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姑娘”社交谈 前面讲了漂亮姑娘如何与人交往。然而,十个指头不一般齐,有漂亮就有不漂亮,有美就有丑。对于长相不太美,或者说长得比较丑的姑娘来说,也有一个如何与人交往的问题。 一个姑娘曾给报纸编辑部写信说:由于自己长得丑,所以思想上很自卑、很悲观。可是,却又偏偏不时遭到一些人的讥讽和嘲笑。一次,她和一位女同学一起上街,迎面来了几个男青年,他们对那位女同学说:“你长得那么好看,和她一起走真掉价!”这大大刺伤了这位姑娘的自尊心,回家后她大哭一场,竟想一死了之。她觉得,象她这样的丑人,活在世上真是多余,她恨父母没给她一张漂亮的脸蛋儿,也恨那些嘲笑她的人。从那以后,她很少上街,走在路上也总是低着头。 这位姑娘自然是值得同情的,但她的一些想法,她这样的处世态度,则是不足取的。 首先得弄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乍看起来,美好象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但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研究哪一方面是主要的,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一般来说,姑娘们都讲究体形的线条美、曲线美,就是说以窈窕为美;而在太平洋一个海岛上的人却以肥胖为美-一人吃得越肥越胖越是臃肿不堪,就越被公认为“美女”或“美男子”,象林黛玉那样的削肩蛇腰的姑娘压根儿挂不上号。再说,就不同的审美观而言,还可以有崇高的美,有秀丽的美;有刚性的美,又有柔性的美;有雍容华贵的美,又有淡雅朴素的美;还有朦胧的美,残缺的美……亚里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一个叫普洛丁的哲学家认为:“真实就美”。总之,美有种种,对美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的。 所以,看一个人美不美,或者说漂亮不漂亮,恐怕不能光看长相。长相美固然也是一种美,但那只是外表美。看一个人美不美还要看内心,即思想、精神、道德、品质,这是内在美。只有长相美没有心灵美,不过是绣花枕头一包糠,只有长相美与心灵美的统一,才是最美的人;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一个人长得不错,却凶狠歹毒。行为卑劣,她在人们的心里难道还有美的形象吗?其次,即使长相不太美,但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是美好的,仍然会使人觉得她是美的。春秋战国时有个叫钟离春的有名的丑姑娘,因为才学高深,富有政治见解,竟被国王选为王后,可见,这位国王更重视的是内在美,而把长相美看得很淡薄。这也说明:人的思想感情、精神趣味在审美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情人眼中出西施”,在有情人看来她爱慕的对象总是美的。皮肤黑,他可以觉得是黑里透红;个子矮,他可以觉得是小巧玲珑;连体弱多病,也可以看成“娇喘嘘嘘,病如西子”,认为有种病态美了。可见,哪怕是多数人认为丑,甚或自己也认为自己丑的姑娘,也未必就丑得不得了,就没有任何美的地方,或没有任何人会发现其有美的素质了。环肥燕瘦,都可以称之为美,就象牡丹与菊花,谁能说前者是花而后者不是花,或后者是花而前者不是花呢?既是花,总是包含着美的。而作为一个姑娘,也总归有些美的素质吧!绝对的丑就象绝对的美一样,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的美与丑。所以说,长得丑的姑娘完全不必气馁,更不可悲观以至于自暴自弃! 基于以上认识,作为“丑姑娘”,以下几点倒 ![]() ![]() 此外,如果把长相丑看作人的一“短”的话,那么,也可以把聪明才智和道德品质看作人的一“长”。这样,作为“丑姑娘”来说,就完全可以也应当扬长补短,也就是说,在学习上与工作上发奋努力,力争上游,做出突出的成绩;在道德品质方面,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做一个高尚的人。可以断言,一个聪明才智和品德节操俱堪称优的姑娘,她的心灵和气质一定是美的,也一定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慕,这样,在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时,所谓的“长相丑”就退居到次而又次的地位了。就是说,从总体上来说,你给人的美感就大大提高了。我想,对一个“丑姑娘”来说,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十分可贵而满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了。当然,在聪明才智方面,在学习和工作成绩方面,虽然经过努力,各自的成绩是很难做到都很突出的。那么,退而求其次,起码在品德节操方面是完全可以做到严于律己、使人称道的,这也同样是一“长”。只要自己品格端庄,貌丑而心不丑,内心世界是美的,就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尊重、以至爱慕。 交绝不出恶声 经过社交而结识了朋友,经过交往而了解了朋友,由了解了朋友而决定发展友情或中断友情,这可以说是社交的三部曲。 由结识、了解朋友而发展友情,这当然是社交活动的理想过程。然而,由结识、了解朋友而又中断了友情,是否就一定是社交的失败呢?恐怕话还不能那么说。因为社交的过程本来就是了解人的过程,经过社交,对一些人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不熟悉到熟悉,由不了解到了解,由了解不多到全面了解,这就是社交的一个收获。了解人的结果,自然有两种,一是经了解,确认她(他)是个可以与之深交的好同志,于是发展友情,成为知心朋友,这当然很好;而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了解,发现这位同志不具备作为一个朋友的素质,甚至她(他)的思想品德、待人处世态度根本就不够朋友,于是和她(他)减少以至申 ![]() ![]() 友有问题,而恰恰说明是自己不能善待朋友,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更多的朋友的心,即使你并不准备断交的朋友,人家也不敢或不愿与你交往了。 以上说了交友要慎重,不可轻易与朋友绝交;而如果对方确实不够朋友资格,也不妨与之绝交。但在这种情况下与人绝交时,有一些问题也需要加以注意。 一是绝交不必张扬。无论对任何人来说,使别人觉得自己不够朋友资格,以至使别人要与自己绝交,都是很不光彩和很不愉快的事情。既然这样,当你与人绝交时,最好不要搞得满城风雨,不要弄得使周围尽人皆知,那样于对方面子就很不好了。比较好的办法是不声不张不再交往就是了。也可以逐步疏远以至中断双方的联系。如果双方确有明显而又不易调和的分歧,这种分歧又是导致你们绝交的根本原因所在,那么,也不妨在绝交前就把这些问题摆出来,彼此交换一下意见,看一看二人是否可以把分歧逐步缩小以至把意见统一起来。如果经过交谈确认绝无这种可能,而且倘是分歧得不到统一便不可能继续交往下去,那么,这时绝交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自然,在确定与对方绝交时,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象稽康与山巨源绝交时写一份绝交书那样,也写上一封信,说明一下彼此不宜再交往下去的理由,借此既表明自己的心迹,也说服对方响应此事,免得事后有怨言。有一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即有的人在与人绝交时,为了求得周围人的同情和理解,无论见了什么人都要诉一通苦,述说一番他将要与之绝交的人的缺点和毛病,以及他怎么怎么对不起自己,自己为何一定要与之绝交,等等。这样做,即使别人确实就是你说的那样,你的这些话若传到他的耳朵里,也仍然会引起他的不满和反感,人家就会认为你这是故意说别人的坏话,破坏别人在群众中的威信。周围群众也会认为你这是犯自由主义。从社交道德来说,你自己也就输了理,大家不仅不会同情和谅解你,反而会说你的不是。所以说,绝交张张扬扬是不可取的。 二是绝交不出恶声。“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交绝”也就是绝交,“不出恶声”,就是不以恶言秽语相加,诸如谩骂、攻讦、造谣、中伤之类,都可称作“恶声”。“不出恶声”,才称得上“君子之风”,才可以称作“君子”。品味起来,这话讲得是很有道理的。社交、交友,本来是件好事,好事十件做成八九件,甚至六七件,都算是很大的成功,哪怕是做成一二件,也依然是有收获,比不社交、没有朋友还是要好的。至于在社 ![]() 有位姑娘要一个在百货公司做营业员的朋友帮她按批发价格买台电视机,而那位营业员姑娘觉得这样做是错误的,没有满足她的要求,这位要电视机的姑娘就觉得那位营业员“不够朋友”,因此与她断交了。试问,这是那位营业员的过错吗?这位姑娘如果有点“反求诸己”的精神,从自己身上检查一下原因,恐怕就不会因此与人绝交了。我想,但凡要与朋友绝交时,这样首先“反求诸己”一下是完全必要的,如果问题出在自己身上,那就不是与人绝交的问题,而是要主动检讨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弥补以往的过失,从而进一步弥合“裂纹”与发展同朋友的情谊的问题了。马克思说得好:“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我们应当永远记住他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