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划管辖改革五年来,南昌铁路运输两级法院(以下简称南铁两级法院)充分认识行政争议源头治理在预防和实质化解行政争议、助力法治政府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化打造“品牌组件”,构建平台机制共建、矛盾纠纷共治、公平正义共享的“高铁路网”+“南铁号”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动车组”。 一、铺就一条司法为民法治“轨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成五年改革有益经验做法,将实质化解行政争议制度构建转化为司法为民实践蓝本。南昌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牵头起草《关于与行政机关共建行政争议诉源治理工作平台的工作方案》,明确行政机关作为争议化解主渠道的主体作用、人民法院作为联系纽带的赋能作用,府院同频共振,以实质解纷为目标,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争议源头化解机制,助推行政管理模式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实现南铁两级法院跨区划行政审判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 二、外化两大解纷平台“路网”组件 依托党委政法委综治平台,以院院协作为支撑,积极融入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实现“诉源治理工作站”在市、县(区)两级综治中心的横向嵌入式发展。与工商联等社团组织的多元解纷平台相衔接,建立“涉企诉源治理工作站”,将诉源治理与社会治理有益结合,推动涉企行政纠纷实质化解。与省、市级行政机关探索共建“诉源治理办公室”,借力省、市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和体制优势,从纵向层面增强行政争议预防化解效果。结合行政争议所涉领域,已在人社、市场监管、自然资源、住建、生态环保、城管等重点领域,实现“诉源治理办公室”全覆盖。同时,突出司法行政部门的“枢纽”地位,充分发挥省市司法部门在化解行政争议、法治政府考核及行政复议中的特殊职能优势。 ![]() 站办自去年五月运行以来,已实现“2+9+4+1”的架构搭建,“横纵+枢纽”的“路网”运行机制,引流案件共207件,涉案人数达400余人,实质化解166件,协调化解率达80.2%。依托平台,法院提前了解了房款停贷风波、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等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防范相关行政争议风险创造了充分条件。 三、内生三类府院互动“传动”组件 发布年度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总结行政案件特点及规律,行政诉讼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助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同时,以季度审理情况通报为纽带,常态化开展府院联席会议,聚焦审理行政案件中发现的执法问题,以逐案分析行政机关败诉原因、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情况为重点,建立涉诉案件共享机制,强化日常信息交流沟通。 ![]() 创设诉讼全流程适用的柔性函件发送机制。诉前,将“工作建议函”作为联动渠道,在向被诉行政机关发送时,抄送上级政府及同级司法行政部门(巡回法庭),压实涉诉行政机关化解行政争议主体责任。诉中,如发现被诉行政行为有违法或不当、行政机关负责人不出庭或有调解意愿等情况,向被诉行政机关发送“争议化解函”,撬动被诉行政机关自我纠错、自行化解。诉后,对审理中发现涉职务违法等重大问题案件,以向相关部门发送“工作联系函”等形式,充分发挥行政审判监督职能。 积极融入市域社会治理,通过行政个案审理,发现行业管理漏洞、社会治理短板,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并附“司法建议书”的方式,提出加强监管和完善制度的相关建议,先后促成南昌市房产管理局房产测绘市场化改革、鹰潭市人社部门工伤认定职权转换、南昌市36平米补偿安置补助救济政策调整、江西省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完善、南昌市超标电动车政策规范等,取得良好成效。 去年,两级法院共发布专项审查报告6份,各类函件25份,涉及案件300余件,分流至行政复议、行政调解等渠道100余件,209名当事人在起诉阶段撤回诉讼材料,实质性化解了如陈某等与新余市社保局养老保险资格认定等一批人数众多、矛盾较为尖锐的涉诉信访案件,避免大批案件进入司法程序。 四、打造四项职能延伸“顶配”组件 升级巡回审判。新余、鹰潭两地巡回法庭实现常态化就地立案、就地协调、就地开庭、就地化解,并向集开庭、约谈、院院协作、府院互动、属地事项协调处理等审判实务关联工作的延展基地拓展。去年,至新余、鹰潭两地巡回审判共计203次,协调200余次,巡回审判率97.6%。 深化院校合作。与省委党校及辖区三市市委党校签订合作协议,围绕示范庭审中的行政执法瑕疵进行深入分析,提升“关键少数”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水平。去年,共开展示范庭审5次,集中开展示范庭审周活动1次,依法互动论坛5次,覆盖300余名各层级党校学员。 开启庭审课堂。联合市普法办等多家单位印发《关于在南昌市组织开展公民旁听庭审活动的工作方案》,创新推出“移动庭审课堂”,联合报社、网站、公众号、审判综合服务平台等媒介开展庭审直播,同时挑选典型案例刻录庭审光盘90余张,共组织32家市直单位、230个县区及机构共12万余人次参与课堂旁听庭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