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坚的运气是真的好

 子玉史院 2023-05-03 发布于陕西
 / 子

人的成功有时候和能力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站在风口上,时代的那股东风会推着你乘风破浪成为左右历史的天选之子。隋文帝杨坚的成功更多就可以归结为运气。

是的,他是真的运气好。

581年二月十四日,杨坚正式接受了北周静帝宇文阐的禅让建立了大隋王朝。

复盘杨坚的成功,除了不怒自威的性格底色与彪悍的个人能力之外,剩下的则完全可以归结为运气了。

首先,杨坚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关陇贵族集团核心成员的标签,他的父亲是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也就是说,杨坚这辈子即使什么也不干,他的人生照样会与荣华富贵深度绑定,每一步都是按照既定剧本精准演绎。请看史书记载——

554年,十四岁的杨坚被授予京兆府功曹的职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十五岁,杨坚又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的头衔,封成纪县公;
十六岁,又被打上骠骑大将军的标签;
宇文护专权时,杨坚被授予右小宫伯的职位,并进爵大兴郡公;
565年,杨坚被提拔为大将军,出任隋州刺史;

568年,杨忠去世,杨坚继承了父亲隋国公的爵位;

瞧,杨坚一出生就在罗马,他一路成长,同时佩戴了好多与财富、地位深度绑定的标签,特殊的身份也注定他左右历史的更多可能。

对,关陇贵族子弟的身份就是他参与历史的入场券

杨坚人生的第二次转折点是吃了姻亲的红利。北周建德二年(573),周武帝为太子宇文赟选妃,经过层层选拔,宇文邕最终选中了杨坚的女儿杨丽华。

也就是说,杨坚在佩戴许多令人眩晕的头衔的同时还被打上了“外戚”的标签,一下子就将其他关陇成员甩在了身后。

宣政元年(578)六月一日,武帝宇文邕因病驾崩,年仅三十六岁。次日,二十岁的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

当北周王朝的历史切换到宣帝宇文赟的时代时,杨坚的人生就驶上了一条快车道——

杨坚先是被授予上柱国、大司马的职位,初步掌握了北周的兵权;
大成元年(579)正月,杨坚被授予“大后承”的头衔,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之后,杨坚更是被授予“大前疑”的头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些都是他后来能在宇文赟驾崩之后篡夺北周江山的资本。至于杨坚向帝位冲锋的那一系列操作,其实都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而他为何能够水到渠成才是问题的根本。

这其实正是时代送给杨坚的“大礼”。

北周王朝的支撑肯定是宇文泰当年一手创建的关陇集团,只要取得了这一团体的支持,那么被送上至尊之位几乎就是分分钟的事。

也就是说,谁能代表这一集团的利益,他们就支持谁

而宣帝宇文赟一上来就是要打破平衡的节奏——

宇文赟总是出于本能以毒打的方式摧残大臣的尊严,不管对方的级别有多高;宇文赟安排左右心腹对大臣们进行暗中监察;对于位高权重的老丈人杨坚,宇文赟也是各种敲打,他一下子立了五位皇后并信誓旦旦地要赐死皇后杨丽华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句话,在这些实力派面前,宇文赟没有自信。因为曾几何时,宇文家族与那些柱国、将军们也是平起平坐,虽然现在身份切换为了君臣,但大家并没有忘记往事。

▲周宣帝的皇后是杨丽华

图源/剧照

再加上宇文赟也实在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业绩,在满朝公卿面前他就更没有底气,所以,他就只能以皇帝的威严从对大臣尊严的摧残上来寻找一时的快感。

关陇贵族被按在地上摩擦,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改朝换代这一步,“既然宇文家族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那就重新选一个吧”。

也就是说,杨坚的上位其实是关陇集团从内部公选出来了另一位代言人来代表他们的利益

既然得到了中坚层力量的支持,那么要完成改朝换代的动作,就不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就像宋太祖赵匡胤,他是因为掌握了禁军群体这一当时后周王朝最有实力的力量,所以才能兵不血刃将天下由后周王朝的赛道切换到了大宋时代。

这种改朝换代其实是内部权力的更迭,只是换了个朝代名称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而杨坚的幸运之处就在于,他在能力上领跑关陇集团的其他成员,又是整合各路资源的最佳人选,再加上他常年处于高位所积累的威望,这些都是将他送上隋文帝位置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如果其他人满足杨坚这样的条件,同样也会被选出来

更重要的是,宇文赟的一系列神操作其实是加速了关陇集团内部权力更迭的进度:即位之初,宇文赟就将宇文泰在世的五个儿子宇文招、宇文纯、宇文盛、宇文达、宇文逌全部逐出了京师,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去。

这一个动作其实就已经将宇文家族送上了一条绝路。怎么说呢,政治的本质是平衡,宇文家族要想维持与关陇集团面子上的和平除了皇族的身份优势外,再一个就是尽最大努力拔高宇文家族的地位来制衡关陇集团。也就是,以皇帝的身份优势加亲王典兵的组合以对关陇集团形成压制之势

可宇文赟将宇文家族的五位亲王逐出京师其实就是在主动打破这种平衡的节奏。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这五位亲王在长安,在宇文赟驾崩前后的权力空窗期杨坚并不一定就能拿到辅政大臣的角色,即使拿到,也会被宇文家族在第一时间抢夺过去。

这样看的话,只能证明宇文赟政治的不成熟,当然,可能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二十二岁的年纪就直接剧终。

▲宇文赟属于严重透支身体

图源/剧照

这一点,杨坚后来做的就比较成熟。581年,二月二十五日,已经进阶大隋天子的杨坚封弟弟杨慧为滕王、杨爽为卫王,次子杨广为晋王、三子杨俊为秦王、四子杨秀为越王、五子杨谅为汉王。

对,就是“亲王典兵”的格局,目的就是为了制衡关陇贵族集团。后来的李渊也是在关陇集团内部和李唐皇室这两大基本盘之间各种调解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言归正传,我们来还原一下杨坚当时上位的过程——

大象二年(580)五月十日,宇文赟在前往天兴宫的途中突然发病然后紧急返回长安。到了长安,宇文赟就陷入了半昏迷状态,连话都说不成了,于是,以郑译、刘昉、柳裘为首的内廷侍臣决定自作主张,以遗诏的形式确定了杨坚辅政大臣的地位。

于是,杨坚紧急进宫,直接就确认了他北周王朝带头大哥的地位。

这里真正值得玩味的其实是内侍刘昉的一句话:

“你要干就赶紧拿主意,不干我自己就干了。”

这就说明,如果杨坚当时没有抓住机会,这个位置很可能就会被关陇集团的其他成员所代替

所以呀,决定人生的时刻往往就在那么一瞬间。从这也可以看出杨坚得天下到底有多顺利,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裹挟着他走上了改朝换代的路。

从入宫的那一刻,杨坚的人生就被按下了快进键——

大象二年(580)二月十三日,杨坚自任左大丞相,假黄钺,百官直接对杨坚负责;
九月三十日,杨坚取消左、右丞相制度,自任大丞相;

十二月十三日,杨坚进位相国,爵封隋王,享受赞拜不名的待遇,并备九锡之礼;

到了次年(581)的二月份,杨坚就水到渠成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动作。

当然,杨坚也并不是如外界所说的那样顺利得一塌糊涂,也多多少少遇到了一些阻碍——

大象二年(580)六月上旬,相州总管尉迟迥公然在邺城扯起了反旗,正式起兵。一时间,整个关东都成了尉迟迥的势力范围;
六月底,赵王宇文招给杨坚设了一场鸿门宴,差点就在酒桌上要了杨坚的命;
七月下旬,郧州总管司马消难起兵响应尉迟迥;

八月上旬,益州总管王谦也起兵挥师进攻始州(今四川剑阁县);

可是,这些阻碍杨坚都凭借自己彪悍的个人能力一一应付了过去,就是声势最为浩大的尉迟迥的叛乱也只持续了仅六十八天而已。

▲尉迟迥当时是相州总管

图源/剧照

怎么说呢,杨坚最大的底气就是他坐镇京师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他也得到了关陇集团内部以及当时各领域精英的支持,最具代表性的是:

并州总管李穆的支持,此人是关陇集团内部十二大将军之一李远的弟弟;原北齐员工高熲的支持,此人是当时精英群体的代表。

也就是说,当所有资源都在向杨坚倾斜时,他的事不成都不行

所以呀,杨坚的成功更多是时代因素促成的结果,而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运气,但是这种运气它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也多。

而所有的条件杨坚刚好都有。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铁打的关陇贵族,流水的皇帝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