临证时辨证处方用药最容易出现寒热难明之处。诚然,能辨其湿邪致病,更要辨清其属寒属热之性,才可做到心中有数,方药的对。 在实际病例上,其病因及致病因素很少是单独存在的,往往相互影响,逐步演变,甚至难解难分。从痰与湿而言,基本上都是同时出现,因两者均为阴邪,重浊黏腻,且都与肺、脾、肾脏的气化功能有关,故临床总以痰湿阻滞、痰湿下注证型为多。痰湿又可阻滞气机,致气郁不畅,血脉阻滞成瘀。痰和瘀也如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皆来源于津液,两者在一定范围内或某些发生发展阶段可以说是同物而异名,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同在。两者又常相互促进,故有“痰血同源”“痰血同瘀”和“痰瘀同治”之论点。故而,痰和瘀的同时出现,更成了许多疑难病症的共有特点,也为我们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提供了有力的辨证点。移之妇科病的诊治上,痰和瘀也同样是大多数妇科顽疾的主要病证,辨治时可根据病情之侧重,病之形成原因,分清主次缓急,明确以化痰或治瘀为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
|
来自: 昵称6582038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