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与人情

 Heyman03otqb6i 2023-05-03 发布于湖北

01

早上醒过来,脑子里无端想起来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讲的刘邦的故事。

刘邦年轻的时候在丰沛乡里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不事生业,类似于现在的街溜子,被很多人看不起。

看不起的包括他的家人,比如他的爸爸和他的嫂子 。

刘邦的爹应该是最起码娶过两回亲,最起码他的两个哥哥和他不是一个母亲。至于司马迁笔下刘邦的出生,更是神奇:

刘媪离开家跑得老远在河堤上独自乘凉,突然乌云翻滚,天雷滚滚,刘叟不放心,去河堤上看看自己的女人,结果发现一条龙和刘媪交合。

女人怀孕,十月怀胎,后来剩下个孩子,就是刘邦。

用现在人的眼光看,刘邦是啥?杂种。

天子是啥,是野合的杂种,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就像野合而生孔子一样。

刘叟刘媪,看来他们连个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连司马迁都觉得没有必要给讳饰一下,给他们起个像样的名字。

刘老汉看不起自己的这个杂种儿子,多次指责他不务正业,而且老是拿大儿子和二儿子和老三做对比,用正面形象打击他。

估计父子关系很紧张。

等到后来刘三做了皇帝,萧何制定了拜见皇帝的礼仪,刘老汉见了自己的儿子,也得三拜九叩,这个时候,刘邦问了他爹一句话: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你以前老看不起我。指责我不如老二。你今天看看我和他比起来谁的产业更多?

看不起刘邦的,还有刘邦的大嫂。

大哥死的早,大嫂带着孩子过日子不容易。

刘邦在他爹那里得不着好脸子,就经常去大嫂那边蹭饭, 不光自己去,有时候还带着其他街溜子一块儿去。

三天两头这样,大嫂实在承担不起。有一天呢就敲打锅沿给刘邦听,意思是锅里没饭吃了。那些街溜子脸皮薄,就灰溜溜的走了,搞得刘邦很没有面子。

刘邦记仇,当了皇帝以后,分封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各种亲戚。唯独不封大嫂和大嫂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

刘老汉看不过去,就去找刘邦,说你不能这样对你大嫂和侄子。刘邦就封自己的侄子为“羹颉侯”。

啥意思?锅里没饭敲锅沿的侯。

所以,元代有部散曲叫《高祖还乡》,虚构刘邦当了皇帝回故乡,有乡民围观,指责他: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qù)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dān)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zhuài)坝(bà)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sù),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qì)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hú),有甚糊突处。明标着册历,见(xiàn)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前面铺排了刘邦还乡的赫赫威仪,结果后面来了这么一出。

这就是民间文本的好玩之处。

而史记高祖本纪则是另外一种文本: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感谢司马迁,千年以下,我们通过他的文字,还能看到当时的世态人情。不隐恶,不显美,直指人心。

所以,前几天,我读《毛泽东年谱》,查资料,看到1952年毛岸英回韶山,有户乡亲拿出一张借条我,说当年你爸爸闹革命向我们家借了八块银元,你爸爸现在当大官了,该还了吧 

很感慨。

图片

银田寺的故事

千载以下,世态人情如故。

所以很感慨。

02

类似的故事还有苏秦的故事。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带着钱粮细软,踌躇满志地跑到秦国游说,劝说秦惠王兼并列国,一统天下,秦王认为时机不成熟,加之刚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遂不加礼遇。

苏秦落魄返乡,潦倒而归。

《战国策》记载,“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回到家后,妻子埋头织布不去迎接,嫂子们也不去张罗做饭,父母看到儿子没出息也不理睬。

一年后苏秦东山再起,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佩戴六国相印。此时,衣锦荣归,又是一番景象。有人清扫街道,犒劳慰问,苏秦的家人匍匐在地,不敢仰视。

苏秦看到此番情景,笑着调侃他的嫂子:“何前倨后恭也。”为什么前面连饭都不给做一口,现在却如此恭敬啊?

他的嫂子听到小叔子讽刺,拜倒在地叩谢,说出了一句千古真言:“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世道人心。

03

我这几天都在向很多人推荐一本书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这本书的作者林耀华,是中国人类学开山鼻祖,是他当年在哈佛读书时的作品,虽然是小说体裁,但是他的家族史。他就是小说里的“六哥”。

在中国福建古田县,一个离福州不远的闽江边的小山村,一对姻亲兄弟,两个家族在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兴衰的故事。

张芬洲家族兴起和衰落的过程,黄东林家族缕经磨难不断新生的过程,正是中国历史在那一个时期的缩影。

读完以后,你会想起《百年孤独》,想起余华的《活着》,想起很多。

特别是他的结尾,和开头呼应,这个家族的发迹,起源于主人公少年时期的卖花生,现在,他带着子孙种花生,令人想起《活着》的结尾: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图片

读完全书,最令我感慨的是东林家族命运的变化后面的力量:拥抱世界,拥抱变化。

什么是命运,命运就是你和世界的关系。

你能适应变化,主动拥抱变化,不断适应这个世界,你就能不断获得新生。

这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

刚才我站着阳台上发呆,看院子里的树,突然有感悟。前面说了那么多,其实树都明白:你只有不断地向上生长,深深地扎根,才能获取更多养料,水分,阳光,才能长得高大茁壮,根深叶茂。

否则,就会衰败,死亡。

树沉默无语,但树懂得生存的逻辑和活着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