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胃散,能燥湿行气,运脾和胃,是脾胃湿滞的治疗基础方。临床上以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乏力,嗳气,身重,食欲差等症状为主。 2.藿香正气散:散寒化湿为主,偏于解表,适合用于外有风寒,内有湿邪导致的恶寒发热,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为主。 3.五苓散:利水渗湿,主要是膀胱气化不顺畅,水湿内盛导致的蓄水证,临床主要以小便不利,烦渴欲饮,饮水少,腹部悸动,头晕,咳嗽,水肿等症状为主。 4.猪苓汤:湿邪入里化热,内热与水湿互结,损伤阴液,临床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口渴、饮水多,尿频、尿多等。 5.防己黄芪汤:祛风利水,益气固表,尤其适合于表虚又有风湿,临床以恶风,出汗,肢体疼痛,小便不利等。 6.苓桂术甘汤:重在温阳化饮,对于中焦阳气不足,水饮停留导致的胸满,胁胀,目眩,心悸,气短,咳嗽等。 7.真武汤:偏于温肾,还能收敛阴液,缓急止痛,适合于阳虚水肿导致的畏寒肢冷,心悸,四肢、腰膝沉重,腹痛、腹泻,咳嗽,水肿等症状。 8.羌活胜湿汤:偏于祛风胜湿,适合用于风湿在表,表证不明显,以头身重痛,项背回转不利索为主要的症状。 9.茵陈汤:重于利湿退黄,适合于面目黄染,颜色鲜亮,发热,口渴,恶心,小便黄,便秘等为主要的症状。 10.三仁汤:清热利湿为主,但利湿的作用大于清热。适合用于身重疼痛,乏力,面色发黄,食欲差,午后发热明显等症状。 11.二妙散:清热燥湿为主,是湿热下注导致萎痹证的基础方。以下半身疼痛,酸软,肿痛,有湿疹、疮疡,小便短、黄等症状。 12.实脾散:温补脾肾,重在温脾,行气利水,适合用于脾肾阳虚出现的下半身肿胀,四肢不温,口不渴,大便稀,腹胀等不适。 本文仅供参考,请勿自行服药, 如有身体不适,及时医院就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