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州露天煤矿光辉历程

 凯歌csto4h5aaq 2023-05-03 发布于辽宁

海州矿精神红色主题广场编写组 内容设计 王紫晨 执笔 田力 参与编写 王洪伟 杨志刚 居宝宝 齐心 孟庆云

海州露天煤矿自然概况

海州露天煤矿位于国铁阜新南站东南3公里处,阜新市区南部太平区境内。全矿占地28.82平方公里,其中,采场8平方公里,排土场及排矸场14.8平方公里,工业广场3.84平方公里,住宅及生活设施2.18平方公里。露天矿田最大范围: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1.8公里。地表海拔标高为165米~200米,平均高175米。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露天矿设计开采深度为350米。2005年5月闭坑时已采深度为142米。

露天矿田位于阜新煤田北部,煤层为上侏罗系陆相地堑沉积生成的。上侏罗系地层之下为沙海组,沙海组之上为阜新组,是矿田的最主要含煤地层,与下伏沙海组呈过渡关系,组内含5个煤层群,下段是高德层群和太平层群,中段是中间层群,上段是孙家湾层群和水泉层群。

露天矿田地质构造形迹是受阜新煤田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控制,并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一系列斜交正断层。矿田范围内有正断层11个,将煤系地层切割成若干块段,其中太平中部一号和太平东部一号两断层落差10至100米,贯穿矿田南北境界所有煤岩层,将露天沿走向切割成三大区域—西区、中区和东区。

地质构造总体是西区较简单,中区和东区较复杂。露天开采三个复合煤层,自上而下是:孙家湾群(孙家湾本层、中层、下层);中间层群;太平层群(太平上层、中层、下层)。太平中层只在西部出现,埋藏量很小,太平上层和太平下层是露天主要开采煤层,赋存基本稳定,埋藏量最大;中间层群分层间夹石薄,作为一个单独煤层开采。矿田中部是聚煤中心,矿田东西两端煤层及背斜南翼煤层薄分层增多,夹石层变厚,煤层累计平均厚度82米,累计最大厚度120米。矿田最多岩种为砂质页岩,其余依次为砂岩、泥岩和炭质页岩、砾岩、第四纪表土、冲积物和玄武岩。太平上层煤顶板上有80至100米厚的白色砂岩和砂砾岩,是露天剥离困难地带。

煤的牌号为长焰煤,胶质层厚度为零,挥发分大于37%,煤质为低质、低硫。

海州露天煤矿早前开发

1913年,孙家湾村民发现煤田,不少中国人出资兴建小煤窑采煤。1915年12月,冯彦臣创办“阜裕煤矿公司”;1919年9月,“阜裕煤矿公司”被韩瑞麟购买,改号为“裕阜煤矿”;1930年,又改为“裕阜矿务局”。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阴谋攫取阜新煤田开采权。为了抵制其阴谋,1928年2月,张学良创办了东北矿务局孙家湾煤矿。当时,矿井规模很小,竖井和斜井垂深都在30米左右,只能开采浅部煤层。日产50至60吨,最高200吨。煤田年总产煤约3万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1933年3月1日,张学良的煤矿被日本侵略者定为“逆产”予以没收,先由伪满洲国第二军接管,同年10月交给日本关东军特务部,改称孙家湾炭矿,由八道壕煤矿矿长武谷信吉任矿长。1933年4月8日阜新县沦陷。1934年5月,满洲炭矿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炭”)成立,孙家湾炭矿作为伪满洲国实物投资交“满炭”经营。1936年10月,“满炭”阜新矿业所成立矿田开采机构,有孙家湾采炭所和太平调查班。1937年,太平调查班改为开发事务所,1938年10月,又升格为太平采炭所。

1944年3月,成立“海州露天堀开发事务所”,计划将太平采炭所的斜井废除,变为露天开采。为了大规模掠夺煤炭,1935年7月,“满炭”理事长河本大作率人来到阜新,对孙家湾矿区进行详细调查,决定进行开发,随即将太平地区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煤矿强行收购,整个煤田被日本军国主义霸占。

1936年至1945年日伪时期,从煤田采出煤炭952.4912万吨。1945年“八·一五”阜新光复,八路军接收阜新,由于停电和缺少设备,生产未能恢复,八路军于当年12月30日撤出阜新。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经济部东北区办公处特派员接收阜新煤矿,成立了“阜新煤矿管理委员会”。10月初,国民党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接办阜新煤矿,成立“资源委员会阜新煤矿有限公司”。煤田开采机构有太平矿厂和孙家湾矿厂,两矿厂各有3个分厂。1947年,煤炭产量为46.511万吨。

1948年3月18日阜新解放,4月20日各矿成立管理委员会,解放军干部黄育中和张明云分别任孙家湾煤矿、太平煤矿军代表。1949年1月,成立阜新矿务局,东北工业部煤炭管理局任命钟子云为阜新矿务局局长,任命黄育中为孙家湾煤矿、张明云为太平煤矿副矿长。

1949年9月,孙家湾煤矿与太平煤矿合并为海州煤矿,矿长薛奇,副矿长黄育中、张明云。从此,开始准备海州露天矿建设。1949年底,孙家湾煤矿、太平煤矿恢复了8个坑口,当年两矿产量98.0305万吨。1948年至1950年,产量共计197.395万吨。

海州露天煤矿初期建设

1949年9月,太平煤矿与孙家湾煤矿合并为海州煤矿(即海州露天煤矿的前身)。1950年,东北工业部煤矿管理局派人调查研究了海州煤田的构成情况,认为该矿储量丰富,覆盖物薄,继续用斜井开采将使国家资源遭受更大的损失和增加开发露天的困难,遂于8月决定将露天范围内7个坑口全部停工,改为露天开采。以马场为首的日本专家组担任露天设计和建设技术指导工作。1951年改为委托苏联设计,并列为“一五”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勘探设计认为:露天可采储量为1.53亿吨,总剥离量为6.76亿立方米,平均生产剥采比为4.4立方米/吨,年生产能力为300万吨,服务年限为60年。

海州露天煤矿的建设由海州煤矿承担。在施工中,除了7台从苏联进口的挖掘机外,没有其他机械设备。安装几十吨重的大电铲没有吊车,就用人工吊起数千个配件进行组装。几十人抱着1根钢轨,一根一根地铺铁道线路。遇到流沙层,就在电铲下铺木料,走一处,垫一处,起一处,冬天常常被冰块划破腿脚,但没人叫苦叫累。全矿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战斗在建设露天的第一线,以主人翁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为建设海州露天煤矿忘我地工作。

1953年,海州露天煤矿被列为全国煤矿建设的重点之一。2月15日,全矿职工向毛主席致电,决心加快露天建设。4月初,阜新矿务局做出海州露天矿7月1日移交生产的决定,4月21日,中共阜新市委发出《关于发动全市人民大力支援海州露天矿建设,实现“七·一”移交生产的决定》,动员全市人民支援海州露天矿建设。各级领导亲临视察与指导,兄弟厂矿及全国各界从物质上、精神上大力支援,苏联专家经常到现场指导,广大职工工作热情高涨。6月14日,朱德总司令来到海州露天矿视察,给建设者们以巨大的鼓舞。

1953年6月,海州露天煤矿通过国家燃料工业部验收委员会的鉴定验收。同年7月1日,海州露天煤矿召开正式移交生产大会,三千多矿工参加了大会,煤炭部副部长徐达本等领导莅临大会。全国总工会、中央财政部、中央燃料部、东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林枫等分别发来了贺电、贺信。海州露天煤矿全体职工打电报向毛主席报捷。

海州露天煤矿是“一五”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工程首批投入生产的企业之一,是全国露天煤矿建设的先进典型工程,具有投资少(1.2亿元)、工期短(两年半)、见效快(产量逐年增加)三大特点。同时为全国露天煤矿建设输送了人才,提供了经验,起到了示范开路作用。移交生产时的海州露天煤矿规模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海州露天煤矿开采方式

海州露天煤矿系倾斜多煤层凹型露天矿,开采三个复合煤层,煤层倾角18度~22度,累计平均厚度82米,最大厚度120米,原设计的最大剥离量2157万立方米,最大发展时间均衡生产剥采比7.1~7.68立方米/吨,平均剥采比4.4立方米/吨,最终开采深度350米,服务年限为60年。

海州露天煤矿采用的是单斗挖掘机、标准轨道运输、电机车运输、外部排土的开采工艺。

开拓方式是沿煤层底板,按走向方向开拉新水平煤沟,并向顶板方向水平推进。按新水平煤沟,运输系统设中间站、东西两端帮的运输环线,三者的时空关系形成一个开拓开采程序。

生产流程有穿爆、采掘、运输、排弃、选煤五大生产环节。初期采用冲击式穿孔机穿孔,后改用潜孔钻,导爆索启爆爆破。采用轨道吊车铺道,挖掘机和推土犁排土,水洗和重介质选煤,斜井管道排水。

全矿拥有铁道线路314.4公里,电气化铁道接触网络364.257公里,信号509座,站所87处,挖掘机、潜孔钻、电机车、自翻车、蒸汽机车等大型设备1158台,变配电设备389台,选煤设备454台,矿井设备1141台,工厂设备290台。

70年代后期到1983年,根据北帮清理工程情况和上部工作平盘到达最终境界的情况,先后对折返固定坑线的上部系统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造,将坑线全部布置在低帮上,行程每24米一个折返点,提高了生产效率。

1985年,海州露天煤矿引进能拉10米深煤沟、上装6立方米、平装10立方米的电铲。根据引进设备的生产能力,海州露天煤矿进行了改扩建,把原来的8米段高改造成10米段高,增加了生产能力,使露天矿的核定生产能力42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

随着露天开采的延深,坑内半径缩短,排土运距加大,从1997年开始,海州露天煤矿对露天生产工艺进行了改造,采取了铁路、汽车联合运输的坑内排土生产工艺,而后又增添了皮带井提升生产工艺。生产工艺的改革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海州露天煤矿生产体系

海州露天煤矿共设15个基层厂(场)段,61个车间(队),672个生产班组,233个工种,整个露天矿形成了“多工种、大兵团、全方位、立体交叉、联合作业”的大生产体系。主要生产单位有:

采掘场

采掘场是露天矿的采掘生产基层单位,担负穿孔、爆破、采装、铁道线路改建和新建以及采场防排水工作。采掘场下设穿孔队、爆破队、工务队、架线队、机电队、采掘队、整备队、排水队、采矿组(技术组)、调度组、经理组、验收组和安检组。

运输段

运输段担负全矿采剥运输、材料运输和职工通勤任务。运输段下设机务(乘务)队、车务(站务)队、 电检队、 蒸汽机车队、采砂队、客运队、汽车队、整备队、行车组、机电组、安检组和调度组。

排土段

排土段是全矿剥离物排弃的主要生产单位,杂煤段也担负露天矿排弃任务。排土段下设排土队、工程队、机电队、整备队、工程组、机电组、调度组和后勤组。

选煤厂

海州露天煤矿选煤厂下设3个选煤车间、煤泥车间、机修车间、煤质车间、整备车间、生产组、选煤组、机械组和电气组。

机修厂

机修厂下设5个车间:一车间负责检修挖掘机、穿孔机、轨道吊车、平道机和风泵、水泵等;二车间负责电机车定检和故障修理;三车间负责检修自翻车、杂业车、客车车箱、推土犁;四车间负责加工制件和工厂设备检修;五车间负责电机修理和电器检修。

电修厂

电修厂下设3个车间:一车间为电机车检修车间;二车间为电机检修车间;三车间为机加工车间。

工程队

工程队负责全矿铁道固定干线、站线和架线新建及大修任务。工程队下设线路队、架线队、机电队和排水队。

电务段

电务段承担全矿固定铁道干线、站线、供配电架线维修及供电、信号、通讯的全部工作。电务段下设工务队(线路队)、架线队、外线队、变电队和电话队。

海州露天煤矿调度系统

海州露天煤矿移交生产后,如何指挥这个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生产是摆在海州矿人迫在眉睫的问题。露天矿投产初期,按照苏联直线职能制建立了矿、场(厂)段、队(车间)三级管理。1956年以前,由生产副矿长统一指挥全矿生产。为了加强生产指挥,1957年实行了总工程师负责制,由总工程师负责全面技术责任,生产副总工程师和机电副总工程师协助生产副矿长指挥生产。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海州矿人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完善生产指挥系统,1964年为加强机电管理,增设了机电副矿长,进一步完善了机电管理系统。

“文革”期间,海州露天矿的生产指挥系统遭到严重冲击,各级生产组遭到破坏。1967年3月18日矿成立“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由指挥部的生产组长指挥生产。1968年3月30日成立矿“革委会”,把全矿的各职能部门改为“三组(政工组、生产组、后勤组)、一室(办公室)、一部(武装部)”的组织管理形式,矿各生产单位按军队建制改为8个营和4个直属连部,全矿生产职能机构只有“生产组”,由一名“革委会”副主任领导矿“生产组”指挥全矿生产。

1972年下半年“三组、一室、一部”机构被撤销,恢复了职能科室和总工程师负责制,由矿一名“革委会”副主任在采矿、机电副总工程师协助下指挥生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文革”前的生产指挥体系,增设了生产准备副矿长、机电副矿长和副总工程师。1983年8月,矿经过全面整顿验收合格后,为贯彻党的“安全第一”方针,增加一名安全副总工程师协助抓安全,进一步完善生产、机电、生产准备组成的生产调度系统。

海州露天煤矿经营管理

1950年,海州露天煤矿建设期间,按照苏联专家制定的《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进行管理。

1953年,海州露天煤矿投产后学习和参考苏联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制定矿长检查工作制度与程序、原始记录、定额定员、八级工资制、津贴、计划以及各种规程。1954年 贯彻“一长制”,建立职工大会、矿务会议、厂务会议等制度。

1955年,建立总工程师工作日,生产领导干部现场监察巡视和每天下现场的制度。严格“月、度计划任务书”。强化统一性,树立矿长的权威。各职能科室加强了管理工作,实行“作业计划”上墙。

1958年,“大跃进”时期一些规章制度被破坏,造成生产事故频发,损失浪费严重,生产受到冲击,采剥严重失调。

1963年,海州露天煤矿坚持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工业七十条》,本着实事求是原则,纠正了“大跃进”造成的企业管理的错误问题。对露天采剥失调进行了认真调整,扭转了大型设备严重失修的被动局面。对各项管理方法、管理制度进行恢复与整顿。

1964年,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全矿广泛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1965年,合并部分科室。减少管理层次,实行“三到现场”,即技术交底到现场,材料供应到现场,平衡调度到现场。海州露天煤矿扭转了采剥失调和大型设备严重失修状况,恢复和完善了各项企业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使生产经营工作走向正规化、科学化,是文化大革命前露天煤矿管理工作的最佳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1953年海州矿竣工投产祝捷大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企业管理进行全面整顿。1984年,

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在全矿推行“方针目标管理”,全面加强露天矿的生产经营管理,为全国行业管理做出了表率。1986年开始推行计量与标准化管理,同时开展“质量标准化,安全创水平”活动。1987年,成立计量能源科,开始计量管理和能源管理工作,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1988年海州露天煤矿升为行业二级企业;1989年被国家能源部命名为“现代化露天矿”;1990年升为行业一级企业。

1991年,在全国同类企业中率先推行现场管理;2000年,全矿实施全员目标成本控制法,海州露天煤矿的生产经营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现代化。

 海州露天煤矿经济转型

根据露天煤矿的自然开采规律,海州矿煤炭资源的开采从“八五”期间(1991年至1995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对露天煤矿的开采规律,海州矿人早有深刻的认识,为了增强企业后劲,进行产业结构调整。1982年6月4日,海州露天煤矿将青年联合厂、综合企业公司合并,成立海州露天矿劳动服务公司,后改为集体企业公司,开展多元化经营。根据原煤炭部提出的“煤炭生产、基本建设、多种经营”的发展方针,1988年8月24日,海州露天煤矿又成立多种经营公司。1999年7月1日,多种经营公司与集体企业公司合并重组为海州露天煤矿多种经营公司。

“八五”期间(1991年至1995年),海州矿集体经济和多种经营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集体经济总产值比“七五”期间(1985年至1990年)翻了一番左右,多种经营由原来的单一煤炭生产型向多元化发展,五年间已发展成为以煤炭加工为主,商饮、机电产品、服装等八大类100多种产品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厂点由原来的十几家发展到100多家。

“九五”期间(1996年至2000年),海州矿的煤炭生产逐年递减。1995年,海州矿成立产业结构调整委员会,同时成立产业结构调整办公室,负责新项目开发的决策、立项、调研、组织项目评审,并负责对全矿各部门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进行评定。

2001年末,全矿全民职工总人数9258人,其中在岗7716人、待岗1542人,全矿45周岁以下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0.74%。为了解决待岗人员上岗问题,海州矿对劳动服务公司进行重组,新组建的劳动服务公司下设下岗职工培训、管理、再就业、新项目开发、资产盘活等组织机构,同时将劳动服务公司作为安置就业的基地和经济转型的主体单位。

为加速海州露天煤矿闭坑前的经济转型进程,2002年3月,矿成立经济转型领导小组,并设立经济转型办公室,负责全矿的产业转型、招商引资和项目立项工作。先后考察、论证、立项了矸子山排土场废弃地的复垦、烧结煤矸石空心砖、矿井水综合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木材加工等20多个项目,其中启动8个项目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抓转型,充分利用本矿的八大优势,即煤矸石资源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露天开采优势、管理优势、文化优势、品牌优势,启动一批一、二、三产业项目。海州矿人为经济转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积极成果。

 海州露天煤矿地质灾害治理

2005年海州露天煤矿闭坑后,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1.8公里、垂深350米,总占地面积7.02平方公里的“矿坑”成为城市地质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隐患。

露天开采的作业方式,破坏了原来的地质环境。由于采场范围大、矿坑深、岩土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遗留的海州矿坑产生了滑坡、地面变形、环境污染、残煤自燃等问题。坍塌滑坡,每年出现几十次,影响海州矿周围5万多户居民生产生活,残煤自燃以及对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排土、煤矸石对空气造成污染,矿坑周围还出现下沉、地裂。海州露天矿开采形成的灾害治理难度之大,显而易见。

国家对露天煤矿地质灾害治理十分重视,中共阜新市委、市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露天煤矿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恢复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工作。2004年至2017年,累计投入治理资金7.47亿元,其中国家和省投资5.6亿元,阜新市配套资金1.87亿元,开展了海州露天矿一系列治理工程。通过削坡、平盘、锚索、抗滑桩、压坡脚、注浆灭火及生态恢复等措施,治理矿坑面积2平方公里,初步消除了海州露天煤矿部分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坑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海州露天矿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矿山公园。

2009年,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公园大门仿照单斗挖掘机的形状,公园大门南面的道路两侧是生态恢复示范区和停车场,面积为13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4.5万株, 矿坑北侧的植被已经基本恢复,修建了2510米的林间小径和4处休憩广场,供游人休憩娱乐。

通过矿山公园的修建,海州露天矿扬尘污染问题得到改善。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海州露天矿周边月每平方公里降尘28吨;2018年,海州露天矿周边月每平方公里降尘13.8吨,减少50.7%。 经监测2006年阜新市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117微克每立方米,超标0.67倍。2018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69微克每立方米,首次实现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标。露天煤矿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极大地改善了阜新城区的生态环境。

                                           原载市委组织部编《牢记初心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