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工、餐饮渠道大暴发!2025年叉尾鮰养殖量将超过90万吨,这些病害正潜伏危害产业| 陈昌福专栏

 国术传承摘录馆 2023-05-03 发布于广东

文/华中农业大学 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周鑫军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斑点叉尾鮰产量约70万吨,自2019年以来,两湖、江苏、河南、川渝、广东等地区持续增长。以江苏为例,2019年江苏养殖量约为4万吨,2021年产量约12万吨,2022年产量增至约15万吨,约占全国的19%-21%。按粗略测算,2025年全国产量有望超过90万吨。

由于斑点叉尾鮰对鱼中或鱼贩的依赖性不大,主要流通渠于加工厂、市场批发、餐饮。江苏省沿海开发(东台)有限公司数据显示,该司销售成鱼流向加工厂和餐饮渠道的占比分别略超30%,流向批发市场的占比在20%左右,连锁餐饮采购加工品比例持续上升。

这条在餐饮消费、加工都具有巨大潜力的鱼,短时间内出现暴发式增长。但问题是,不少养殖端的病害也随之浮现,或对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图片
陈昌福老师寄语

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和预制菜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正在兴起一股斑点叉尾鮰养殖热潮。由于各种疾病的发生,斑点叉尾鮰死亡率正在大幅度地增加。由于水产养殖业者对该鱼疾病缺乏科学诊断技术与方法,用药混乱等诸多原因,导致病鱼严重死亡。目前此情况在养殖群体中发生较严重。

为了帮助斑点叉尾鮰养殖业者,能正确地诊断和科学地选择使用药物治疗其疾病,我们整理了几篇关于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控方法与技术的小文章,希望能为他们减少一点因为病害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

危害斑点叉尾鮰的2种细菌性疾病

及其防控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严重危害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2种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控方法。由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引起的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ESC)和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num columnare)引起的斑点叉尾鮰柱形病(column disease),是在人工养殖斑点叉尾鮰的过程中,最常见的2种细菌性疾病。
本文在介绍2种致病菌的特点、疾病典型症状与流行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养殖危害养殖斑点叉尾鮰的细菌性疾病的科学防控方法。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肠道败血症;柱性病;防控方法

1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ESC)

该病是由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于1976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的人工养殖患病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中首次被发现。

【病原】病原是鮰爱德华菌,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种能对各种规格的斑点叉尾鮰产生危害的致病菌。从宿主范围、致病性、血清学特性和质粒构型来看,鮰爱德华菌至少可分为两种类型。但是,从患病斑点叉尾鮰分离到的到的鮰爱德华菌的病原特性十分近似。鮰爱德华菌和迟缓爱德华菌(E.tarda)容易混淆,而且爱德华菌属的其他细菌经常从水生动物体中发现,这类细菌是鱼类和哺乳动物包括人在内的条件致病菌。
【症状】感染这种致病菌后的病鱼在嘴的周围、喉咙和鳍基部皮肤形成瘀斑或出血块,有时会凸起多个直径为2.0mm的出血性皮肤损伤块或脱色性溃疡灶,患病鱼出现贫血和眼球突出。病鱼典型的临床症状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头盖穿孔型”(图1),感染初期,细菌感染鼻根的嗅觉囊,然后缓慢发展到脑组织而形成肉芽肿性炎症。致患病鱼体行为异常,不规则游泳和倦怠嗜睡。病程发展到后期,脑组织炎症进一步发展造成头背颅侧部溃烂形成一深孔,从而裸露出整个脑组织成为典型的“头盖穿孔型”病症。

图片图1 示斑点叉尾鮰患鮰爱德华菌病的“头盖穿孔型”症状

另一种为“肠道败血型”(图2),该菌穿过肠黏膜,可导致患病鱼体全身性水肿,腹腔中有炎性渗出物,脾脏肿大。解剖后可见肝脏、其他内脏器官出血和坏死病灶。组织学检查显示:所有组织、肌肉都发生感染,并伴有弥散性的肉芽肿。 

图片图2 示斑点叉尾鮰患鮰爱德华菌病的“肠道败血型”症状

【流行规律】 该病的急性流行仅在水温18~28℃很窄的水温范围内流行,在这个温度范围以外,带菌的鱼群只有少量死亡,但是,疾病会出现季节性变化,春天和秋天为高危险期。养殖水体水温、水质状况、水中有机物成分及含量、养殖密度等,是导致疾病发生与否的主要环境因素。尽管如此,鮰爱德华菌仍被研究者们认为是属于真正的病原菌而非条件致病菌。

多数鮰爱德华菌病的报道都与斑点叉尾鮰有关。但是,这种致病菌也能从北美的犀目鮰(Ameiurus catus)、黄鮰 (A.natalis)、黑鮰(A. melas)和云斑鮰(I. nebulosis)和泰国的蟾胡子鲶(Clarias batrachus)以及部分观赏鱼类中分离到。

已经康复的鱼体类有明显的免疫反应和血清抗体。但是,康复后的鱼体仍然可能是带菌的。感染后4个月的鱼体内仍然可以分离到鮰爱德华菌,成为无症状的带菌者,并且可通过粪便将病原菌释放到养殖水域环境中。由于鮰爱德华菌能在养殖池的沉积物中存活很长时间,养殖鱼类只要受到过这种致病菌的感染,收获养殖鱼类后的养殖池中仍然有大量的致病细菌存在,并由此引发养殖鱼类的患病和疾病流行。

【诊断】目前尚无该疾病诊断的国家、行业标准。但是,可采用《OIE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的ESC有关章节进行诊断。

根据水温在18~28℃条件下,特别是在25~28℃时斑点叉尾鮰发生大量死亡,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判断,就可以对疾病作出初步地诊断。

实验室诊断鮰爱德华菌病主要通过病原菌分离和细菌生化试验进行鉴定。该菌大小约为0.75~2.5mm、属革兰氏阴性杆菌,依靠周鞭毛行微弱运动,细胞色素氧化酶阴性。可取病鱼的脑和肾接种于血琼脂平板、脑心浸液琼脂或营养琼脂平板上,并在最适的培养温度(28~30℃)条件下培养。经36~48h培养后会出现球状、表面光滑、圆形微凸(直径1.0~2.0mm)、边缘整齐的无色菌落。分离到细菌后要用生化及血清学方法进行鉴定。依鮰爱德华菌不产生吲哚和H2S来进行生化鉴定,或者用特异性抗鮰爱德华菌的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和ELISA来确诊。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

(1)进行免疫接种。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疫苗1991年问世。但是,接种疫苗后的鱼类免疫预防疾病的效果比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年龄和自身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及诱导产生强抗菌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3周内的斑点叉尾鮰鱼苗对鮰爱德华菌没有免疫应答,减毒菌疫苗对3周以上的鱼苗具有较强的诱导免疫反应。使用抗病新品种也是降低病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2)严格掌握饵料的新鲜度,现做现投喂,不喂变质的饵料。

(3)在池塘中泼洒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定期消毒。

治疗方法:从患病斑点叉尾鮰体内分离致病菌,针对致病菌完成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后,选择对致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抗微生物药物,按照鱼体重量计算用药量,拌饲料投喂。

可使用致病菌敏感的抗微生物药物控制、治疗这种疾病。但是,致病菌对药物的抗药性也越来越强,用药量应根据药效实验结果决定。因为有一部分斑点叉尾鮰加工鱼片等产品,主要是销往美国的,因此,对于人工养殖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治疗,应根据《美国FDA批准可以用于鮰药品》选择药物种类。

2斑点叉尾鮰柱状黄杆菌病

【病原】该病病原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num columnare),在美国该病被称为柱形病(column disease)。在患细菌性烂鳃病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上可分离到这种病原菌。这种致病菌在我国,曾被称为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柱状屈挠杆菌(Flexibacter calumnaris)等。

【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患病早期的病鱼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此养殖业者此病称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下颌骨的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有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溃疡。鳃丝末端的病变比较严重,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图4)。

图片图4 示患柱状黄杆菌病的斑点叉尾鮰鳃上附有污泥的症状

【流行情况】多种养殖鱼类的鱼种至成鱼均可遭受柱状黄杆菌的感染与危害;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金鱼(Carassius auratus)、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s mossambcus )和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等鱼类也都可因发生这种疾病而死亡。这种疾病在养殖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比较短。这种疾病常与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在我国流行地区很广,全国各地养鱼区都有此病流行,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诊断方法】眼观诊断要点是鱼体发黑,鳃丝肿胀,粘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取鳃上淡黄色粘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 min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大量细长、滑行并且可以形成“柱子”的杆菌(图5)。

图片图5 柱状黄杆菌在用病鱼鳃丝制备水浸片上形成的“柱子”(仿森川 進)

【防治方法】 预防可以采用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和漂白粉等消毒剂,在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每间隔15d泼洒消毒养殖池水 1次。

治疗可以从患病鱼体中分离致病菌,在完成对分离致病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后,选择对致病菌抑菌效果较好的药物,拌和在饲料中根据鱼体重计算用药量,连续投喂一定的时间为一个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