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即便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唐王朝也曾经饱受北方突厥帝国的侵扰。 以至于那位在2000多年的封建史中独领风骚的唐太宗也不得不在早年间在渭水河畔虚张声势和突厥的颉利可汗签订城下之盟。 ![]() (渭水之盟) 这种盟约是李世民君臣的耻辱,更是突厥强悍的象征。 在此后的100多年间,大唐和突厥或战或和变幻莫测,不仅影响着两国的政治,更影响着两国的命运。 大唐强盛时,突厥势力大大削弱,甚至瓦解,而突厥强盛时,他们则不断地攻入内陆,抢关夺寨,给大唐的稳定带来麻烦。 曾经有一段时间,突厥多次抢夺唐军的粮车,大将说:再派三百辆,全部由老弱押送,没想到竟然从此无忧。 这是怎么回事呢? 裴行俭入仕相对于晦涩难懂的正史文稿,绝大多数人对隋末唐初历史的了解都是源于清朝人褚人获撰写的那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隋唐演义》。 尽管小说中略有夸张,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为读者展现出了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 (隋末农民起义) 经历了隋末农民起义和持续不断的军阀混战,大唐建立之初民心疲惫,百废待兴。 北方的突厥趁着中原王朝的虚弱乘虚而入,劫掠中原。 唐太宗一面对突厥虚与委蛇,签订不平等条约来换取短暂的和平;一面暗中紧锣密鼓恢复生产,挖掘人才,整军备战。 裴行俭就是这个时期,走上历史的舞台。 他们家是河东的大士族,实力雄厚,从100多年前的北周时期就开始步入政坛,历经三朝而不倒。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自幼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头脑灵活,眼界开阔,以“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为毕生梦想。 ![]() (唐太宗) 成年之后,唐太宗开科取士,他顺利地进入了大唐的官场。 只不过那时候唐朝和突厥的激战正酣,裴行俭以左屯卫参军的身份到苏定方的麾下效命疆场。 在和苏定方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苏定方感叹他的博学和智慧,把自己一生的韬略都传授给他。 在老帅苏定方的言传身教中,裴行俭逐步地掌握了行军布阵的本事,为他在未来出人头地奠定了基础。 坎坷人生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尽管裴行俭出身豪门,经受家族为官之道的洗礼,也在苏大帅的帐下屡立战功,但是换到了皇宫内廷,那就要遭受新的考验了。 ![]() (苏定方) 大唐和突厥的战事告一段落,苏大帅凯旋的归,裴行俭因功被授予长安令的职位,负责大唐中枢神经的保卫工作,职权不可谓不高。 然而他却不懂得官场更胜战场这句话,战场上将士们一刀一枪的搏命,而官场上更是暗地里刀光剑影。 身在高位,更应该懂得为人谨慎,小心低调。 唐高宗李治优柔寡断,凡事都听昭仪武则天的。而武则天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侍妾,李治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她从感业寺中接出来就已经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 如今李治还要把她册封为皇后,这就更引起了太宗朝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反对。 ![]() (长孙无忌) 一来这些老臣大多是关陇贵族出身,长期以来把持着朝政,李治之前的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来自这些人的家庭。 现在武则天通过各种阴谋手段把这两位都赶出了李治的皇宫,削弱了这些大臣的势力。 二来这些武则天阴狠毒辣的性格,也让这些大臣们人人自危,惴惴不安。 他们想要趁着武则天立足未稳之时,趁早把这颗毒瘤斩除。 他们广罗大臣,想要联名上奏李治,以逼宫的形式来达到目的。 就在这个时候,裴行俭趟进了这个浑水。 在几位元老重臣鼓捣下,裴行俭也跟着他们联名上奏李治阻止武则天当皇后。 ![]() (李治) 哪料到武则天只手遮天,把他们纷纷打下马来,裴行俭也遭到了贬斥。 等裴行俭再次被启用的时候,已经是武则天当上皇帝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他被派往了安西(西域)担任武官。 就在这远离长安,条件极度恶劣的环境下,他终于迎来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 弱兵破突厥大唐虽然势力强大,但是北方的匈奴和西南方向的吐蕃始终不愿真心地臣服。 这一南一北两大威胁,始终是武周的(武则天改唐为周)的心腹大患。 颉利可汗死后,大权逐渐落到了阿史那都支的手中。 阿史那都支野心勃勃,联合吐蕃,打算趁着武则天改朝换代,民心未定之时大举进攻武周。 ![]() (武则天) 他们气势汹汹,不但打败了前来征剿的李敬玄,更是把魔爪伸向了远离中土的安西,观望着武周的反应。 眼见内部的叛乱刚刚平息,外部的叛乱又烽烟再起,武则天急得坐卧不安。 已经升任吏部侍郎的裴行俭主动提出假道伐虢的计划。 他建议武则天放回在长安城担任人质的波斯王子泥涅师回国继承王位。 在行军的路上路过突厥和吐蕃两国的时候,看准时机对两国发难。 武则天同意了裴行俭的作战计划,并且派遣他亲自执行这个大胆的方案。 在裴行俭一行人到达安西的时候,因为人数太少,阿史那都支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 而裴行俭长期经营安西,在当地声望甚高,所过之处,当地百姓和酋长纷纷对他顶礼膜拜。 ![]() (裴行俭) 他主动邀约当地酋长征集当地青年外出打猎,一时之间竟然有上万人报名。 而这些人则在打猎的过程中,就被裴行俭悄悄地安插到了埋伏点。 眼见着距离阿史那都支的营地越来越近了。 裴行俭故意在大道上派了300多辆运粮车,全部由老弱病残士兵进行押运。 周围众将对此感到非常的诧异。 在此之前,武周的军队多次遭到突厥人的进攻,每一次都被打的大败亏输。 这些弱兵拉粮车,就像一块鲜美的肥肉放在了狼嘴边一样。 阿史那都支看到这些运粮车果然心动,立刻派出军队进行抢掠。 这些弱军看到突厥军队,立刻一哄而散,把粮车全部留给了突厥人。 突厥人害怕周军反扑,立刻拉着粮车往回走。 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突厥人放松了警惕,纷纷下马休息。 ![]() (阿史那都支) 没想到躲在粮车里的精壮周军,各个手拿大刀利斧跳出车外斩杀突厥士兵。 而那些之前埋伏起来的安西青年也纷纷跑出来支援周军。 这一仗直接导致了阿史那都支被抓,突厥的危险瞬间烟消云散。 吐蕃看到突厥瓦解,自然也就灰溜溜地撤回去了。 裴行俭兵不血刃,就消除了祸患,获得了武则天的大力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