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牙凉席里的雍正帝

 刘艳琴07v97i5e 2023-05-03 发布于山东

我是被评书养大的,从小我就知道雍正是个暴君。因为别人谋反,吕留良受到株连而被灭族,吕家一个女孩恰巧随乳娘去乳娘的老家,成了吕家唯一的幸存者。惊闻噩耗,十三岁的吕四娘拜师习武,在雍正选妃时混入皇宫,斩了雍正的首级后逃出宫去。皇家不得已,另铸金头给雍正下葬。还有雍正发明了让人闻名丧胆的暗器血滴子,能够远距离定位杀人于无形,被血滴子罩头的人瞬间就会被化成一摊血水。

据说“血滴子”就长这个样。恐怖吧?

长大后读书多了,知道这都是“戏说”,雍正是暴疾而卒的,驾崩的前一天还在上朝理政,现在看来,大概率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病。但是他的暴君形象一直在我的心理上无法抹去,直到我见到烟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象牙凉席。

听说烟台博物馆有一张象牙凉席,我并没有觉得多么稀奇。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麻将块儿凉席,没错,就是竹块穿起来的那种坐垫的样子。把象牙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再穿起来,也没什么难的,毕竟汉代都能穿出精美的金缕玉衣了,给玉钻孔可比给象牙钻孔难度大,汉代应该也没有清代那么好的合金钻头。一张清代的象牙凉席能有多珍贵,不过是多用几根象牙,牛角那么小,还能做成好几把梳子呢!那时候象牙再也不禁止买卖,何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原料不难得到,比起那些精美绝伦的牙雕来,穿凉席的工艺也就是个地摊儿水平,称为镇馆之宝,还是国家一级文物,是不是有点小家子气?

网上查了一下图片,图片不清晰,也没看出来个所以然,但好像不是麻将块的。依然还是带着一点小小的不屑,我走进了烟台博物馆,在博物馆专家的带领下,到库房一睹象牙凉席的真容。

网上找到的象牙凉席图片,看起来没啥珍贵的。我怀疑不是什么国宝。

为什么是到库房而不是展厅?

专家说象牙席是有机物,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很严格,展厅环境的温湿度波动较大,不利于文物的保护。所以象牙席是不能经常放在展厅的,库房恒温恒湿,利于文物的保护。我想安全问题应该也是考虑的一方面吧,卢浮宫的文物都有被盗的。但我没敢说出来,我这外行的一点小心思,怕被专家笑话。

我默默地跟着走,也没什么要见到国宝的激动。

我们走进像银行金库那样森严的库房,专家小心地打开包着锦缎的木盒子,再小心地拉开金丝绒的外包袱,露出象牙凉席的一小部分,这一看,可把我震撼到了。

这象牙凉席不是麻将块的那种,是用最传统的编草帽那样的草编工艺制成的。我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轻轻触摸了一下席面,一股温润的清凉传上指尖,稍稍用一点力就会压平下去,比草席稍硬,跟极薄极细的竹篾席的硬度差不多。

我拍的象牙凉席的局部,花纹清晰可见。

也就是说,它是软的!怪不得能卷起来收藏在木盒子里!

软的?象牙怎么会是软的?看过许多的牙雕,大到整根,小到珠子,可是无论大小一律都是硬的呀!

专家说,这编席子的象牙经过特制的药水浸泡了。至于是什么药水,现在已经无从知晓,因为这个软化象牙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又是失传了!我们失传的东西太多了。

专家一笑说,这个失传不遗憾,因为编这样一张象牙席需要耗费太多的象牙,而且这些象牙还必须是壮年大象活着的时候取牙,死后的象牙因为很多元素的流失,韧性不够,是不能编席子的。这么长的象牙,应该是非洲象的,亚洲象的牙比较短。虽然这象牙凉席的原料来自暹罗(今泰国),但他们应该也是从非洲长途跋涉海运来的。

哦,这人工成本就增加了不少。

再看这象牙席的介绍:长205厘米,宽125厘米,重2.2公斤,整张席子仅厚0.1厘米。令人惊讶的是,这张两米多长的席子,却是由无数条仅2毫米宽、0.5毫米厚的象牙丝编织而成。席面平整光滑,不仅编织细密,还特意编出漂亮的人字纹,大约15厘米宽的边还是与席子的主体花纹不一样的。这编制的技艺也让人叹服。象牙席的背面覆盖着整张的枣红色绫缎,四周用宽达4.5厘米的黑绸缎做了保护性的包边,从破损的包边看,折边处的象牙丝呈碳化的黑褐色,大概是烤过的,可能不经烤制折不回去这个边。

看着如此光滑细腻、在幽暗的库房里都能闪着柔和白光的象牙席,除了赞叹它的精美,就是心疼这些大象。因为专家说辟这么窄这么薄的牙丝需要按照象牙本身的纹理走向精细下刀,再进行细致打磨,真正能用在席子上的牙丝不足一根象牙的十分之一,编成这样一张象牙席,需要猎杀几百头大象来取牙,而且还只有雄象才有牙!

怪不得这象牙席这么珍稀!

所以当雍正皇帝知道了这席子的产生过程后,再也不让广州的官员进献象牙席了!专家继续说。

据《清实录》记载:“庚午谕大学士等,联于一些器具,但取朴素适用,不尚华丽工巧,屡谕旨甚明。从前广东曾进象牙席,朕甚不取,以为不过偶然进献,未降谕旨戒。今则献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编织为器,或如团扇之类,其体尚小,今制为座席,则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升奢靡之端矣。著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毋得再制。若从海洋而来,从此屏弃勿买,则制造之风自然止息矣。广东象牙席禁民间购用。

从此,象牙席的制作因这道圣旨戛然而止。

据记载,当年广东进献的象牙席前后共有五张,目前存世的,传说有三张半,北京故宫一张,台北故宫一张,烟台博物馆一张。其余的两张有可能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付之一炬,也有可能被截小改为坐垫,因为在档案中也曾有将碎席托毡沿边改做坐垫的记载,前后共有八片。所以有存世“三张半”的说法。如今,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环保组织已全面禁止象牙制品的交易,广东先后进献的这五张象牙席就成了这个世界的绝版。

    如此看来,这象牙席还真是国宝级的文物,称得上是烟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我的注意力却被那“上谕”吸引着。

那“上谕”是那么入情入理:“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升奢靡之端”,这象牙席从材料到人工到时尚引领,三大害处晓谕得真是清楚,而且“禁其毋得再制”“从此屏弃勿买,则制造之风自然止息矣”。这在今天才脍炙人口的“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的动物保护口号,雍正帝已然在300多年前的“上谕”里就提出来了。不只是不许官家再制再买,民间也要禁用,堵死了所有可能再造象牙席的途径。谁说雍正就是只会残害兄弟残杀大臣的暴君?这样体恤民情甚至到了推及动物的人,怎么可能是制造那种灭绝人性的血滴子的人呢?这个《清实录》里的雍正一下子与我心目中的雍正变成了两个人。

可是,问题来了,这个席子怎么是黑色的包边,皇家用品不应该是明黄色吗?而且那黑绫那么粗糙,不应该是皇家的东西吧?

专家说,这还得从烟台博物馆怎么得来的这张象牙席说起。

1972年,烟台博物馆去民间征集文物,到了牟平,有村民说孙秀英家有个闪光的凉席,她家当作宝贝。馆员一听,觉得不同寻常,就找到了孙秀英家,正赶巧她在晾晒这个席子,专家们一看那柔韧的光泽,就知道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象牙席,便想收集到博物馆。无奈这孙秀英死活不给,专家们多次登门动情入理地反复劝说,她才答应把这张席子献给博物馆。博物馆也发给了她300元钱作为奖励。别小看这300元,在1972年那会儿,差不多是一个熟练工人一年的工资,更别说农民一个月几块到十几块钱的收入了。当问到孙秀英这席子的来历时,她说是他父亲从“丁百万”家买来的。

那么“丁百万”又是怎么得到这御用之物的呢?

是他们自家当铺收来的。

专家又数家珍一样讲了起来。

黄县丁氏家族是清代的山东首富,绰号“丁百万”,其当铺、钱庄遍及全国11个省市,传说资产等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借助当铺遍布大半个中国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丁百万”家族收藏了大量青铜器、陶瓷器、石刻、古币、古籍善本、碑拓和字画。清朝末年,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不少太监宫女偷偷地将宫廷珍玩带出宫外转卖,一个太监就偷了这件象牙席,卖给了当年丁家在北京的当铺。为了安全,丁家人把这张席子带回黄县收藏。

 丁百万的老宅

清朝灭亡,军阀横行,有枪就是草头王,当得知丁家藏有大内席子时,黄县伪税务局长孙某就威逼利诱,用几百块大洋强行买走席子并将其带回了牟平解甲庄老家。孙某临去世前叮嘱唯一的女儿:这是个宝贝,“不可贱卖。”所以孙秀英一直珍藏着。

至于为什么是黑色包边,大概是黄绫太过显眼,不利于藏匿,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万一不经意间被哪个“贼”惦记上,岂不是个大麻烦?于是,不知是丁家还是孙家,拆掉了包边的黄绫,换上了这普通的黑绫。这样一换,这席子马上就由白天鹅变成了丑小鸭,大概这也是象牙席能够留存下来的一个原因吧。

我的心依然在雍正的“上谕”里不能自拔。

想起了庚子国难时,慈禧太后带着一班文武大臣烟尘滚滚地逃到西安的事。

那个生灵涂炭的夏季,大半个华北都在水深火热里,多少军兵生死一线才保着慈禧安全驻跸西安,她却依然惦记着消暑利器“酸梅汤”。为了能让慈禧喝上冰凉爽口的酸梅汤,陕西官员每天要派不少人去百余里外的太白山拉冰。此时的一碗酸梅汤堪比杨贵妃的广东荔枝,可杨贵妃那还是在大唐盛世,而慈禧太后这是在兵火连天的“西狩”中,还这样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比起慈禧的酸梅汤来,这让雍正肉疼不已下旨禁绝的“象牙席”,我们是不是要掂量一下雍正的形象了?你还能说雍正不是个节俭爱民的皇帝吗?

可见“戏说”不可信,要想真正了解某个古人,还得从古籍中的小事里去揣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