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继红 | 丁中琐忆08:重返母校

 丁中广祥 2023-05-04 发布于江苏

重返母校
江都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我从1960年步入丁沟中学,就开始了3+3+2(3年初中,3年高中,2年“就地闹革命”)的史上超长的中学生活。虽然时间已跨越半个多世纪,但这八年的校园生活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生活细节、趣闻轶事至今仍觉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丁中琐忆》拟整理记录其中点滴,以留住记忆,亦或作茶余饭后,笑谈人生。

【系列作品】01支农   02短暂的非农户口   03伙房二三事   04悲催的草坪   05“闹革命”   06“大串连”   07“文攻武卫”

1968年10月中旬,是我们“老三届”领取毕业证书、正式离校的日子,至今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为重拾记忆,2018年10月5日,丁沟中学1966届高三(2)班30余名同学并邀请部分老师在丁沟中学举行了离校50周年重返母校忆当年联谊活动。

10月5日上午8时许,同学们陆续来到了母校,多时不见,相见恨晚,握手言欢,谈笑风生。因为多数人都是离校后第一次返校,一进校门,大家都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哇,变化太大啦!当年我们母校的旧土,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雨洗礼,校容校貌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真可谓旧貌换新颜了。昔日的人字头平房教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挺拔的教学楼;昔日煤渣跑道操场变成了红色的塑胶跑道大操场,让人耳目一新。

▲丁沟中学

同学们一边漫步,一边搜索记忆中的印象,一边议论着,“这里是教室,那里是宿舍”,“不对,这里才是我们的宿舍”…… 议论中不知是谁突然提出:“我们进校门的这条大路两旁的梧桐树怎么不见啦?”这时陪同我们的校领导热情地解释道:“这不是原来那条路,现在的新校门已东移了60余米。这条进校门的大路是新建的一条纵贯校园南北大道,因其两侧栽的是香樟树,我们习惯称之为'香樟大道’。”并指向西边说:“原来的那条'梧桐大道’在那边。”经过大家的仔细辨认,原来我们脚下的'香樟大道’位置就在原先三排六栋平房教室东侧与操场之间新建的一条全新大路。
 

▲香樟大道
 

▲漫步在香樟大道上

于是大家沿“香樟大道”北行、左拐,终于见到了久违的“梧桐大道”和那口陪伴我们生活多年的“古井”。大家追忆着、议论着,沉思着,回味那难忘的风雨岁月和青春年华,热议母校发展的巨大成就和骄人业绩,分享母校发展成果。

▲梧桐大道
 

▲漫步在梧桐大道上
 

▲丁中老井
 

▲忆老井

从梧桐大道到香樟大道,见证了母校丁沟中学不平凡的发展之路。1952年秋建校,因校园正在施工建设中,故暂借址七里韩家塘开学上课;1952年冬迁址于丁沟镇丁泰河东,校名为“江都县丁沟初级中学”;1956年秋,初中5轨;1958年增办两轨高中;1959年2月,更名为“江都县丁沟中学”。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调整为高中两轨、初中两轨,直至“文革”后。2002年秋,高中部扩招到十四轨;分离初中部,建江都市洋浦中学(现空港中学)。跟随着丁沟中学发展的脚步,“梧桐大道”也渐渐地“长大成人”,且枝繁叶茂,尽显青春活力。梧桐树下走出了一届届初、高中毕业生,向高校输送出一批批高质量生源,为社会培养了一拨拨有用之才。当时的丁沟中学的教学质量在扬州地区都是有名的,其高考录取率不输江都中学。

改革开放以后,丁沟中学逐步由“梧桐大道”时代步入了“香樟大道”时代,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品位不断提升。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2006年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成为扬州市第一所地处农村的四星级高中学校,2012年顺利通过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复审评估。在2018年的扬州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又获得扬州市高中素质教育目标奖一等奖,这是继2017年全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获得扬州市高中素质教育先进单位表彰后又一次获此殊荣。
 
▲2006年获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称号

从梧桐大道到香樟大道,这里曾走出数不胜数的社会有用人才。走出了刘坤、丁俊等数名清华北大学子;走出了束国刚、陆道纲等各领域领军人物;走出过石油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厚良。

从梧桐大道到香樟大道,在成就和荣誉的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奋斗和拼搏。这里有务实奋进的领头羊,有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有富有朝气的初生犊。这里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丁中人!

离开了梧桐大道,告别了香樟大道,但“老高三”们对母校的感恩之心和思念之情却早已深深地铭刻心田,挥之不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